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的家教智慧

2020-05-18林静

家长·中 2020年3期
关键词:启发论语

林静

摘要:一直以来,大家对《论语》的了解仅限于学生时代课本上几篇课文的粗浅学习,因为粗浅,对于孔子的印象便也仅仅停留在“因材施教”的师者、“不耻下问”的学者、“中庸之道”的仁者这样一些刻板印象中。作者真正了解和走进《论语》,是在最近一两年,因为深入的体悟,渐渐感受到《论语》更深的意蕴,不但理清了生活中的迷惑和嘈杂,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启发。

关键词:《论语》;家教智慧;启发

一、启发之一:爱比对错更重要

《论语.子路篇》有这样一个故事记载: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成现代文是这样的: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一个直率坦白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发父亲。”孔子说:“我的家乡直率坦白的人与你所说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率坦白就在这里面了。”

这个小故事让您有怎样的感受呢?我听过之后是震惊的,同时在那一刹那,我也喜欢上了两千多年前的这个老头的率真。道德不重要吗?法律不重要吗?可是在孔子看来,亲情更重要,人性更重要。相比于让亲人受到惩罚,我们的本心更愿意去维护他、爱护他,那么就遵循本心。这并不是鼓励犯错,而是面对错误时亲情至上的态度。连法律和道德在亲情面前都要暂时退让,那么我们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那些问题,就真的没有什么是不能接纳、不能面对的了吗?即使在那一刻看来是天大的事,即使是超越了规则与底线。是的,我们希望孩子遵守规则与底线,用规则与底线来守护孩子的安全。

可是,如果我们没有守住,毕竟某些时刻孩子是很容易冲动、不受束缚的,那么就换父母的爱来守护。理解、接纳、保守他的秘密,那就是最好的守护。天不会塌,只要我们站着,只要一家人站在一起。

二、启发之二:最珍贵的,是保持柔软的本心

仁,是《论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之一,也是孔子崇尚的一种思想境界。孔子所说的仁,不是难以企及的高尚,也不是我们传统意义的仁慈仁爱。他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是的,我们没有听错,唯有仁的人,才能真正地去爱人,也能真真切切去厌恶。这句话让我感觉孔子离我们很近很近,相比于老子的“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境界,孔子简直就是我们的邻家大叔,爱就痛快爱,厌恶那就真切地厌恶好了,不须委屈自己去做别人眼中的好人。“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孔子永远鼓励我们做一个自然而然之人,不必使劲让自己成为一个“好人”,也不必勉强自己去做一个所谓德高之人,真实的我,就是最好的我。

“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

仁远吗?我想做到仁,仁就在我身边。仁就是最本真的心,是永远天真烂漫柔嫩的心。

我在想,我对孩子的本心是什么?当我心里只剩下“是否优秀”这一个衡量孩子的标准,当我为孩子退步的成绩生气,或者明知不该生气却仍然为此烦恼着的时候,我总是停下来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还记不记得自己最初的期盼。

健康、快乐、善良,这曾是我最朴素的愿望。正因为朴素,所以才可以像阳光一样给孩子以滋养。这就是我的初心、真心,我却常常把它们丢在路上。

我们不自觉地被自己的虚荣所蒙蔽,被现实世界的成功观所裹挟。孩子健康了,我们希望漂亮;漂亮了,我们要聪明;聪明了,我们还要他多才多艺、成绩优异。

无止境地追求所谓的成功,让我们渐渐变得僵硬而执拗,不再柔软,亦不再温暖。成功固然有社会价值的衡量,但更多的是作为主体的孩子的感受。而家庭教育一旦带有了太多功利,那么就已经背离了家庭教育的本质。家是港湾,而不是法庭,不是学校,不是竞技场。只有这样,家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涵养孩子的修养,孕育孩子的德性,抚慰孩子的情感需求,奠定孩子的生命质量。什么时候能够抛却那些强硬的标准,直面自己的内心,那时将是我们离孩子最近的时候,也是我们自己最接近于仁者的时候。

三、启发之三:不器,才是大器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篇》)

特别折服于孔子的眼光:君子,不应该如器物那般,只具备某一方面固定的才能。

作为资本家代表的亨利·福特,面对日益成长起来的工人队伍,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只想雇佣一双手,为什么还要一个脑袋?

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反观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带着福特的影子——我都说了那么多遍的事了,为什么孩子还是做不好?为什么就是不听我的话?为什么偏要和我对着干?

真的是孩子在和我们对着千吗?还是我们在背离生命成长的初衷,去要求孩子成为我们用手中的模具制造出的合格的物件?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生活在变,社会在发展,此刻这个合格的物件永远合乎生活的要求吗?当时代的要求改变了,他们何去何从?我们是希望孩子传奇一般地活着,还是剧本化地活着呢?

孩子所谓的叛逆,其实就是我们在用心中的模具去束縛那个青春期生命力最旺盛的孩子,还希望他不要反抗。可是我们忘了,他不再是那个柔弱的小孩子,他的内心已经慢慢成长起一个叫作“自我”的东西。

我们希望为孩子规划一条平顺的道路,早早成器,早早地将孩子固化到一个优越的位置之上。可是当我们人为地规避了苦难与弯路,由此而形成的生命空白,却成为他们终生都难以弥补的人生裂缝。更重要的是,人生多变,器之人生,是脆弱易碎的,经不起动荡与风雨。

我们希望,当变局到来的时候,孩子会思考、会拆解、会重构,那么此刻,请允许孩子有与众不同的思想,允许孩子去尝试不是我们指定的道路,允许孩子去犯错、去经历苦难,这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和必须有的底色。父母内心完美的预设,其实是一种魔障,也是孩子成长的屏障,打破这种屏障,打破这种关于完美的幻想,允许孩子带着缺陷成长,允许孩子带着批判和反抗成长,允许孩子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想起电影《孔子》主题曲《幽兰操》: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其实,教育首先是做好自己。无论在深山远谷,还是繁华闹市,愿我们永远如兰,心怀一瓣幽香。

有时间多读读《论语》,它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王天孜.常读常新的《论语》[J].中国图书评论,2()20(2).

[2]王永祥.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7.

[3]张帮剑.从《论语》中汲取教育的智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4).

(责编吴娟)

猜你喜欢

启发论语
杜甫的生态观对现代生态社会建设的启发
兴趣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单词教学中的作用
穷也兼济天下
愉快教学让音乐课堂轻松快乐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