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文献现状及其开发利用

2020-05-19曹瑞琴杨丽兵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4期
关键词:出版

曹瑞琴 杨丽兵

【摘要】本文介绍了民国文献出版及藏存情况、保存现状,阐述了其开发的必要性,重点从分级界定、联合编目、影印出版、编订出版、书目索引编制、建立民国文献数据库等几个方面,对民国文献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民国文献;出版;藏存;文献保存;文献开发;文献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民国文献是指1912-1949年期间出版的各类图书、期刊、报纸、档案、手稿、书信、日记、老照片、影片、唱片、商业契约和票据等文献资料,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记录了民国时期各学科的发展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现状,也记载了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具有重要的史料与学术价值[1]。

一、民国文献出版及藏存情况

(一)图书馆是民国文献的最大收藏主体

民国文献是我国图书馆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新善本”之说。

在我国,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是民国文献的重要收藏机构。其中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民国文献馆藏量均超过10万册[1];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馆亦具有较大比例的收藏规模,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民国期刊收藏量有1万余种,民国报纸约5万种[2];中山大学图书馆收藏民国图书10万册,期刊17万册,报纸3000册[3]。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民国文献收藏数量最多、类型最全的机构,当属国家图书馆。2019年,该馆民国文献总收藏量12万种,88万册,其中45万册为图书,而期刊则有1.3万种,报纸为4000多种,内容极为丰富。特色文献如抗日战争时期文献等,就有上万种[4]。

(二)档案馆收藏

地处南京的中国第二档案馆,其民国文献收藏集中、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在国内名列前茅。其独特的地理优势,造就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的档案文献收藏相当完整。民国时期当地政府的许多档案文献以及部分书刊和图表类资料,在地方档案馆均可见到。

(三)个人收藏

全国民国文献个人收藏者数以万计,这些人常年出入旧书市场等多种场所,收购交换来自个人的相当数量的民国文献,其中不乏有相当价值的民国文献,是图书馆、档案馆馆藏的有力补充。在天津,就有一位老教师珍藏了大量有关天津铁路主题的各类型老照片千余张,其研究和历史价值不可估量[5]。

(四)台湾及港澳、海外收藏

台湾的国史馆、台湾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三家机构藏也有相当数量的民国文献。其中,地处台北的国史馆,收藏了400余万件史料,内容大多为南京国民政府档案及人物专档(1927-1948年),蒋介石的“大溪档案”亦在收藏之列;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主要以收藏原始档案为主,约有45万件,观众在这里可以看到孙中山先生的手稿、墨迹等个人文字著述,部分重要人物的信札、著述等亦有陈列。香港地区民国文献以地方史料为主,由于独特的政治文化地位形成了相对独特的民国文献。在国外,部分大学图书馆、汉学中心、 华人机构也收藏有民国文献,内容涉及单位遗存,个人捐赠,数量不多,但多为独家拥有。

二、民国文献保存现状

(一)文献破损严重

经科学研究证明,纸质报纸藏存寿命约为50年,纸质图书约100年。我国民国时期的文献装帧工艺相对落后,图书一般为洋装书,后期使用阅读可能造成破损、散页及缺页损坏,几十年后的今天,部分图书的纸张已达到一触即碎,期刊和报纸的损害则更加严重,几乎无法再利用。

(二)保护观念有待加强

民国文献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但许多图书馆仍然缺乏保护意识,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将民国图书直接存放在普通书库中,裸露置放在铁皮书架上[4],无恒温恒湿调控、不避光、不避尘,致使书页泛黄,酸化严重。而有些图书馆则以方便读者利用为由,与普通书刊混合一起排架展示,读者在取阅其他图书时,难免碰碰撞撞,造成封面撕毁、破损严重,有的则装订线开裂,书脊破损,一触即散,很难继续提供给读者利用。部分价值较高的珍稀版本,读者因喜爱借阅后不再归还,谎称文献丢失。再不出台保护政策规范、采取保护措施,若干年后,能看到的恐怕只有甲骨文等古籍善本,而不见民国文献踪迹了。

(三)经费缺乏, 保护乏力

民国文献的保护与修复, 需要一定的经费保证。实际情况是,拨款经费与实际需求相差悬殊,只是杯水车薪。当前,应当争取国家相关资金支持和各地政府部门的专项拨款, 同时积极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本单位也应当下拨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民国文献的保护工作。

三、民国文献开发的必要性

(一)民国文献的价值

在我国图书版本形态的发展史上,民国文献占有一席之地。其版本样式、发行概况、语言文字使用等,在一定程度上均受到西方现代文明影响,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国版本学研究范畴。民国时期铅印、珂罗版等形式各异的外传印刷术与中国既存的雕版印刷技术同存并行,在近代印刷术濒临失传的今天,馆藏民国文献恰能反映出其时印刷水平与印刷形式。另外,自民国开始,书籍的封面设计多出自鲁迅、丰子恺等著名学者、画家。民国文献在版本学、印刷技术研究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其艺术鉴赏价值亦不容忽视,从某种角度上看,部分民国文献的价值不亚于珍善本古籍。

(二)学术研究需求

民国时期是世人深刻认识中国独特国情、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前行方向最鲜活、最真实的特殊历史时期。近年来,建设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国情需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逐渐发扬光大,促使学术界对民国时期的研究范围不断加深,广为拓展。

各研究所、社科院、高校对民国文献的需求日益增多,许多研究课题涉及民国时期的各个领域、各个侧面,需要到民国文献中寻求佐证、释疑解难。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某研究團队在研究有关桥梁建设课题时曾参考使用了大量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国学热亦促使更多的人走近民国文献,研究、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及历史文化。

(三)政府决策需求

民国文献在维护国家主权、解决领土争端、处理民族与外交事务、制定国家各项政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民国文献中,就有关于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的记载材料以及大量反映中国中央政府对西藏行使主权的原始记录。1989 年,西藏十世班禅去世,民国蒙藏委员会所藏西藏九世班禅圆寂、十世班禅转世的档案记载,为我国政府处理相关民族事务提供了重要佐证。在辽宁省档案馆,30万卷册的日本侵华档案资料,给日本政府否认侵华历史以强有力的回击。

(四)宣传教育需求

民国文献浓缩了民国时期社会的各个侧面,为新闻宣传、文艺创作与影视作品提供了宝贵素材。近年来,许多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都曾开发利用民国文献,举办多场专题展览对国民进行民族优良传统与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出了大量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档案史料、历史图片和实物等珍贵史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五)个体需求

个人在著书立说、家史寻根、写史钩沉时,亦常常查阅使用民国文献。

四、民国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对民国文献的广泛需求,为我国民国文献管理与开发利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研究课题。针对民国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收藏单位可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开展工作:

(一)分级与鉴定

民国文献数量较大、类型丰富、情况复杂。首先应对其进行鉴定、定级,摸清家底,在熟悉馆藏的基础上再制定长远计划,依据文献重要性制定相关民国文献整理与保护方案,以不同等级加以保护,统筹安排,科学合理地开展民国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

(二)实行联合编目

借助联合编目,建立统一、标准、规范的全国性民国文献数据库,以更好地实现民国文献的开发利用。

(三)多方整理出版民国文献

1.影印出版

通过影印出版使民国文献影印本得以批量生产,在各文献收藏单位,用户阅读使用影印本,而原件得以封存保护,减少因人为翻阅触摸带来的损害。全国图书馆文献复制中心影印的《民国珍稀期刊》等多部民国文献丛书,上海书店出版的《上海民国日报》《申报》等,台湾亦出版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这些都是利用影印出版使民国文献得到有效保护利用的典范。

2.编订出版

各文献收藏单位亦可针对馆藏民国文献开展筛选、编订工作。以时间、人物或学科领域为题材,对某一类文献进行整理,通过辑选、摘录、重排等方式重新组织文献予以出版。中华书局的《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印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等。近年来,依专题形式整理出版的民国文献逐渐增多,如《民国学术经典文库》,而以某一事件为重点题材汇总整理出版的民国文献亦屡见不鲜,如《南京大屠史料集》。三联出版社的《陈寅恪文集》、中华书局的《徐志摩日记》等民国人物全集、文集、日记等亦出版不少。

3.书目索引编制

针对民国文献的书目索引编制工作进展相对缓慢,成果不多。20 世纪中叶,编印出版了部分革命文献书目,如《抗日战争时期出版图书书目》(重庆图书馆编印,1957年)、《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根据地图书目录》(中国人民大学编印,1961年)等。80 年代之后,仅有少量大型综合性书目编印出版,如《民国时期总书目》(国家图书馆)。与此同时,以某一学科、某一出版社等为选题的专题书目亦得到长足发展,如《中華书局图书总目(1912-1949)》《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等。

索引编制成果少之又少,多为报纸及期刊索引,报纸索引如《解放日报索引》《新华日报索引》《解放日报人名索引》。期刊索引主要有《十九种影印革命期刊索引》《抗战期间重庆版文艺期刊篇名索引》《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等。

各收藏单位应积极整理馆藏民国文献,编制本馆馆藏报纸、期刊索引,期刊篇目、人名、地名等索引,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地方、全国民国文献联合开发数据库建设,促进民国文献广为利用。

(四)建立民国文献数据库

建立民国文献数据库既能起到保护文献载体作用,又能促进文献内容的广泛利用。当前,应当积极推进民国文献数据库建设。

五、结束语

民国文献属于现存古籍的一部分,我们应当在摸清家底、认真排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民国文献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

参考文献:

[1]穆卫国,段晓林,公共图书馆民国文献自建数据库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7(4):94-101.

[2]北京大学图书馆[EB/OL].[2019-12-01].https://www.lib.pku.edu. cn/portal/cn/zy/tszy/minguowenxian.

[3]中山大学图书馆[EB/OL].[2019-12-01].http://library.sysu.edu. cn/characteristic-collection.

[4]中国国家图书馆[EB/OL].[2019-12-01].http://www.nlc.cn/dsb_ zyyfw/gj/gjzyk/.

[5]陈晓莉,严向东.民国文献的整理与开发问题研究,图书馆,2013(4):94-97.

作者简介:曹瑞琴(1976-),女,副研究馆员,硕士,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外文及特藏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图书馆读者服务,学科服务,古籍利用与保护;杨丽兵(1973-),女,图书馆学硕士,研究馆员,山西农业大学图书馆学习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新技术与图书馆读者服务,学科服务,文献开发与利用,图书馆管理等。

猜你喜欢

出版
略论精品图书出版工作机制
“互联网+出版”的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知行统一的团队性编辑学研究成果
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的再思考
接龙小说“出版”,开学大家嗨起来!
众筹出版是一种出版创新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从西方青年学者与翻译家看中国出版“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