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文化自信,巢湖民歌进校园的意义和路径研究
2020-05-19沈婉婉王启俊
沈婉婉 王启俊
摘 要:巢湖民歌是巢湖人民千百年来因袭相传积淀下来的艺术精华,承载着巢湖地区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本文探寻巢湖民歌融入地方高校教育的意义和有效路径,进一步弘扬文化自信,同时为巢湖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关键词:巢湖民歌 校园 传承 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巢湖民歌作为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在弘扬与传承过程中持续地传递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优秀地方文化进课堂,推进巢湖民歌走进校园,有利于大学生进一步强化民族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对于高校做好文化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着积极意义。
一、巢湖民歌的概况
巢湖民歌,源远流长,“候人兮猗”,传唱了几千年,真实地表现了巢湖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表现他们的思想情感,记录着社会历史的变迁。
巢湖民歌是巢湖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具体反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巢湖民歌内容丰富,其语言鲜活灵动,旋律优美流畅,风格朴素自然,富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近几十年来,大量音乐工作者参与到原始巢湖民歌的搜集整理和改编创作工作,巢湖民歌焕发出新活力,诞生了《巢湖好》《一支秧歌一趟秧》《十里长冲好风光》等广为传唱的优秀代表性作品。巢湖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个性特色成为安徽省最具影响力的群众文艺形式之一,其独特的思想内容体现的家国情怀让人感动,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用辛勤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生活是巢湖流域百姓永恒的追求。
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巢湖民歌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加上文化娱乐形式多元化的冲击,一些传统巢湖民歌失去传唱基础和传播动力,巢湖民歌不得不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巢湖民歌被列入了2006年颁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关于巢湖民歌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受到各界多部门的关注和研究,大家聚焦传统巢湖民歌的收集保存、民歌的改编创作、巢湖民歌生态文化发展等各方面来探寻民歌复兴之路。从教育发展角度看,把巢湖民歌引进地方高校,不仅能促进巢湖民歌的弘扬与传播,更有助于大学生对巢湖民歌生态文化产生认同,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
二、巢湖民歌进校园的意义
(一)有利于巢湖民歌的传承和传播
巢湖民歌历经千载,是巢湖流域无与伦比的文化瑰宝,有必要也有义务在更大范围传播和弘扬。高校是文化教育和传播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宣传阵地和传播媒介立体多样,为巢湖民歌宣传和传播提供了极大便利。高校学生基数大,受众广,且青年学子接受能力强,民歌学唱较快,能准确把握和有效吸纳民歌艺术精华。同时大学生流动性强,作为直接传播者,能产生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
民族意识是对自己所属族群的历史、文化、习俗和民族心理的认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则是牢固民族意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巢湖民歌乃巢湖人文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把巢湖民歌纳入学校教育,能够激发和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且地方高校学生生源大部分来自巢湖周边地区,学生对巢湖民歌所展现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习惯、生产劳动状况等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认同,继而对巢湖民歌所彰显的人格力量和民族精神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如此在面对西方文化、流行文化等其他文化时,能够进行反思和思辨,从而在理性的基础上建立文化自信。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美育是审美的教育同时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美育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陶冶人的心灵,使人格健全,从而提升人的境界。巢湖民歌源于生活,反映着不同时期巢湖人民的情感和追求,同时也记录巢湖历史的不同审美。巢湖民歌语言通俗易懂,情感饱满,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或描写巢湖人民辛勤劳作的场景,或是以秧为媒的男女爱情,或齐心协力对抗天灾,或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这种自然纯朴,崇尚自由,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真挚情感,是生命力最好的彰显。引导大学生领略巢湖民歌的各种美,可以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同时增强其对自然生命的感悟力。
三、巢湖民歌进校园的路径分析
当今生活节奏加快,校园里到处充斥着流行元素,青年学生热衷于流行音乐,对传统民歌兴趣不大,主动学习传播意识不强,因此,如何挖掘有效的路径,让巢湖民歌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价值,发挥好文化育人的重大作用值得深入思考。
(一)构建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格局
充分发挥班级黑板报、宣传栏、校报、LED大屏、校园广播、官方微信、qq等媒介作用,对巢湖民歌及相关民间故事、民俗文化等进行大力推介和宣传,营造人人了解民歌、人人学唱民歌的氛围,激发师生传播地方特色音乐的动力,让巢湖民歌逐渐走进年轻人的视野,进入他们的日常学习和娱乐,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歌文化的熏陶,自觉做民歌文化的传播者。在让当代青年学生了解家乡的民歌文化历史的同时,也让其认识到民歌发展的困境,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发展本土文化的进程中,树立学生传承复兴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和行动自觉。
(二)推进巢湖民歌融入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互动交流,思想碰撞,切身体会和感受巢湖民歌的魅力。
1.建立巢湖民歌社团。召集对民歌感兴趣或者有音乐特长的学生自愿加入巢湖民歌社团,通过社团这个交流平台,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或走出校园开展特色活动,在服务师生、服务社会的同时,扩大民歌传唱的辐射面。通过每年的社团招新,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传唱巢湖民歌,为巢湖民歌注入新鲜的活力。
2.开展有关知识讲座。定期邀请一线民歌艺人或者民歌传承者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进一步走近巢湖民歌,了解巢湖民歌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以及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等,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浸染、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把传承家乡民歌作为自身责任的意识。
3.举办巢湖民歌等民间文化展演活动。定期举办“巢湖民歌进校园”“巢湖民歌会”等文艺演出活动,把巢湖民歌搬上舞台,让高雅艺术常驻校园,作为校园文化的常态。把民歌演唱、民间故事演绎纳入迎新生晚会、迎新年晚会等大型晚会,让广大师生感受巢湖民歌的舞台艺术。
通过拓展活动形式,增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巢湖民歌在校园长久回荡。同时,充分挖掘巢湖民歌的时代元素,将地域文化與校园文化相结合,拓展校园文化张力,创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深化理论课题研究
高校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组织相关专业教师以及学生成立研究团队,建立非遗文化工作室。把巢湖民歌的传承与传播以及亟待破解的生存与发展等系列问题列入学校人文社科类专项课题,考察巢湖民歌的历史文化、走访民歌的主要传承人、见证民歌赖以生存的民俗仪式等,通过广泛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大量的文献研究,为相关课题研究添砖加瓦,为巢湖民歌的创新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并且将科研成果纳入教材、引进课堂,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育人资源。
(四)结合相关专业课程,助推巢湖民歌旅游产业
巢湖民歌是巢湖区域乃至安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是宣传地方文化的一个窗口。地方高校旅游专业,可将巢湖民歌、巢湖地域文化作为专业课程进行学习,并在实习实践以及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大力宣传、推介巢湖民歌,助推巢湖民歌产业化发展,让巢湖民歌走出安徽、走向全国。除了旅游专业设置此课程,学校还可开设类似乡土文化或者安徽民歌等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和了解。
将巢湖民歌引进校园,是促进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种路径创新,是唤醒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以及针对当前大学生轻视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缺失现象的一项重要举措。以巢湖民歌进校园为契机,提高高校对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加大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力度,真正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做出实效。
参考文献
[1]申育林.巢湖民歌的历史解读[J].安徽史学,2013(6):124—128.
[2]赵艳艳.巢湖民歌的审美特质[J].黄河之声,2016(03):75.
[3]吴晓舵.试论巢湖民歌的艺术价值[J].巢湖学院学报,2016,18(04):78—84.
[4]陈茜.谈巢湖民歌的流变与传承[J].巢湖学院学报,2009.11(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