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对输卵管妊娠的治疗效果探讨
2020-05-18王晓赟孙载花
王晓赟 孙载花
【关键词】甲氨蝶呤;米非司酮;输卵管妊娠
异位妊娠指的是受精卵意外着床于子宫腔以外,其主要为输卵管妊娠,它的发生常常提示该患者存在输卵管炎症,输卵管功能异常或者发育不良,合并卵巢肿瘤或子宫肌瘤等妇科肿瘤疾病。异位妊娠使患者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尤其对于未生育而且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会大大降低其生活质量[1]。本研究主要探讨了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对输卵管妊娠的治疗效果,现对其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就诊的128例输卵管妊娠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复合用药组64例,米非司酮组64例。纳入标准:均有停经史和腹痛史,均明确诊断为输卵管妊娠,排除标准:妊娠的包块直径大于4厘米;腹腔内有明显出血。复合用药组64例,年龄22~39岁,平均(27.44±2.55) 岁;停经时间6~11周,平均(8.31±1.29)周;孕次1~4次,平均(1.73±0.62)次。米非司酮组64例,年龄22~39岁,平均(27.13±2.64) 岁;停经时间6~11周,平均(8.59±1.34)周;孕次1~4次,平均(1.85±0.72)次。两组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米非司酮组:口服剂量为100 mg的米非司酮,每天一次,使用6天;复合用药组:联合肌肉注射50 mg·m-2的甲氨蝶呤,单次用药。
1.3观察指标
治疗3天后比较两组的包块直径以及血β-hCG值。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成功率;成功标准:血β-hCG值下降至<5 IU/L的。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n/%)和计量资料(x±s)分别行卡方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成功率比较
复合用药组治疗输卵管妊娠成功61例,失败3例,成功率为95.31%(61/64),明显高于米非司酮组的82.82%(53/64)(X2=5.133,P=0.023)。
2.2两组的包块直径以及血β- hCG值比较
治疗后,两组输卵管妊娠患者治疗第3天的包块直徑以及血β-hCG值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复合用药组的包块直径以及血β-hCG值明显低于米非司酮组(P<0.05),见表1。
3 讨论
在正常的情况下,受精卵会从孕妇的输卵管逐渐迁移至子宫腔,于宫腔内着床,但是,由于输卵管发育不良、输卵管炎症、输卵管功能异常、辅助生育技术以及受精卵游走等原因,受精卵在发生迁移的过程中并未到达子宫腔,而到达了其他的部位,即为异位妊娠[2]。异位妊娠必须与早期妊娠先兆流产、卵巢黄体破裂出血、急性盆腔炎以及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尽早可以实施治疗[3]。甲氨蝶呤的起效速度比较快,可以显著的抑制叶酸的合成过程,使患者妊娠期的滋养细胞的增殖活性受到明显的抑制,有效杀灭滋养细胞,进而可以抑制胚胎的进一步生长发育,使妊娠终止[4]。米非司酮能通过与黄体酮受体结合,减少蜕膜内的黄体酮受体,升高雌激素水平,从而使孕妇机体中孕激素和雌激素的平衡得到改变,促进黄体酮的活性丧失,使蜕膜不能维持;还能增加子宫肌层对外源性前列腺素的敏感性,明显提高内源性前列腺素水平,导致黄体萎缩,使依靠黄体发育的胚囊出现坏死,而发生流产,具有明显的抗着床、抗早孕、诱发月经、软化宫颈、避孕、扩张宫颈的功能[5]。本研究发现,复合用药组治疗输卵管妊娠成功率明显高于米非司酮组,表明甲氨蝶呤以及米非司酮联合使用对于输卵管妊娠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单用米非司酮。治疗后,两组输卵管妊娠患者的包块直径以及血β- hCG值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明显降低,且复合用药组均明显低于米非司酮组,表明甲氨蝶呤以及米非司酮联用能更好的降低包块直径以及血β-hCG值。
综上所述,甲氨蝶呤以及米非司酮联合使用对于输卵管妊娠具有较高的治疗成功率,值得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曹玉兰.腹腔镜探查辅助药物杀胚与单纯药物保守治疗不典型异位妊娠合并卵巢囊肿破裂42例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3):247-248.
[2]刘海元,陈欣,孙大为,等.经阴道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在异位妊娠中的应用八例分析[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11(1):20-23.
[3]郭琦,冯凤芝,向阳,等.疑似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后意外诊断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预后[J].生殖医学杂志,2016,25(4):310-314.
[4]刘华,沈荣华,张卫兵,等.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甲氨蝶呤治疗未破裂型异位妊娠40例[J].武警医学,2015,26(2):199-201.
[5]张丽芳,韩娜.中药化瘀消癥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疗效及对β-HCG、CK、P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11(7):1735-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