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85块主力层调整挖潜刍议
2020-05-18杜恒杨勇李亿
杜恒 杨勇 李亿
一、项目概况
(一)油藏概况
文85块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南部次级地堑文72断块区的东北部,主要含油层系是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二下和沙三上亚段。沙二下共分八个砂层组,沙三上共划分为10个砂层组,其中沙二下2-8、沙三上砂层组含油,沙二下1砂层组为气层或干层,含油面积1.31km2,石油地质储量356×104t。含油面积1.31km2,石油地质储量356×104t。
(二)立项背景
目前区块油井基本为高含水低能生产,如何解决地层能量补充与油井含水控制的关系成为区块目前开发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改善区块注水开发效果,我们通过小层划分统层、沉积微相划分对比、历史井网回归等手段对区块主力层剩余油进行分析。制定了对该区块主力层调驱、油井转注配套、水井分注等精细调整挖潜措施,提高该区块储量动用程度,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三)主要研究内容
(1)利用测井、钻井资料多信息,全方位对工区内所有井进行多井次反复的精细对比,以井点为基础进行小层的划分,并进行井间小层的横向对比,完成整个单元小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建立地层模型。
(2)研究工区内储层的沉积特征和空间展布规律,结合隔层夹层分布、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平面展布等的研究,综合评价储层的非均质性即层间非均质、平面非均质、层内非均质,建立合理的储层模型。
(3)结合油藏工程方法,全面研究平面、层间、层内储量分布及其规律,在开发状况分析和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和调整挖潜方案。
(4)进行历史井网回归,还原历史井网,摸清区块见水见效历史,对注水水淹区潜力进行再次梳理。
二、取得的主要技术创新成果
(一)小层划分对比,分析区块主力层储层展布
(1)划分标准。充分利用泥岩层作为对比标志或辅助标志。泥岩层主要为悬浮沉积物,为垂向加积,横向分布范围较广,较砂岩稳定,即以稳定的泥岩层控制不稳定的砂岩层,井间泥岩层对准了,泥岩层间所夹砂岩层的对比和层位也就解决了。在上述泥岩中,沙二下选定NO.8、15、23、35、42、45、52、56共7层,沙三上选定NO63、65、70、73共4层为对比标志层。这些标志层的共同特点为厚度较大、横向稳定、在全区均有分布,均为各砂层组间的分界,可控制砂层组的层位。确定对比标准井,包括两类:地层保存较完整的标准井。针对断层多,地层频繁断缺的特点,选择断层较少,地层相对完整的井,作为对比标准井,首先对标准井做仔细划分对比,随后在对比工作中,遇断层时可用标准井做校对验证,帮助确定层位。沙二下选定文72-99、文88-11、新文72-107井为标准井,沙三上选定文72-435井为标准井。二是各砂层组中小层发育的标准井。针对小层层薄,易尖灭,层位不易准确对比的特点,选出各砂层组中小层发育良好,层数最多的井作为标准井,用以对某些砂层不发育,小层比较零星的井作对比,准确判别层位。
(2)划分方法。应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方法。利用各标志层控制砂层组界限,标志层为周期性湖平面上升的起点,为稳定的深水或较深水泥岩沉积,随后湖平面逐渐下降,湖水逐渐变浅,有进积型滩坝砂沉积,末期以分流河道沉积告终,组成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即砂层组,为一旋回对比单元。
(3)划分结果。依据上述方法和步骤,利用多井连井剖面闭合对比,完成工区内110余口井的对比工作,将文85块沙二下亚段划分为112个小层,沙三上1~4砂层组划分了43个小层,合计155个小层,建立了小层数据表。
(二)沉积微相划分,分析厚层层内剩余油分布
⑴划分方法。根据单砂层(或小层)的几何形态、平面分布、厚度变化、测井曲线特征,通常可将砂层划分为2-3个微相带。①中心微相带。位于砂体中部,为砂层主体部分,这个带在沉积时水的流速较大,能量较强,砂层厚度较大,粒度较粗,泥质含量低,泥质夹层少,为高渗透带。自然电位及微电极幅度均较大,且较圆滑。②边缘微相带。位于砂体边部,或围绕主体砂层分布,这个带水流缓慢,能量较弱,砂层薄,粒度较细,泥质含量高,夹层较多,为低渗透率带。自然电位和微电极曲线幅度较低,呈锯齿状或尖峰状。③过渡微相带。位于中心微相带与边缘微相带之间,即中心带外侧,边缘带内侧,是水流速度由快变慢,能量由强到弱的过渡带,砂层厚度、粒度和泥质含量均介于前述二微相带之间,为中渗透带。自然电位和微电极曲线幅度中等,因微相带之间的变化实际为渐变,故相带界限不易准确划分,在资料不足或砂体较窄较薄时,可不划此带。
⑵划分标准。本区第一性资料很少,研究区域范围小,加以地层被断层断失,可供参考的井点少,对某些沉积微相的划分比较困难。因此,沉积微相的划分不能太细,考虑划分两个沉积微相带,即:①中心微相帶 为砂层的主体部分,测井曲线显示幅度较大,较圆滑,适当参考砂层厚度,即厚度应大于本层最厚砂层的1/2,如最厚砂层为8m,则厚度应大于4m,余依此类推。对于某些砂层较薄但位于砂体中心的井点,如测井曲线显示也较好,则不应受厚度限制,仍可划分为中心微相带。②边缘微相带围绕主砂体分布,测井曲线幅度较小,多呈齿状或尖峰,砂层厚度小于本层最厚砂层的1/2。
(3)划分结果。对沙三上-沙二下主要小层或有代表性的小层共27层,作了沉积亚相和微相划分,并得出以下认识:
一是沙二下为三角洲相和湖相沉积。分析沙二下16个小层(包括部分合并层),其中三角洲8层,层号S2下13、4、S2下22+3+4,S2下33+4、13,S2下41+2、3+4、8+9;湖相8层,其中滨湖相4层,层号S2下31+2、6、7,S2下45+6;浅湖相4层,层号S2下114,S2下25、6,S2下39。二是沙三上为湖相沉积。对沙三上6个小层作了分析,全部为滨湖相沉积,对其中的2层编制了沉积微相图,层号为S3上15和S3上35+6。三是砂体分布有一定规律性。分流河道砂体延伸方向为北西-南东和北东-南西两个方向;河口坝为河流入湖的延伸,如湖后砂体呈扇展开,范围扩大,各河口坝相连接,使砂体大面积分布。滨岸坝和滩脊的延伸方向均为北东-南西,与古湖岸线平行,系受波浪和沿岸流影响。
(三)历史井网回归,落实区块水淹状况
由于区块注水状况复杂,为进一步落实水淹状况我们采取对历史井网进行回归分析的方法,将区块投入开发至今的井网按年进行回归,通过建立历史井网逐年分析注采对应关系,落实见水见效历史,再通过见水见效历史叠加统计分析目前井网状况下区块主力层水淹状况,从纵向及平面上推演水淹状况,摸清主力层水淹区剩余油潜力。通过回归分析,认为历史上存在强注强采的主力层大厚层层内剩余油为本次挖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