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国企推行职业导师制度的可行性探析
2020-05-19郭继科孙善兴
郭继科 孙善兴
摘 要:从企业生长周期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一个时期的发展,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基本已开始进入第二代发展周期。在此周期初期,核心员工进行新老更替是必然规律,产生人才断层问题是普遍现象,甚者更会出现“人员短缺与人才浪费”的怪状和囧象,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与标准。这一现象体现到如烟草、电力、石化、盐业等大型国有企业基层,尤为突出。寻找出合适的完成核心员工更替方法,对当代国有企业基层十分重要而迫切。基于此,本文立足问题导向,从建立职业导师制度的角度,对平稳完成新老更替进行了一些可行性探析。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基层国有企业 职业导师制度 新老员工更替
所谓职业导师制度,是指为新进或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指定企业有丰富工作经验、突出工作业绩的导师,为其尽快提升业务水平、胜任岗位要求、融入企業文化等方面,提供帮助和指导的人才培养机制。对基层国企来说,是一条带有一定人文色彩的既能消除新老员工“天然代沟”,又能引领年轻员工由“入门”走向“胜任”达到“优秀”的快速通道。
一、建立职业导师制度的作用
有助于基层国企利用自身资源快速培养所需人才。职业导师制能够充分发挥企业优秀老员工的成熟经验、技术优势和标杆作用,定向帮助年轻员工提高综合素质,胜任岗位需求,缩短成熟周期,从而更快速地成为企业发展所需人才。
有助于基层国企建立破解新老人员难以平稳更替难题。职业导师制在增强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储备了后备人才,可有效保障企业后续发展,稀缺岗位梯级的人才供应,平稳有效存进新老员工的更替。
有助于年轻员工快速成长成才。职业导师在向年轻员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年轻员工准确规划职业生涯,传播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取向,使其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更加契合。
有助于基层国企留住人才。导师的指导,在帮助年轻员工快速成长、有效帮助企业避免人力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为基层国企培养人才注入了人文色彩,能够在不知不觉地消除年轻员工的职业迷茫,增强对企业的认同和归属感,避免因迷茫而引起人才流失。
二、推行职业导师制度的步骤设计
统一思想,宣传发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行职业导师制度也不例外,必须首先统一思想,赢得干部员工广泛认同和支持,实现认识同向。这是职业导师制度能否具有生命力和成功的前提。
强化领导,明确责任。成立专门推进组织,负责整体实施、推行相关工作。明确各级人力资源部门是职业导师制度的归口部门,负责指导、推动及考核;各条线、各单位是具体实施部门,各负其责,负责本条线和单位导师及年轻员工的负责日常培训、管理,确保各负其责,制度推进到位。
统筹规划,建立制度。一是立足企业实际,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实施细则及配套措施,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二是明确导师标准,择优将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各级各类专业技能人才、关键或稀缺岗位优秀人员,确定为职业导师人选,建立起职业导师队伍。三是对年轻员工根据企业需求、发展潜力,突出重点,择优选取,分期分批分类分重点培养。
师徒匹配,签订协议。根据个人素质能力、成果业绩、专长经验、品质表现,结合企业需要,灵活采取组织安排与自愿匹配相结合方式,依据设定的聘用标准聘任导师,确定培养对象,并签订培养协议,通过协议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计划、培养时间及时段、培养方式及考核办法,夯实培养责任。
定期考核,奖惩提升。根据培养协议,人力资源部门牵头,定期对负责培养单位,以及导师及培养对象进行考核,检查培养成果,并进行总结奖惩,确保培养实效。对于优秀的培训对象,人力资源部门可为其引荐更高层级的导师,为其成长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并把其表现作为其导师晋升、晋级的依据之一。对因不认真负责未完成培养任务的导师或培养对象,给予适当处罚。也可视时机通过工作交流表彰会等形式,定期对先进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组织经验交流,整体提高职业导师制度工作成效。
三、推进职业导师制度的注意事项
强化领导重视。职业导师制度对基层国企来说,是一项利在长久的系统工程,但同时也是一项“潜绩”而非“显绩”。因此,其推进成效甚至成败,关键取决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一把手的认识、重视和支持程度。在该制度推行过程中,领导层必须认识到位、意志坚定,既挂帅又出征,在实际认真指导的基础上,身体力行,亲自参与、带头示范,层层带动积极性。
规避关系异化。职业导师制度有助于增进新老员工、领导层与年轻员工的关系,但同时如果不提前加以限制,也很容易导致职业导师制度的异化,如形成师徒之间利益输送、成为小团伙、利益共同体等不良风气。因此,应预防在前、承诺在前,加强对结对师徒的正反教育,确保建立起正确的师徒关系,避免适得其反。
建立导师激励。职业导师是在规定工作职责外、给予成熟优秀员工的附加工作。因此,应正确、合理评价导师的投入和绩效表现,既适当从物质上给导师以肯定和鼓励,同时对于积极奉献、指导业绩突出的导师,还可考虑在岗位评聘、晋级、评优、推荐人才、评定专业技术资格时,同等情况下优先对待,激励导师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叶珊.职业导师制度模式建设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08):284—285.
通讯作者:孙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