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园林空间艺术

2020-05-19李静张佳倪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4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空间设计

李静 张佳倪

【摘要】中国传统哲学博大精深,从先秦至明清,天人关系都作为基本问题加以研究。作为三大流派之一的道家哲学,其“天人合一”思想赞美自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合而为一。本文试图以“什么是天人合一”及“天人合一中“人”作为文化的主宰”,进一步分析“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下的空间设计,并对建筑空间、文学空间、园林空间等人文环境空间进行多角度分析探索,从中国人的空间观中解读“天人合一”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以求得相对全面的认识,期许在“天人合一”的主导下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为寻求最佳捷径而探索。

【关键词】天;人;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A

一、什么是“天人合一”

设计中人们经常提到“天人合一”,我们将其称为一个思想。那么到底什么是“天”,什么是“人”,“一”又代表什么内容?

先秦时代,这一思想已经出现。汉代董仲舒曾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又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1],但并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个成语。而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是张载,他说道:“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名,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天”,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哲学范畴下都有着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天”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天不是神灵,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不信神。古代人们常说“天子”,上天的儿子,那么上天在哪儿?将上天解释为一种自然现象,似乎也说不通。当然,对于“天”的说法各有千秋。哲学家对于“天”也有着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说,对于“天”的涵义有三种:一指最高统治者,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3]。中国人的观念把人视为一个概念上的形象,我们不像西方人,把人当作机器一样研究,而是以五行、八卦等抽象的观念来看人。看人的脸从阴阳五行来看,看人的身体也是一样。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以人为中心设想出来的。

对于“合一”的解释,张载还提出:“动静合一”“阴阳合一”[4]。古代词语中的“合一”与现代语言中“统一”可以说是同义词,足见“天人合一”的寓意所在。

二、“天人合一”主张下的东西方空间形式

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张载说:“性与天道云者,易而己矣”[5]。(《正蒙·太和》)他认为性与天道具有同一内容,即是变易。程颐说:“道与性一也”[6]。)《程氏遗书》卷二十五》久说:“道未始有天人之别。[7]”(同书卷二十二上)他认为天道、人性、人道是同一的,其内容即是理,也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张程也肯定性与天道的同一性,但张载以为这道即是变易,程颐则以为道即是理,这是彼此不同的[8]。对于“天”“人”抽象概念的理解,看似复杂,实质是一种简单的文化。西方人喜欢层层推理,逻辑思维和严谨性是他们的标志。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期望简单,不喜欢复杂。中国古代并没有禁欲的伦理,没有一夫一妻制,有钱有势的人可以娶三妻四妾。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祖先为保持人间的和谐,不用过多的制度来约束人们。仅从这点来看,中国人的文化是强调人性、以人为中心的。

传统国人思想中的思维逻辑简单而感性,认为事物都非常简单,用不着学。凡事变的复杂了,不符合中国人的性格。我们任何事情都是从一开始,老子说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9]。“三”以后的,就是万物。我们说在生活上就是非常简单的,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和米斯·凡德罗的观念一致的。在米斯·凡德罗的作品中就是简单的六面体,整个作品中没有过多的装饰,所用的色彩是简单的灰色和白色。我们很多人喜欢米斯的作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观念里有这种简单的文化,这是东西方文化迥异中交融共性的特點。西方人吃饭用刀叉,我们中国人讲究简单,两根木棒,我们称之为“筷子”。可见,简单不一定是坏处,简单也不代表低级。反之,“中国文化实在是非常高级的文化,是一个懂得如何生活的文化,只有现实生活单纯化才有精神生活的空间”[10]。

“天人合一”中人是文化的主宰,中国的文化中没有发明出具有震撼力的宗教建筑,而是由“几间房子”横向排列,从长边的中间进入室内,随后转身向外坐落,立刻就能掌握全部空间,没有任何的神秘和隐藏的味道。左右两边均为居室,毫无私密可言。中国的宇宙观是人体的扩展,反映在建筑空间上则可以理解为对称,“对称”这个观念,反映了对人体形态的看法,我们将世间万物返回到人体中去解释,这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观念。因为人体是对称的,以人为本的建筑总是对称的。西方文化中并没有真正的对称。帕台农神庙——在图面上看上去是对称的,可是它没有一条中轴线,人们感受不到对称之美,所以不能称为对称。西方真正有对称观念是在文艺复兴以后,那时的建筑被称为人文主义的建筑。在文艺复兴以前,西方历史上也有对称的建筑——古希腊罗马的庙宇,但西方古典建筑的对称性并非直接源于人文主义,而是对形式和美的要求。古希腊是通过数学秩序来追求对称。西方古典建筑是“对称性是几何数字化”推理的结果,并非以人为中心直接诱导的结果。

三、“天人合一”礼制下的空间形制

殷周时期,产生的以礼制为代表的人文精神。这种以礼制为代表的思想建立了中国文明的伦理秩序,而秩序的目的是和谐。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得而食诸”?[11]这种以礼制为代表的秩序,反映在建筑空间上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空间观。

在中国建筑中,台基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产生的原因也许与防水防患有关。我国古代的墨子提到台基是用于防水、防潮湿的话,但这绝不是台基出现的主要原因。西方文明中也出现了建筑的台基,台基代表了很明显的精神意义。由于文化的不同,我国出现的台基体现了社会中体制的一部分。“周代的规定,王阶崇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一般平民大约只有一尺了”[12]。这说明了台基是建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明确规定了建筑中台基的等级制度。台基到达一定的高度有山的形象,这时就具有崇高、伟大的意义。当其近乎于山的形象时,就与神接近了。台基之上的一个木架构,是用柱子和梁构成的,柱梁的大小与上面所涂色料的颜色也成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

四、“天人合一”空间中的审美辩证

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审美观点,形成了独特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若我们将“天”视为大自然,文学中所描绘的空间就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最佳例子。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几乎是个超然的境界。这篇文章没有将桃花源描述得非常清晰,却给读者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每个人能想象出自己的桃花源。古代画家有很多人画出自己想象中的桃花源。这种空间尽管是想象出来的,但是体现了自然界的和谐和人们心中的向往,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又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13],这种场景代表了一个超凡的境界。这种超然的空间一直影响着我们,是我们读书人一直追求的。我们常说的“小桥,流水,人家”[14],这里描述的到底是什么?没有人能说出来具体的逻辑,但会浮现出不同的场景,具有不同的意境。乾隆皇帝在做皇家园林的时候就想做出这样的意境。这三个词之间的关系如何,没有动词,没有形容词,但是中国人都能理解到这是种什么场景,自然呈现一种熟悉的意境。这种意境看似简单,实质是一种高级的文化。“小桥,流水”和“人家”反映了和谐统一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达到的一种境界。

“天人合一”是打造山水美的最高境界,一直贯穿于造园理论和实践之中。“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客观环境的相适应,人的主观动作要与园址的自然环境、造园风格、大小、地形地貌等等相适应,如“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精而合宜”“妙于得体合宜”[15]等,都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园林中的表现。由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人们纵情于自然之物,在自然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精神和情感上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因而,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也就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似得自然之趣”“境仿瀛壶,天然图画”[16]等都是“天人合一”的重要表现。在山水布局上,中国古典园林讲究的是极尽自然,用人工山水摹拟大自然的真山真水,以假乱真,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创造出天然的自然风景和人造的物质环境综合而生的立体空间艺术——”第二自然”,在掇山理水之前,要将园林山水的整体意向把握在心中,所谓“意在笔先”,这样在掇山理水时就可以运筹帷幄、一泻千里。

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与中国传统绘画被誉为“姊妹艺术”,其造园手法与山水画论有着不可隔绝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很多都是由从事绘画或善于绘画的人设计的,园林方面的著作也多是由其所著,因此,受到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影响的园林山水布局理论与山水画的布局理论之间互为渗透。中国古典园林以园入画、因画成景,体现了鲜明的艺术风格,让处于园中的人如同生活在诗情画意之中。中国山水画构图也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同理,园林的山水布局也是决定园林造园好坏的先决条件。园林山水布局如同山水画构图一般,必须与立意相结合,强调规律性和辩证法,运用辩证统一规律,体现在形式上就是宾主、呼应、远近、虚实、疏密、聚散、开合、藏露、大小等。从道家思想的角度看,中国古典园林之美正是建立在景观要素之间布局的虚实、藏露等辩证关系相生相需的基础上。

五、结语

综上,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永恒话题。可以说,“天人合一”思想已经渗透到社会上的各个方面,中国的建筑、环境、文学、绘画、园林等都与“天人合一”的相关理论有关。本文以“天人合一”思想与古典园林山水空间的构建为依托,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对皇家园林及私家园林山水布局的影响。从“天人合一”成语的产生多角度解释“天人合一”中人作为主宰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站在东西方文化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人性化”的中国的空间设计,得出了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掇山理水要自然如真的构成法则,阐明“賓主明确,主景突出”“开合有度,疏密有致”“虚实结合,藏露相宜”等诸多布局谋略,对当代园林建筑、植物配置、景观空间等要素的手法布局深入研究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价值,可谓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韩瑜.“天人之际 合而为一”——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J].科技资讯,2014.

[2]修建军.中国和学年鉴.儒家“和心”思想的“天人”向度析义[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3]储昭华.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

[4]李训昌.心即气:黄宗羲哲学思想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

[5]周贇.张载哲学思想的宗教性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6]刘增光,郑随心.2017年儒学研究动态综述 [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修建军.人与自然的和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8]蔡家和.朱子四书的理学建构[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

[9]倪劲松.老子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兼容相似性[A].安徽省哲学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4.

[10]康征.困惑与新生——阅读吴冠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2016.

[11]黄利金.孔子正名思想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6.

[12]吴名岗.兵主蚩尤史迹考析[A].山东孙子研究会,2010-2011.

[13]王耀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J].当代党员,2018.

[14]彭德媛.小桥流水人家[J].大众文艺,2018.

[15]周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J].中国园林,2005.

[16]刘雪娇,翟付顺,于守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思想与现代生态园林理念的关系研究[J].园林,2019

作者简介:李静(1992-),女,汉族,海南海口人,学生,硕士,单位:海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张佳倪(1995-),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海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空间设计
空间是什么?
BUBA台灯设计
创享空间
有种设计叫而专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