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征及思政教育工作措施
2020-05-19杨玲
【摘要】多元文化成为当前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同时多元文化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更要重视多元文化的渗透教育。本文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出发,研究高校少数民族學生的心理状况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充分了解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目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现状,并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改进措施,希望可以有效提升未来的思政教育质量。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多元文化现象的发展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
大学正是学生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思政课程也是各大高校的必修课程,所以,各大高校必须重视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当今正处于多元文化时代,高校的思政教育也面对着更多的挑战,思政教育涉及文化就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学生文化的特殊性。由于少数民族学生从小接受着特殊的教育,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信仰,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对文化方面更敏感,面对多元文化现象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心理特征,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殊信仰,所以,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
文化主体在价值取向上具备多样性和异质性,即在一个社会范围内,每种文化都有存在合理性,平等共存的各种文化构成了文化交流互动的完整系统,称为多元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大民族,56个民族有着56种不同的文化,每种文化都合理共存。多种文化的共同发展的背景之下,少数民族学生获取的信息和接触的信仰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也为他们的心理带来了更多的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社会类化观念对少数民族学生原有的的单一意识环境的冲击,可能会对一些学生的民族保护、珍惜行为和归属感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内心有孤立感,甚至可能会激化民族矛盾;另一方面,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来说,面对多元文化之后的文化重选也是一项挑战,接受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从一种文化观念到接受多元文化,少数民族学生需要在心理上重选文化价值观,既要保持对原有信仰的坚定态度,又对其他各民族文化产生兴趣,从而形成了心理矛盾和困惑。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现状
管理保障层面,大部分高校都能考虑到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信仰和习惯,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时都能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特殊的行为习惯。首先,在餐厅设置专门的少数民族学生餐口,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这是管理保障的基础层次;其次,针对少数民族从小接受的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差异性,高校会为少数民族学生设置专门的课程辅导;另外,重点帮扶少数民族学生中的困难家庭,使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从而产生文化的归属感。
教育方式层面,为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高校会针对不同的文化特色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民族教育,设置一些专业课程选修,选用适合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教材,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引导,以多种形式传播多元文化。
教育内容层面,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中心指导,保证全体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全面进行民族文化融合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价值观的渗透,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并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引导,全面保障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有待改进,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思政课程的管理模式存在很多不足,教学形式和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性不强,缺乏多元文化的融合,在人格教育、思政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作用上,并没有形成合力的预期效果。另外,目前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真真假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建立,甚至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消极引导,网络化境的丰富多彩对比现实课程的单一古板,会导致学生对正统的思政课程产生排斥心理,对多元文化的渗透和教育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二)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过于死板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要综合考虑学生原有的文化环境,把思政教育和人格培养作为教育的重点,从根本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化信仰选择,但目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并没有把对思政教育的重视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学生不够重视思政课程的学习,把思政课堂作为放松的场所,课堂行为自由散漫,老师也无法将多元文化深入到日常教学的各个方面,很难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改进和发展。
四、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水平的策略
(一)重视多元文化教育,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
文化的教育归根结底是精神的渗透,主要表现在艺术、思想、宗教和学术等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又独特的文化系统,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时要充分挖掘各民族文化特色,丰富文化课程的内涵,综合各类教育资源来鼓励各民族学生的文化表现,推动文化融合,注重保持多元文化的内涵,把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和文化系统的重点发展方向。所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高校教育要大力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和形式,使少数民族文化产生归属感,既要坚持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保证文化环境的丰富多彩,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团结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借助高校思政教育平台把多元文化的融合教育落到实处。
(二)从多元角度出发,创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
高校少数民族的思政教育工作要注重文化的多元性,促进文化在教育中的融合,才能增强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在进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时要努力创造多元文化环境,鼓励各民族的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文化教育的形式,具体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方式:
把“德”作为教育指导,创造多元化的文化教育平台,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思政教育的创新,鼓励辅导员运用微信、微博和QQ等多种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交流。
把“爱”作为思政教育的核心,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动态,针对性地掌控少数民族学生具体情况,适当庆祝少数民族的节日,营造节日氛围,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
把“严”作为思政教育的准绳,实现对全体学生思政教育的精细化管理,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学生,严格管理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思想自我管理意识。
把“细”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原则,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及时发现学生的生活困难并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和保障服务,让他们感受到文化融合的好處和多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三)把多元文化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点,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
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多方资源,采取多种形式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把鼓励多元文化发展作为工作指导,建设良好的多元文化交流平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避免把文化融合流于形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改进原有死板的说教形式,把思政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交流活动;鼓励学生把自己民族的特色文化表现出来,提高文化融合的实践性特征;采取有效方式,将多元文化的内涵深入到学生的思想层面,充分表现每种文化自身的特色和吸引力,让学生对文化本身产生兴趣,从而主动接受文化的多样性。
针对教育活动中出现的个性化问题,高校教师要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出发,协调由于文化不同产生的思想和行为冲突,减少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文化的排斥,注重多元文化思想上的渗透,避免通过增加课程来倡导多元文化,降低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学业负担和思想负担,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教学工具和方法,摆脱古板的思政教育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今社会,互联网在生活中的作用不容小觑,网络成为人们接受信息和日常交流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有优势,及时更新教学形式,通过新媒体工具向学生传播思政教育信息,也可以通过微博和朋友圈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和思想上的困惑,时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等形式让同学们感受中华多民族文化的精彩,并把网络中的有用信息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看到各种文化百花齐放的魅力,推动多元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发展。
五、总结
在注重文化多元性的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作为思想文化传播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要承担起推动多元文化现象发展的责任;在文化教育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对于文化的敏感程度更高,所以,要充分考虑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面对多元文化的心理特征,在保护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性、文化性和信仰的前提下找到更合适的多元文化思政教育工作方式,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增强文化的适应性;把多元文化作为总指导,深入挖掘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刻意义,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不断改进思政教育工作的不足,切实做好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钱英.多元文化大融合下中国高教思政教育应用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
[2]吴洪亮.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7(7).
[3]杨利平,刘栩.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J].新校园(上旬刊),2017(11).
作者简介:杨玲(1987-),女,汉族,山西长治人,哲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