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目击者的故事》修辞结构关系分析
2020-05-19冯静
冯 静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天津 300270)
一、理论综述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的两个基本概念。Halliday 和 Hasan最早将“衔接”定义为“组成语篇的非结构性关系”。[1](P7)此后,语言学界便把目光集中到对于衔接的概念、机制以及语篇的连贯性的研究上来。而后Halliday 和 Hasan扩大了“衔接”概念的范围,将衔接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2]结构衔接包括平行对称结构、主位—述位结构、已知信息—新信息结构;非结构衔接又分为成分关系衔接和有机关系衔接。张德禄和刘汝山提出,“衔接是一个意义概念,而不是形式概念,只是由形式概念来体现”;[3](P36)连贯,表现在“语篇整体上的语义联系和语义一致性”。[3](P7)胡壮麟提出了衔接的多层次模式,包括音系层、词汇层、句法层、语义层和社会符号层,他认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在语言的不同层次都有所反映。[4]
修辞结构理论(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简称RST理论)从修辞结构关系角度研究语篇的结构和功能,从语篇的内部结构关系分析其连贯性,是1983年由美国学者William C. Mann和Sandra A. Thompson创立的。王伟认为,创立RST理论的最初目的是为设计具有一定语篇“创作”能力的计算机程序提供理论依据。而经过不断研究和完善,该理论已被应用于自然语篇的描写与分析、语篇的连贯性研究以及英语教学研究等诸多领域。RST理论适用于分析各种体裁和长度的语篇,对于从根本上揭示语篇连贯性和交际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5]孔庆蓓统计和分析了修辞结构理论中常见的25种结构关系在叙述语篇、描写语篇中的分布情况,这些常见的结构关系同时出现在叙述语篇和描写语篇中,但是分布不同。[6]张秀伟对比分析英汉能源新闻报道语篇中使用修辞结构关系的种类和偏好,并分析其原因。[7]
修辞结构理论认为,语篇是一个修辞结构层级体系。在一个语篇中,无论是小句还是更大的语篇单位之间都存在某种修辞关系,这些关系可以由关联词标记,也可以不使用关联词。在各种语篇中反复出现的关系的种类是有限的,这些有限的关系可以描写绝大多数的语篇。到目前为止,经过学者的完善,Mann概括了32种修辞结构关系,分为三类,包括表述关系(如背景、证据、让步……)、主题关系(如条件、阐述、解释……)和多核心关系(如对比、序列、多核心重述……)。[8]
RST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篇位(unit)、结构段(span)、核心结构段(nucleus)和辅助结构段(satellite)。语篇由具有重要功能的语篇单位(unit)构成,较小的语篇单位按一定关系模式组成更大的语篇单位,直至生成语篇。篇位可大可小,可以是小句、句子等。结构段是“语篇结构中任何具有RST结构的、功能完整的片段”。[5]结构段中的两个关系主体分别是核心结构段和辅助结构段。核心结构段提示一个结构段的核心,是作者阐述的目的所在;辅助结构段对核心结构段起辅助作用。RST理论认为,如果较小的结构段在形成较大的结构段时在功能上形成统一体,共同实现作者的交际目的,就是连贯的语篇。
二、研究对象
本文描写杰克·伦敦于1906年撰写的新闻通讯“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一个目击者的故事》)的修辞结构关系,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连贯性和作者的态度,进而归纳出描写语篇修辞结构关系可以让读者了解到什么。
1906年4月18日凌晨,美国旧金山发生了7.8级地震,地震引起了大火,几乎摧毁了整座城市。地震发生后,Collier杂志社给杰克·伦敦发电报,请他去现场报道地震情况。几小时后,杰克·伦敦到达了旧金山,写下了这篇通讯,并于地震发生后两周在杂志上刊发。全文共32个段落,本文对前16个段落的修辞结构关系进行描写。这16个段落记录的是地震发生当天的上午、下午、晚上和第二天早上作者的所见,是灾难发生时的真实场面,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三、数据和分析
笔者将句子(sentence)作为基本篇位,描写句子之间的修辞结构关系,未涉及小句之间的修辞关系以及更大的结构段之间的关系,个别少数涉及的较大的结构段关系也是为了说明与句子之间的修辞结构关系。
该通讯以句子切分共包含106个篇位,共涉及15种修辞结构关系,累计使用修辞关系97次。本文使用修辞结构关系分析工具RSTTool345统计了这些修辞结构关系的分布情况,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修辞结构关系分布统计表
根据统计结果,作者使用较多的修辞结构关系包括列举(list)、解释(interpretation)、连接(joint)、阐述(elaboration)、重述(restatement)和对比(contrast)。这篇通讯是一篇描写性报道,因此语句之间使用最多的是阐述、连接和解释的关系,用来提供地震和大火发生的过程、现场景象和人物活动的详细信息。此外,这篇通讯的区别性特点是语句之间使用了较多的列举、重述和对比的修辞结构关系。使用的其他修辞结构关系包括让步关系,旨在增加读者对核心结构段所述内容的关注;证据、联结、序列、综述、非意愿性原因和非意愿性结果关系体现了语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将灾难现场的景象和所带来损失详细地介绍给读者。
Mann把修辞结构关系分为表述关系、主题关系和多核心关系。[8]表述关系旨在增加读者某种倾向性的关系,比如,采取某种行动的愿望、增加积极关注和认同的程度等。在杰克·伦敦使用的15种修辞结构关系中,有四种表述关系,包括让步、证据、重述和综述,累计使用17次。其中,作者7次使用重述关系,占比7.2%。重述的目的在于强调核心结构段,突出核心结构段要阐述的内容。比如:Yet everybody was gracious. The most perfect courtesy obtained. Never in all San Francisco’s history, were her people so kind and courteous as on this night of terror.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重述,第三句是对第二句的重述,强调在灾难来临时,旧金山人民镇定、有秩序地撤离。
五种主题关系,累计使用34次,其中阐述和解释关系占30次,另外三种是评价关系1次、非意愿性原因关系2次、非意愿性结果关系1次。主题关系仅是说明核心结构段和辅助结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六种多核心关系,包括联结、对比、连接、列举、多核心重述、序列,累计46次,其中列举、对比关系占24次。笔者认为,某些多核心关系也具有增加读者某种倾向性的作用,比如列举、对比关系。列举一系列事物的目的在于增加读者对所要阐述的核心意思的信任程度。作者17次使用了列举关系,占比17.5%。比如,在介绍旧金山地震后,城市设施基本全部被毁坏时写道:Its industrial section is wiped out. Its business section is wiped out. Its social and residential section is wiped out. The factories and warehouses, the great stores and newspaper buildings, the hotels and the palaces of the nabobs, are all gone.相关的事物排列在一起,呈现出地震后城市一片废墟的场面,令读者信服;相似的句式又加强了表达效果,作者震惊、痛心的情感跃然纸上,令读者产生共鸣。作者7次使用对比关系,占比7.2%。对比的修辞结构关系可以让读者充分理解两个核心段落所述事件的区别,从而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感情。比如:An enumeration of the buildings destroyed would be a
directory of San Francisco. An enumeration of the buildings undestroyed would be a line and several addresses.通过对比,说明地震留下的建筑屈指可数,地震摧毁的建筑几乎是昔日旧金山的名录。
由此可见,作者较多地使用了具有增加读者某种倾向性作用的多核心关系和表述关系,目的是增加灾害现场描写的真实性,令读者信服,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灾害的破坏程度之大痛心的感情和沉重的心情。
四、观点归纳
修辞结构关系描写的是表层语言形式下的深层结构关系,是作者推进语篇的内在因素。通过分析修辞结构关系,我们可以了解语篇的内容。
1.把握段落的中心思想
一个结构段中的“核心结构段”提示这个结构段的核心,因此,描写出一个段落中各语句之间的修辞结构关系,定位核心结构段,往往可以提示段落的主题句。比如,该通讯中第二段的修辞结构关系描写如下:
第一个句子与第二个句子之间是让步关系,第二个句子是核心结构段。第三个句子与第二个句子之间构成多核心重述关系,两个句子都是核心结构段。第四句至第七句与第三句构成证据关系,为第三句阐述的内容“除了回忆和郊区的一片民居,什么也没有留下”提供证据,增加可信度。第八句与第四句至第七句构成综述关系,对所提供的证据进行总结,照应第三句。由此可以判断,该段的第三句是主题句。
2.认识篇章的层次结构和中心思想
根据语句之间以及更大的结构段之间的修辞结构关系,可以认识篇章的层次结构和中心思想。修辞结构理论具有“邻近性”原则,[9]因此,根据相邻篇位之间的修辞结构关系,可以判断相邻段落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篇章的层次结构。根据篇章的层次结构,定位核心结构段,可以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3.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Martin和 Rose 创立了语言评价理论,通过分析作者使用的词汇和词汇语法来协商语篇中的各种态度。[10]修辞结构关系描写语句之间的深层结构关系,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思维过程、情感和态度。比如,在这篇通讯中,在为核心结构段提供证据或阐述、解释核心结构段时,作者大量使用了列举、对比和重述的关系。地震和大火将这座城市变为废墟,作者实在无法用任何形容词来描写满目的断壁残垣,他感到束手无策,而又深感痛心,唯有罗列他所看到的一切,让读者自己去感知现场的景象。作者运用对比关系的句子反复修正读者对现场景象的认识,生动刻画出灾难发生的惨烈过程及其带来的巨大损失,作者伤心、惋惜之情溢于言表。比如:There was no fire. All was in perfect order. The police patrolled the streets. Every building had its watchman at the door. And yet it was doomed, all of it. There was no water.作者较多地使用了重述关系,如一唱三叹,对核心结构段的内容反复强调。
根据所使用的修辞结构关系并结合文章的内容,可以看出这篇通讯的写作特点是:客观、真实地描写地震、大火发生的过程和城市被摧毁、市民撤离的场景,条理清楚、衔接紧密,又饱含作者痛心、惋惜的感情。
4.分析文章的连贯性
张德禄、刘汝山提出,语篇连贯的概念强调分级性、连接性、整体性和功能性,主要由三方面确定:一是语篇内部各个部分在意义上是相互联系的,即是衔接的,但不必要在形式上一定有内部衔接机制;二是语篇衔接所形成的语义网络形成一个语义整体;三是语篇适合情景语境,在语境中有适当的功能。[3](P34)该篇通讯绝大多数句子之间或结构段之间都具有某种修辞关系,语篇的句子之间和部分之间是相互连接的,思维无漏洞、无空缺。这篇通讯中的第三个句子There is no estimating within hundreds of millions the actual damage wrought是全文的中心句,前两个句子以及从第四句至文章结束分别与中心句构成证据关系,具体阐述中心句的意义,语篇在修辞结构和意义上形成一个整体,前后一致,相互呼应。这篇通讯修辞结构关系运用合理,特点鲜明,报道客观真实而又饱含作者的情感,适合当时交际环境的需要,因此在功能上符合连贯的概念。因此,从修辞结构角度分析,这篇通讯在很大程度上是连贯的,堪称新闻通讯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