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020-05-18付菲

读天下 2020年6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学习方式小学数学

摘 要: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都是前人在实践中得到的。所以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用实践来验证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操作的过程就是知识应用的过程,也就是形成技能的过程。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方式;动手操作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认识活动,使学生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有效地培养每个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训练学生的智能素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坚决克服不经思考,盲目动手的毛病。

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的积?长、宽、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老师在引导学生用摆面积单位学具的方法求出一个长方形纸板的面积后诱导学生:如果求长方形球场或者更大长方形的面积用这种方法还行吗?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在交流想法时令老师意外:“老师,我拼成图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它的面积和原来的一样,还是12平方厘米”“老师,我和他们拼的不一样,我拼成图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但是它的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我拼成图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1厘米,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我发现,你只要是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它的面积都和原来一样”“我发现,用长的个数乘宽的个数得出来就是你拼成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现在,我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了,用长×宽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不仅理解了这一公式的含义,更明白了这一公式的由来。在愉快的动手操作中,学生们兴趣盎然,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中,眼、耳、手、脑同时并用,通过学习知识提高智能素养,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又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老师出示一组实物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动手量一量:①用铁丝围自己喜欢的平面图形。(引导:这根铁丝的长度实际上就是你围成图形的什么?)(周长)②同桌互指,感知周长;交流已经学过的图形周长公式。学生通过动手量一量,从而感知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老师顺势提问:那么圆的周长该怎么测量?学生有说A. 滚动法。(在尺上、在地上……)B. 绕绳法。(用绳子、用纸条……)C. 拉伸法。(对于可拉伸的圆)学生说出了好几种测量方法。这样同学们不只在操作中认识了什么是圆的周长,而且还想出了很多测量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培养。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寻找规律。在教“圆锥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张上面标有长、宽尺寸的长方形纸。在课堂上指导他们操作,学习知识,寻找规律。第一步,先让他们将长方形的纸卷成圆筒,再摊平,从这一卷、一摊的动作中,学生发现一个曲面(圆柱的侧面),经过展开(摊平),可以转化成平面(长方形),实现从未知向已知的转化。第二步,要求学生继续将长方形的纸卷成圆筒,再摊平,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卷成的圆筒之间的关系。第三步,在大部分同学找出两者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做下列填充,把圆柱的侧面 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 ,宽等于圆柱的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第四步,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长方形卷成圆筒,计算它的侧面积,在计算中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利用直观操作教学法,还可以补充并深化数学概念教学效果。由于小学生认识程度的限制,在教材中大部分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但是这些概念对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又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有相應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要经历一番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从模糊到逐渐分明,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在教学中,更要加强演示,操作。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来让学生体会这些概念,理解概念和掌握概念。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长方体实物,又拿出一个长方体纸合,先让学生观察它的构造。然后把纸合沿着棱剪开,教师接着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可以在展开前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它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把这些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概括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这样学生就能抓住长方体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又如小学生认识“米”的概念时,首先通过观察米尺初步直观认识1米有多长,接着将米尺与铅笔、身高、课桌面的长进行比较,进一步直观认识1米的大约长度,然后让学生与同桌合作,用米尺量教室的长,这既是对米的概念的进一步强化,又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次锻炼。这样教师借助于直观教学,运用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逐步抽象,环环紧扣,层次清楚,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建立表象,从而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

付菲,河北省廊坊市,河北省文安县左各庄镇西环路小学。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学习方式小学数学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