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薪火相传

2020-05-19胡晓雪徐熳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4期

胡晓雪 徐熳

【摘要】群舞《十送红军》是舞剧《井冈 井冈》中的第四幕,主要讲述了民兵小丹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付给井冈山人民,毅然参加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本文通过对这一舞蹈的叙事手法及动作语言的分析运用,来探究舞蹈时空叙事手法的外在情节叙事与内在情感叙事的关系。

【关键词】外在情节;单一时空;平行时空;内在情感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一、外在情节叙事

外在情节的叙事是叙事性舞剧的表现方式。在群舞《十送红军》当中,故事情节展开、情节和情感主要体现在小丹参加长征与小丹舍不得刚出生的孩子进行展开的,通过这一事件,才有下面小丹和孩子爱的缠绵的情节。为了体现小丹与百姓及百姓送别红军长征的三条故事主线的展开,舞剧采用了单一时空和复合时空的叙事手法,以平行时空的叙事手法使三条主线在舞台上同时出现,使舞蹈叙事变得生动有趣。

(一)单一时空中叙事手法

舞蹈《十送红军》在这一幕最开始的时候,采用倒叙这一叙事手法。通过母亲小丹留给孩子的信件作为话外音,使这封信件成为整部舞剧篇章的线索和衔接点,来作为舞剧事件的时间的阐述,促进和激发观众的兴趣。以送别作为情节贯穿整个舞剧,第四幕便有了两种时空的出现,第一个时空是孩子,健康长大后的孩子阅读母亲的信和第二个时空讲述江西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下的一个普通民兵家庭要即将参加红军长征的故事有机地进行衔接,体现了单一时空中倒叙手法,再现事件矛盾的发展走势,带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二)复合时空中平行时空的叙事手法

复合时空是伴随着剧情点发展和叙事的需要而出现的,它的结构方式即平行时空与交错时空的组接,在视觉上舞台空间处于并置状态。在群舞中多次出现复合时空的设计,复合时空中则是以平行时空为主。平行时空是指在这种时空叙事方式中,两个或多个时空同时展开、同时进行,具有共时性表现的特点。例如小丹身体面向一点,犹豫孩子何去何从时刻的同时,在舞台后区两排红军从中间分成两部分,欲走还留、依依不舍,体现出红军正在与百姓一一送别的情景。在该群舞的两次时空表现中,在小丹从舞台后区跑到舞台中央位置,身体面朝三点,将手中的孩子托付给百姓后小丹与百姓的群舞表演,百姓们面向小丹踉跄地做向后倒退的步伐,表达了百姓送别小丹的叙事情节。同时,在舞台后区革命同志通过直线的舞台调度来展现红军已经开始长征,红军们迈着沉重的步伐,重心前倾,似是重现着途中跋山涉水、长征路途的艰难,凸显叙事性舞蹈的特点。而小丹作为革命一份子也即将出发,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震撼,体现当时爱国革命青年为信仰而执着。这种平行时空的使用,舞者小丹、红军以及老百姓将托孤的情节在一层层铺垫的情况下不断推进。在呈现红色精神的同时,独具匠心地将焦点集中的小丹这个人物,尤其是小丹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托付给百姓,就是为红军长征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使叙事性内容完美呈现。

二、内在情感叙事

内在情感叙事是舞剧叙事重要的范畴,而舞蹈动作是舞剧的核心。在群舞中人物的內心情感是通过动作诉说情感、描摹心理、刻画内心来展现人物的形象,使其成为舞剧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表达人物的情感、情思、情绪。在舞蹈《十送红军》当中,通过表情性动作、说明性动作、装饰性联结性动作来进行情感叙事。

(一)表现性动作

表情性动作可以描绘人的情感、展现人的思想,刻画人的性格功能的舞蹈动作,具有类型性和概括性的艺术特色。

1.小丹

在第四幕《十送红军》中,小丹双手环抱着孩子从舞台后区跑向前区出现时的三次大幅度颤抖后身体微含、眼睛看向自己的孩子,眼神中透露着慌张,表达出母亲不知道孩子该何去何从的担忧,体现出对孩子的怜爱之情。随后,在面对革命战友时上身微前倾渴望将孩子送出,送出过程中经历了三次双臂伸出后再收缩,这一伸一缩的动作状态细腻地体现出母亲对自己刚出生孩子的不舍之情,也侧面表现出极其渴望带着孩子去长征,但情况不允许。随后小丹面朝三点、重心向下、双膝弯曲、身体成鞠躬状,双手伸出将孩子托付给百姓后,脚下一步步向后退时的顿挫感,都呈现出细腻的母爱情怀、作为一名母亲不想与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分开以及对孩子的怜爱和担忧的情绪,将小丹这一人物的母爱情感不断升华,舞台气氛一次又一次被推向高潮。

2.百姓

舞蹈中小丹抱着孩子不知道该将孩子送到哪里时,百姓们的目光全部集中在孩子身上,均面向七点,身体前倾,时刻观望着小丹和孩子的举动,此时的百姓在身体的旁斜下双手张开,在人群中央则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奶奶身体大幅度前倾,双手及胳膊向着小丹的方向伸出,似是等待着孩子的到来,也为托孤的环节做出了铺垫,体现出百姓为革命胜利所展现的大爱情怀,也体现出军民鱼水情。

3.红军

群舞《十送红军》长征准备出发前百姓前来送别,红军们站成两排斜线,右手手臂伸向头顶上方、右手张开、重心左右不断转换、摇摇晃晃、脚下进行小步的撤步动作,体现红军把观众当作百姓,极其不舍地不断跟其挥手再见,将《十送红军》中百姓送红军中的“送”字生动又形象具体地体现出来。随后将左手放置胸前,回身张望看向百姓,随后百姓与红军两两紧紧拥抱在一起。故事情节的环环相扣,表达出百姓对红军以及红军对百姓彼此之间不舍的情感,推动了舞蹈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一舞蹈情态很自然地折射出红军与老百姓之间的军民鱼水情。

(二)说明性动作

说明性动作具有展示人物行动的目的和具体内容的动作。

1.小丹

例如小丹再将孩子送给百姓前时,转身背向百姓、双臂紧紧抱着孩子,用她的脸温柔地贴着孩子的额头,体现出小丹作为母亲的不舍。随后小丹的小臂朝向三点伸出,身体上半身成鞠躬状,将孩子递给百姓后回到红军中,之后小丹又从红军人群中跑向百姓,身体前倾,随后双膝跪地,双手握拳、眼神中透露着渴望,似是诉说着对孩子的希望和对百姓的感激之情,双臂再次伸出的同时上身左右晃动、膝盖跪地地前进、身体不断颤抖。还有将孩子送给百姓后,在小丹与百姓的群舞部分,小丹即将出发长征时在舞台右侧双手向斜上方伸出,手中举着红军的帽子,一步步向小丹的前方迈进,将红军的帽子留给孩子,体现出小丹对红军无比的敬意。这些动作都展现出孩子对于小丹来说,是她的希望,而将孩子留在老百姓手中,也就代表着将革命的希望留在百姓手中,希望孩子可以在百姓身边茁壮成长,同时也体现出强烈的传承精神。

2.百姓

舞蹈中小丹将孩子托付给百姓时,百姓轻轻地接过孩子,体现出对孩子的喜爱。将孩子送向百姓手中后做跪地动作时,有部分百姓们伸出左手拍打着小丹的后背,做点头动作,表现出坚定地跟小丹诉说着:放心把孩子托付给我们,一定会让孩子快乐成长。还有部分百姓身体重心微向下,望向小丹的同时伸出手艰难地攙扶着她,似是激励着她,让她坚强,不要担心孩子。小丹起身后,百姓面朝六点,望向小丹离开的方向,通过眼神与小丹进行送别。小丹离开后,百姓们排成一排、眺望远方,持续地缓慢地向前依次行进的趋势、右手高举做挥手状,更加凸显”送”这一主题,体现出百姓对革命战士的敬重。

3.红军

在红军长征途中,红军们前进一大步、后退三小步,体现出长征的艰辛与不易。红军们小丹离开百姓后,在舞台中区的中央,有三名革命战友面向三点方向、重心向下、每向前迈一大步,身体向下摆动一次、手牵手地齐头并进,体现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情节。在舞台后区红军两人有的手牵手大步向前,有的两人一组,右边的战友将胳膊搭在左边的战友肩膀也在齐头并进着,体现出红军即使有战友受伤、一个都不掉队的团结意识和不怕牺牲、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体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都展现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装饰性联结性动作

装饰性联结性动作没有任何实意,具有装饰和衬托的作用,也作为表现性动作和说明性动作相互转换的过渡动作。

1.小丹

例如,小丹在将孩子交给百姓后的回身跑向红军的动作,是为了下一步小丹双膝跪地、渴望拥抱孩子而产生的,没有任何实际的含义。还有小丹在整个群舞的结束部分,面向二点、站在舞台后区的山坡上眺望,体现出广大人民对胜利的渴望与向往之情。

2.百姓

例如,小丹将孩子留给百姓后依依不舍的时候,百姓们眺望两点方向的远方,体现百姓对革命和未来的憧憬。再如百姓在送别红军时一步步小碎步不断的后退动作,是为了下一步的前进挥手动作的“送别”作铺垫,再一次体现出军民鱼水情。

3.红军

在小丹不知孩子该何去何从的时刻,红军们的摇头动作,随后又出现双手伸出,其实是为了推脱孩子,拒绝在长征途中带着孩子。这些动作的设计都是为小丹将孩子托付给百姓而出现的。小丹双膝跪地的时候,红军们在舞台左侧围成圆形,望向小丹,对“托孤”情节的出现,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结语

舞蹈《十送红军》主要是以描绘故事情节为主,叙述性的舞蹈通过外在情节叙事和内在情感叙事进行不断建构的过程。通过叙事性内容的呈现,使舞者小丹、红军和老百姓将托孤的情节在一层层铺垫的情况下不断推进,将母亲对孩子的不舍之情、百姓对红军的不舍之情、红军对百姓的不舍之情整个贯穿舞蹈。通过叙事的方式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体现出叙事性舞蹈是舞剧发展的关键,能够更好地带动着观众的感情。通过叙事性舞剧的创作,使观众对革命先辈的精神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作者简介:胡晓雪,女,硕士,研究方向:非遗舞蹈研究;徐熳,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舞蹈史论及非遗舞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