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自”课堂 让学自然发生
2020-05-19经娟
经娟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211100
摘 要: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也有了很多创新。本文主要阐述“四自”课堂的内涵,并通过实例说明如何构建“四自”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使学生自然学习、自由活动、自主互动、自省提高,让学自然发生,逐步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不断提高。
关键词:“四自”课堂;自主;自然;自由;自省;构建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海德格尔更是提出:教所要做的就是让儿童站在学的中央,以学为中心。《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笔者在学校开展的《践行“四自”课堂 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主题活动中执教的一节课。作为执教者,笔者在这样的磨课和思辨中,获益匪浅。笔者将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何谓“四自”课堂
所谓“四自”课堂,即自主、自然、自由、自省的学习模式。
1. 自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更离不开自主参与、自主实践。
2. 自然。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自然的、如同呼吸的人类活动。儿童的发展,不经人力干预,无须强迫和命令,他们可以从世界中自然地获取基本知识。
3. 自由。人是自由的人,顺天道而行之,不受约束,不受限制,儿童更是如此。
4. 自省。见贤思齐,见不贤则自省,这是孔子提出的。数学教学中,学生自我回顾、体验、反思、感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
二、我的“四自”课堂实践,让“学”自然发生
1. 立足已有经验,开启学生自然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与认知水平出发,多寻找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撷取让学生亲近数学、体验数学、思考数学、表达数学的生活素材,创设轻松自然的问题情境,自然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课堂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本课堂。这样的课堂,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充满研究,学生在这个世界中,自然产生学习的需要,自然进入学习的状态。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从感知开始的,学生感知的表象是否具体形象和典型,将对表象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一开始,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逻辑起点,让学生摸一摸三角尺,因为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已经认识了多边形,在他们的认知里角是尖尖的。笔者通过学生摸的结果板书一个小圆点,进而追问“这个是角吗”,激发学生认知冲突,抽象出角的图形,并顺势介绍角的各部分组成名称。这样,角的图形表象不是教师的直接告知,而是学生自然产生学习的需要,自然进入学习的状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展开积极的、富有成效的思考。
2. 丰富操作体验,放飞学生自由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儿童生命的价值,尊重儿童的自由,在过分指导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儿童只有自由了,才有安全感,才会不模仿他人,才会做好独特的自己,从而产生创造,这个时候,儿童的灵感在荡漾,思维在飞扬。日常教学时,我校强调:数学课堂一定要面向全体,选好学习材料,有基本的,有备用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同时放置好学习材料,方便学生能自由地选择。
如这节课中,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认识角的特征这一环节是在从感知活动中获得角的表象之后展开的,对表象加以抽象概括,深入理解角的特征。曹培英教授在《跨越断层 走出误区》这本书中提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1)观察;(2)操作;(3)变式;(4)辨析;(5)结合。笔者相应地设计认角、画角、找角、辨角、数角、做角等一系列活动,层层递进,不断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角的表象,理解角的特征。认角活动以例题情境图为支撑,从三角尺上的三个角直接过渡到练习本和钟面上的角,指导学生规范地摸角。笔者将画角这一活动由原来安排在摸角之后改到了认角之后,这样学生在抓住角的共同特征之后,不是简单模仿老师用三角尺描角,而是画一个属于自己认知经验的角,尊重儿童的自由。找角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角无处不在。辨角和数角活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的内涵和外延,数角过程中渗透“发现规律→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做角活动中,笔者提供了四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材料:两根小棒(有两条边,没有顶点),吸管(有一条边,没有顶点),钉子板(有顶点,没有边),不规则纸片(没有顶点,也没有边),分组讨论。紧接着,派小组展示,营造数学交流的场域。最后进行质疑补充,这是思维碰撞的环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进一步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
3. 营造交流场域,引领学生自主互动
有些课堂,教师对学生不放心,等不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还没学习、讨论几分钟,教师就示意暂停,开始提问,开始讲解,蜻蜓点水,做做样子。诸多现象,说到底还是以师为本、以教为本。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自主参与,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
如感受角的大小这一环节,进一步认识角,体会角是有大小的。这个环节笔者分三步教学,第一步观察钟面上的角。首先观察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位置的变化,直观感受时针与分针叉开得大,形成的角大;叉开得小,形成的角小,初步感受角有大小,渗透“观察法”。接着通过问题“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你是怎样判断的?”,引发多样化的比较方法,此时学生会出现直观观察法、看数字、数格子等方法。特别是“数格子”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还可以数出来,更加清晰,有理有序,也为后面用角度比较大小奠定基础。第二步活动角。首先教师在课前为所有学生准备活动角,学生通过玩一玩,感受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接着教师出示一个固定角(直角),通过提问“你能做一个比老师这个角大的角吗?比这个角小的角呢?一样大的角呢?”,引导学生用“重叠法”比较。此时有学生质疑:如果边不一样长,角的大小就不一样。笔者在备课和磨课过程中,知道新教材已经剔除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探索过程,所以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没有加入这个问题的探讨,但此时学生有了这样的疑问和需求,笔者便不能简单地规避,因为这的确是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难点。此时,笔者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全班进行讨论,准备教具时也应该更加充分,将边长不一样的角进行比较,追问:角变大(小)了吗?为什么变大(小)了?再次凸显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第三步是“想想做做”第4题,这项活动要求学生巩固“重叠法”,先猜,再验证。
4. 恰切回顾感悟,助力学生自省提高
学生会在学习中,或独立思考,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功乐趣;或与他人合作交流,理解他人,反思他人,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这就是一个自省的過程。在课尾设置自省,不仅有利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再认识,也有利于学生自我调节意识和能力的形成。
如课堂总结这一环节,笔者提问“根据黑板上的内容回顾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有目标地去思考,这样的答案不是随意的,而是贴近课堂的,借助板书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当然,“四自”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有的环节里可能体现一个或多个方面,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自主管理学习的过程,自由活动,自主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这对解决当前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愿思考,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问题有很大帮助,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