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实践好思辨

2020-05-19李潇雅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4期

【摘要】在学习《唐李寿墓石刻壁画与坐、立部伎的出现年代》这篇文章的过程中颇有很多的感悟,在多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因此我对这篇文章的结构、研究方法及学术态度方面作进一步赏析。

【关键词】秦序;坐部伎;立部伎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唐代李寿的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凌前公社焦村,在1972年时因墓里严重积水导致天井塌陷。由此于1973年3月至8月对此墓进行了发掘,随后由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以简报的形式将墓中发掘的情况进行简介。其墓中石椁内壁上有三幅乐舞壁图,发掘简报认为它们分别是舞伎图、坐部乐伎图和立部乐伎图,并且证明贞观四年已有坐、立二部乐。这些定论很快就引起来史学家们的关注,并且许多学者们也是以认同的态度来对待的。而秦序先生对此材料作了全面详细的考察和析疑,并且认为壁画中坐、立部乐的判断尚有疑点,由此发表了这篇文章。近段时间由于学习了解了这篇文章,从中不仅获得丰富的知识,同时秦序先生对待学术的态度也让我深感敬佩。

首先,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第一部分,先生通过对简报当中的舞伎图、坐部乐伎图和立部乐伎图这三幅图分析为“坐部伎(包括舞伎)”及“立部伎”(仅乐人)的两幅图的观点以文献对比的形式,以见其间的异同。在比较的过程中秦序先生先把墓中舞伎图与唐代的坐部伎与立部伎在文献当中记录的穿着、头饰及人数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对比,进而得出舞伎不能断定为唐代二部伎中的舞人,在对比中秦序先生把文献中记录的详细情况罗列出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唐代二部伎的画面,使读者一目了然并且具有说服力。然后,在乐器方面将墓中的“坐部伎乐”和“立部伎乐”与唐代的二部伎在文献中的情况进行详细的对比。其间先生把坐部伎中的六首乐曲的乐器及立部伎的八首乐曲的乐器详细罗列,进而总结出大部分是以“龟兹乐”为基础,然后秦序先生把“龟兹乐”的乐器和表演人数罗列出来,与壁画中的“坐部伎”与“立部伎”的人所拿的乐器及人数进行对比,得出如下结论:(1)墓中“坐部伎乐”和“立部伎乐”所用的乐器与“龟兹乐”乐器契合,则似可商榷;(2)“坐部伎”和“立部伎”的乐器数量与“龟兹乐”的乐器数量不一致,并且乐工人数也并不相同;(3)“龟兹乐”以鼓舞曲闻名,而“坐部伎乐”仅两种鼓,“立部伎乐”中则全无鼓类出现!岂不缺少主要角色了吗?以上可以看出壁画“立部伎乐”不是“龟兹乐”,也不是唐代的立部伎乐。最后,先生通过文献当中所记录唐代的立部伎与坐部伎用乐的等级与此墓的主人李寿所处的时代及身份进行了对比。综上,认为石刻壁画与文献所记载的坐部伎、立部伎情况不符,不是坐、立部乐伎图像,而是亲贵私家“女乐”亦即俗乐的写照;第二部分中秦序先生并没有因为有了以上的定论而结束这篇文章,而是对唐代的坐、立部伎的出现年代又进一步的深究,秦序先生并没有以个人的观点进行表达,而是把历史上从一开始所出现的立部伎和坐部伎的发展历程以图表的形式罗列出来。同时,又根据不同的文献版本观点的叙述,将以上两者进行整合中来归纳自己的定论,因此,笔者认为这体现出了秦序先生联系实际、踏实严谨又锐意创新的精神;第三部分,秦序先生在前面部分中已经阐释了墓中壁画的“坐部伎乐”和“立部伎乐”是与唐代的坐部伎和立部伎不符,但是他究其根本,对石刻壁画是“坐部”“立部”这个问题又进一步分析与阐述。从以上得出结论就是结构的层次感很清晰。同时,后面的部分都是前面部分的递进,都有内在的联系,是一环扣一环的。由此,笔者认为这体现出秦序先生对理论化的问题具有超乎异人的兴趣,他不仅是个非常喜欢思考的人,而且也是一个对问题喜欢寻根究底的人,这就是他身上的气质所在,让人感到强烈的敬佩之意油然而生。

其次,秦序先生的学术研究态度严谨、端正。第一方面,与之相关的简报中认为石椁内壁上的三幅阴刻乐舞壁图是舞伎图、坐部乐伎图和立部乐伎图。由于这是难得的初唐乐舞图像材料,因此在史学界当中掀起的一大风波,并且有很多的研究人员也很赞同简报的看法,而秦序先生并没有以此跟风,在冷静和严谨的求学态度下联系有关文献记载以及其他有联系的材料做了一点粗浅的考察,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并非个人观点的写照,都是通过有实的资料查询才得出的定论。因此,作为一个研究者就应该注重于实践,从实践中得出结果,同时也要学习先生的好思辨的好习惯,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思想独立性;第二方面,文章中秦序先生将唐李寿墓石刻画中的坐、立两组乐伎手中所拿的乐器分别列了出来。其中,在“坐部”乐器的名称列表中出现了“?”鼓的这种现象。这就体现了秦序先生严谨的一面,将自己不懂的有疑问的地方并没有刻意地隐藏起来,而是体现出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术研究态度。由此,笔者认为搞学术的人就要具有对社会导向产生一定影响的重大责任感,因为他们是创造舆论的群体,他们是要对学术的研究成果负起重大而又严肃的责任与使命的群体。由此,学术工作者所写的每一篇文章都要对历史负责,都要有强烈的使命感;第三方面,秦序先生并没有因推翻简报上的论断而结束,接着就把关于唐代的坐部伎和立部伎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全面展开。笔者认为这也体现了秦序先生负责任而又究其根本的学术态度。

最后,这篇文章所用的研究方法多样。(1)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众所周知,秦序先生所写的这篇文章是出自于1973年所发表的关于发现唐代李寿墓的简报而来的。通过考古人员的研究以及所下的定论引起的秦序先生的疑问,那么这篇文章就会涉及一些关于考古学的有关知识作为基础来辅助秦序先生的学术研究;(2)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在文章的上部分多次提出来唐代坐部乐和立部乐与墓中壁画上的“坐部伎乐”和“立部伎乐”进行比对,而这些比对都是将唐代的历史文献罗列出来与其进行对比的。所以,很明显的在文章中体现了文献学研究方法的运用;(3)驳论与立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通过文章的整体而能体现出来。因为,先生首先对关于唐李守墓简报中的定论阐释产生疑问,进一步秦序先生通过文献资料等方式而形成了自己的论断结果,以上就体现出了驳论与立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历史与逻辑的研究方法:在文章中(例如:坐、立部伎从初唐到盛唐、到晚唐,性质有所不同。李寿墓年代在初唐贞观年间,因而我们暂仅讨论初唐时坐立部伎的性质。又因坐立部伎成立的时间还待讨论,所以主要讨论其中最早产生的几部乐曲性质)就体现出来历史与逻辑的研究方法。文章中多次运用,就不一一举例了。

以上就是笔者读完秦序先生的《唐李寿墓石刻壁画与坐、立部伎的出现年代》这篇文字的评析,并且通过这篇文章也间接学习到先生身上的精神。第一,扎实的基本功:在引用的材料、文献上要确实、可靠,不能望文生意、粗枝大叶;论点要有根有据,不能一知半解就便随意的下定论,要经得起反复的推敲;第二,朴实的态度:要提倡踏踏实实的钻研态度,极具反对浮躁心态去研究学术;同时我们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使用新概念、新术语、构建新学術研究观念,但是要抵制华而不实的文章思想概念;同时,文字要通俗易懂,绝不可以故弄玄虚或晦涩难懂的文字来其含义表达;第三,老实的精神:在学术就应该实事求是而不是弄虚作假,并且也不能文过饰非;引用和吸收别人的思想和成果时要指明来源,我们一定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学术上不能贪得无厌、占为己有;第四,踏实的心态:音乐学本身就是一项辛苦惨淡、而又寂寞的事业,需要学的东西很多,历程很苦,且须毕生勤读,不能又丝毫懈怠,搞学术研究的工作者并不像想象的那样拥有鲜花与金钱,它是属于“冷板凳”性质的工作,干好这一行一定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因此,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学、勤奋地学,踏实地学,然后还要拥有大胆创新开天辟地的勇气。这些就是笔者自身所学习到的一些所感所想,文章中定有一些粗陋之处,望加以指正。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4(9).

[2]蓝玉崧.好学深思 博观约取[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2).

作者简介:李潇雅(1995-),女,汉族,河北省邢台市人,研究生,天津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