基于语篇研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案例
2020-05-19李露霞
【摘要】语篇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资源。《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深入研读语篇,把握主题意义、挖掘文化价值、分析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及其主题意义的关联,对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是教师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创设合理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阅读;教学;案例
【作者简介】李露霞,杭州外国语学校。
研读语篇就是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本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深入的解读。教师在研读语篇时需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1.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即What的问题;2.语篇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即Why的问题;3.语言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即How的问题。
一、案例分析
语篇:The Band That Wasnt (人教版 必修2 U5 Music)
[What] The Band That Wasnt 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曾经红极一时的门基乐队(The Monkees)的成功之路( start as a TV show—play jokes and music based on the Beatles—become popular and rich—play and sing songs written by other musicians—produce own records—play own music as a real band—sell records).文章通过详细介绍了一般乐队(start as students—play to passers-by—play in pubs or clubs—make records in studios—sell records—become millionaires )和门基乐队不同的成名之路,对比了成功的不同方式,突出强调了门基乐队的转变和成功。
[why] 通过对比总结,作者传达了成功之路千万条,但不管哪条路,都需要自身的才能和不断的努力。
[How] 该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门基乐队从成立到发展、解散又重组的成名之路,暗线是成功的各个要素,所以“success”是该文的关键词。文章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段中,作者通过三个排比问句引出文章话题: A lot of people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becoming rich and famous. 該段最后一句“But just how do people form a band?”是个过渡句,在第一、二段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段就介绍了一般乐队的成名之路。第三段通过连接词however,引出了门基乐队不同寻常的成名之路,第四段接第三段,讲述了门基乐队如何成为一只真正的乐队。
以下表格是学生分层梳理整合文章主要信息后的关键内容整理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维恩图的形式来进行异同比较。
案例说明:
通过文本研读,教师不仅对门基乐队的形成、发展的基本信息和学生需要学习的语言知识有了清晰的了解,还对文本的深层意义——成功的因素——有了准确的把握。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关注连接词和过渡句,以此分析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为组织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活动、达成学习目标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教师只有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把握住文本的主题,梳理出学生需要了解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挖掘文化内涵,使学生建构对门基乐队不同寻常的成名之路的整体认知,进而深入理解成功的各个要素,为后续的活动——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打下语言和思维的基础。
二、小结
研读语篇可以帮助教师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语篇所传递的意义,依据语篇的主题意义、文体风格、语言特点和价值取向,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语篇,把语言学习和意义探究融为一体,实现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李露霞.对一节高中英语阅读研讨课中词汇处理的反思[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2(6):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