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处意自现
2020-05-18杨辉
摘 要:新诗具有韵律自由、形式自由、内涵开放、追求美感、随意自然、意象经营重于修辞的特点。跟古代诗歌教学一样,抓住新诗的特点进行教学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那朗诵则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关键词:基调;品读;联想与想象;我情我景
新诗具有韵律自由、形式自由、内涵开放、追求美感、随意自然、意象经营重于修辞的特点。跟古代诗歌教学一样,抓住新诗的特点进行教学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那朗诵则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以下我以自授课《乡愁》为例从几个方面分别探析这一话题。
一、 以“诵读”为载体,走进文本。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诵读”上,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整体把握和感知文章,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诵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一)朗读指导,凸显“实效”
我主要抓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从“语言上是淡淡的,情感上却是浓浓的”来把握诗歌淡淡的愁绪这个基调,读的时候要求声音低沉点,轻缓点,带着淡淡的哀愁。第二个层次,要读出心灵深处的沧桑感。重点指导“后来”这节,两个要求,两处长时间停顿读出来,另外颤音读出来。最后配乐朗诵,营造佳境,形成高潮。
(二)在低沉的音乐基调中老师范读,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在老师深情的诵读中跟着诵读、模仿、再创造
朗读时,我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在教师的范读和学生朗读的比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在别人朗读时大胆地纠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并巩固了朗读技巧。例如诗中这(zhei)头、那(nei)头、啊(yɑ)的不同读法。
(三)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
张连元老师和刘忠田老师指出:“朗读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本来就是统一而相辅相成的、相得益彰的。”在指导朗读中,我给学生谈了结构美、旋律美、音韵美后,把作者写诗的特有思想感情做了介绍:余光中先生写乡愁之情,不是抒写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读中捕捉诗人人生的轨迹,了解诗作“蛮写实的”的特点。
二、 以读促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在朗读中质疑、创新
所谓以读促学教学模式,就是指通过朗读、默读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去感知、去沉思、去感悟、去创新,以达到明其意,动其情,见其形。让学生在边读边思,边读边赏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乡愁》的语言很美,“诗以一字为工。”通过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对词语的品析,简单描述想象到的画面,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例如学生提出20多年的乡愁包括了母亲的思念,对妻子的相思,对母亲的怀念,对故土祖国的眷恋,这么多的离愁别绪,而这绵绵不尽的乡愁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二)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再现文本情境,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的内容是已经成型的、固定的,诗歌的内涵却是依据不同的读者的个人情感经验来发掘和接受的,它与读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息息相关。
王先霈在《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耐人寻味地说:“高明的作家善于用词句激发读者多样的联想,高明的读者善于用自己的联想补充,丰富文本的意蕴。”借助联想与想象,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中把握形象与情感。学习《乡愁》再度深度朗读,捕捉诗人心灵的颤动,了解诗作充满“沧桑”的特点。
又如我出示余光中在南京说出的这样一句话:“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再读这首诗,在字里行间找找作者内心的“沧桑”。让学生根据诗作,深入诗人内心的苦愁,充分想象当时的情景,可描绘离别的场景,说说诗人内心的苦楚,他可能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接着让学生读文看图,根据四意象想象画面。联想想象让学生调动自己更多的经验来感受文学作品,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创设合理巧妙的情境,有助于某一知识的解决,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
三、 在诵读延伸中调动思维,体会情感
1. 出示余光中先生的另两首诗《今生今世》《招魂的短笛》资料呈现与母亲长久分离,通过朗读这两首诗学生进一步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的寸断愁肠的怀念之情。
初中现代诗教学,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诗歌中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诗歌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在学习中“入情”,在“入情”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的效果。
2. 我相继出示补充材料《故乡的云》《望大陆》让学生诵读,理解大意,体会感情,师生合作诵读在《乡愁》背景音乐中接近尾声。余音绕梁,感情升华,一切尽在诵读中。
引导学生在读中去理解、去感受、去感悟、去实现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在头脑里,按各自的审美标准,对作品所塑造的意境进行审美再现。从而产生“登高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审美感动。
张连元老师和刘忠田老师指出:“只要学生在朗读准备中抓住了作品正反两方面的思想感情,就会自然地聯系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对照,也就自然受到感染或引起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学及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通过美读,用心去感受每一首诗的特质,和每首诗诗人的独特诗心。
这,方才是情到深处意自现。
参考文献:
[1]薛金星.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
杨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西山农牧场子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