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外科在腹部创伤中的应用
2020-05-19李秋泽郑晓晖李宏振寇卫军
李秋泽,郑晓晖,李宏振,寇卫军
1.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郑州 475000;2.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开封院区,河南 开封 475000
以往调查资料显示,全球每年因严重创伤病死者达350万,其中大多为年轻患者[1]。严重腹部创伤是由建筑工地高空坠落、交通事故等导致的,患者多存在内环境紊乱、凝血障碍、低温等,早期实施确定性手术会加重患者继发性损伤,因此严重腹部创伤救治原则是有效控制原发性损伤,最大限度减少继发性损伤。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是由Rotodo等在1993年提出创伤外科急救理念,其认为与解剖关系恢复相比,严重创伤患者预后是由生理极限决定,故外科手术是整体治疗一个组成部分,应优先控制原发性损伤,减少继发性损伤。本研究选取55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分析DCS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8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55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其中女19例,男36例;年龄18~47岁,平均年龄(24.76±3.29)岁;受伤至就诊时间0.5~10 h,平均(2.31±0.88)h;创伤严重度评分(ISS)16~70分,平均(25.88±4.88)分;受伤原因高空坠落12例,交通事故39例,其他损伤4例;腹部闭合性损伤33例,开放性损伤22例;合并胰腺损伤11例,结肠直肠损伤4例,肝破裂41例,肾脏损伤8例,十二指肠小肠破裂6例,脾破裂27例,下腔静脉损伤2例,膀胱损伤1例,门静脉损伤6例;15例合并腹部外脏器损伤,其中胸部外伤6例,颅脑外伤4例,骨盆骨折或脊柱四肢骨折5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治疗前体温低于35℃;pH<7.3;失血量较大,预计输血量>10个单位;部分凝血酶时间>50 s、凝血酶原时间>16 s;腹部≥2个位置复合型损伤;家属自愿对本研究知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治疗期间因各种原因转院者;家属放弃救治者;受伤前合并精神、认知异常者;受伤后已接受过治疗,中途转至我院者。
1.3 方法
入院后快速询问患者病史、受伤原因等,实施辅助检查,建立静脉通道,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护,酌情实施经口气管插管,备血、保温,做好抢救准备。(1)简化快速手术:先积极控制出血,合并脾破裂实施脾动脉结扎或脾切除,应用纱布填塞止血;后腹膜大出血或重度肝损伤者以纱布填塞止血;门静脉下腔静脉重度裂伤修复后实施填塞止血;肾脏损伤以修补或切除填塞止血。再控制污染,肠管破裂者实施造瘘术;胆道胰腺损伤置管引流;十二指肠小肠破裂实施简单修补结扎;并冲洗腹腔,控制尿液、胆汁、肠内容物等漏出引起污染;合并腹部外脏器损伤者,实施胸部开胸引流术、急诊开颅等。处理完成后以敷料覆盖包扎、连续缝合等方式关闭腹腔。(2)复苏治疗:将患者收入重症监护室,酌情给予呼吸支持,血容量纠正休克,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必要时给予多种抗生素联合治疗,保持血压、心率等稳定,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给予保温措施,严密监测pH、凝血四项、乳酸等水平。(3)确定性手术:于凝血指标正常、生命体征平稳后根据对应损伤及普外科手术原则实施确定性手术,取出填塞物,腹腔探查、重建解剖、修复损伤等。
1.4 观察指标
(1)统计预后情况。(2)比较ICU复苏前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2]:该量表包含慢性健康状况评分(CPS)、急性生理学评分(APS)、年龄评分三部分,涉及呼吸频率、动脉血pH、血清肌酐、平均血压、血球压积等多个参数,最高71分,分值越高病情越重。(3)比较ICU复苏前后体温、pH值、凝血酶原时间(PT)。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CPS、APS、APACHE-II总分、体温、pH值、PT)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存活率、病死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预后情况
入组55患者存活出院51例(92.73%),病死4例(7.27%)。2例(3.64%)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3.64%)病死于严重颅脑外伤合并肝破裂。
2.2 APACHE-II评分
ICU复苏前后C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复苏后APS、APACHE-II总分低于ICU复苏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复苏前后APACHE-II评分比较(±s) 分
表1 复苏前后APACHE-II评分比较(±s) 分
组别ICU复苏前(n=55)ICU复苏后(n=55)t P CPS 4.51±1.88 4.48±1.92 0.083 0.934 APS 16.28±4.27 8.36±3.89 10.169 0.000 APACHE-II 22.31±4.09 12.76±3.87 12.578 0.000
2.3 生理指标
ICU复苏后体温、pH值较ICU复苏前升高,PT较ICU复苏前缩短(P<0.05),见表2。
表2 复苏前后生理指标比较(±s)
表2 复苏前后生理指标比较(±s)
组别ICU复苏前(n=55)ICU复苏后(n=55)t P体温(℃)34.59±0.31 35.91±0.28 23.435 0.000 pH值7.01±0.46 7.36±0.32 4.632 0.000 PT(s)18.62±3.41 15.30±3.28 5.204 0.000
3 讨论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常合并多脏器损伤,病情复杂。传统观点认为,任何外科疾病首次治疗均应为确定性手术,但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生理各项功能紊乱,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治疗,且以往首先接受解剖修复或重建患者,在手术成功条件下病死率仍无明显降低,促使临床医师、学者认识到导致死亡原因并非手术失败,而是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低体温、酸中毒[3]。根据这一发现,DCS理念被提出,其核心思想是迅速控制危重病情,避免较长手术时间及过多操作增加创伤,因此逐渐形成简单快速手术、液体复苏、确定性手术三阶段原则。陈涛等[4]研究对腹腔镜胆囊开窗次全切除术+大网膜填塞实施DCS理念,发现患者均康复出院,无病死发生。李小冬等[5]报道显示,与常规外科急救患者相比,实施DCS腹部严重创伤及急腹症患者血浆、浓缩红细胞悬液、羟乙基淀粉使用量明显减少,术后感染、吻合口瘘发生率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入组患者中92.73%获得有效治疗而存活,病死率为7.27%,提示腹部严重创伤患者应用DCS,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陈飞等[6]研究显示,实施一期确定手术患者中病死率为41.7%,本研究与其相比明显降低。DCS首先对损伤出血部位进行止血,能有效控制出血,保证患者全身血容量,为患者复苏及后期确定性手术赢得机会,并清理肠管破裂、胆汁等引起污染,能预防感染及蛋白过度丢失,再进行复苏治疗,能纠正患者代谢紊乱,补充血容量,促进患者病情稳定,为确定性手术实施提供条件,一般在损伤控制后24~48 h患者未形成全身炎症,代谢紊乱得到纠正时实施手术,能有效减少不良预后发生。
APACHE-II是一种权威性较高危重病病情评价量表,包含CPS、APS、年龄3项。以往研究指出,APACHE-II能准确评估患者病情与病死率[7]。本研究结果显示,ICU复苏前后C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ICU复苏后APS、APACHE-II总分低于ICU复苏前,提示腹部创伤患者应用DCS,能改善患者应激反应,控制患者病情。且本研究还发现,ICU复苏后体温、pH值较ICU复苏前升高,PT较ICU复苏前缩短,说明DCS可纠正患者内环境紊乱状态,改善患者体温与凝血功能。而目前普遍认同,凝血异常、代谢性酸中毒、低体温是腹部严重创伤患者“致死性三联征”,故改善以上指标对降低病死率意义重大[8]。另本研究4例病死患者,其中2例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病死于严重颅脑外伤合并肝破裂,而未合并严重颅脑损伤的肝破裂患者无病死发生,提示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颅脑外伤是导致腹部创伤患者病死主要原因,临床实施DCS时应给予警惕,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对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外科,能通过止血、控制腹腔污染等手段,改善患者应激反应,纠正患者内环境紊乱状态,改善患者体温与凝血功能,控制患者病情,有效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