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刻技法简析
2018-05-04陈华松
陈华松
摘要:紫砂工艺品是选用紫砂泥制成的,它质地细而不腻,泽而不耀,烧制不施釉,古朴典雅,表达的艺术语言丰富,是制作各类陶艺品的最佳材质。
关键词:技法;泥质;陶刻历史
紫砂陶刻就是利用紫砂泥色,再辅以各种刀法表达多种艺术形象,运用点、线、面的处理表现手法,深与浅的刀法,刚柔、虚实相互结合,达到金石艺术效果。紫砂陶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因此其陶刻中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元素。受我国传统艺术的金石艺术影响,它吸收了古代秦汉瓦当、砖刻、石刻、古钱币等摹古形式;由于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和欣赏,所以较多的采用了中国书画艺术的传统表现技法;它在许多作品中镌刻手法中看到,较多的采用了顿挫舒展的用刀表现中国书法的技艺;作品多儒雅文静;同时,因传统陶刻中极大多数艺人是民间艺人,所以他们的作品中运用了传统的民间艺术元素,如剪纸、石雕、木刻艺术形式的风格,其作品粗犷、朴实、明快。这些陶刻艺术作品较好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丰富了紫砂陶刻艺术,使人们更能领略到笔墨韵味与刀刻韵味的有机统一,书画与陶刻有机的统一。
紫砂壶的陶坯刻款则有下列四种不同类型的刻法:(1)干坯刻款:紫砂壶泥坯基本干燥后,以毛笔书绘字画墨稿,然后再用钢刀依着笔画进行雕刻。(2)写泥刻款:紫砂壶的泥坯尚含有百分之二十的水份时,就以圆钝的铁笔或竹刀进行刻写。(3)湿泥刻款:紫砂壶泥坯近于干硬状态时,即以锋利的钢刀进行雕刻。(4)描边剔泥刻款:先以细刀描出轮廓边线,再以挑或点的手法去掉其中的部分,这样的陶刻手法能够产生特殊的装饰效果。
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宜兴紫砂陶刻是在紫砂泥制成坯后,在坯体上进行刻字画来表达意境。由于紫砂陶坯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故易于在紫砂陶上进行雕刻,无论草、隶、篆、魏碑、汉瓦、钟鼎铭文等各种书体,或花卉、虫鸟、山水、人物等国画白描,汇集国粹、文学、书法、绘画、金石于一体。
紫砂陶刻的表现内容很丰富,主要以传统中国书画为题材,这也符合炎黄子孙的欣赏追求和传统习惯。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在交流中不断碰撞互融,中国陶刻艺术也从中吸取营养,发生了变化,但传统的陶刻艺术仍延续和在发展,有些作品还走出国门,为各国艺术家所重视。
紫砂陶刻语言是由紫砂特定的材料、工具、技法、表现内容和欣赏所形成的独特风格特征。它的形成是随紫砂陶的历史,一代代艺人摸索、探究而形成的,是紫砂陶刻最佳的表达方式,也是紫砂陶刻审美和价值的体现。紫砂艺术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刻艺术的价值在于将文化的哲学观、价值观、审美观和众多的文化形式与紫砂器自然而不可分割地结合,它的发展和提升有赖于紫砂艺人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厚积薄发,陶刻艺人的基本修养、意趣及格调品位是神韵的关键。
陶刻的用刀之法,是在坯体上体现刀法的痕迹,以运力的自然、轻重、快慢,线条的粗细,运刀起落准确,明书朴质,一气呵成,且需上下、左右、前后顾盼,气韵生动,更得具备有楷、隶、篆、草各种书体的基础。画亦需掌握花卉、山水、人物、金石等基本技法。宜兴紫砂陶刻是以刀代笔,以“刻刀”为主要工具,来表现手法的紫砂装饰,具有紫砂特定的材质、工具、技法、审美取向和表现内容的独特风格特征。紫砂陶刻工艺在工艺美术范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紫砂陶刻的形成,是随紫砂陶的历史,一代一代的艺人在长期实践中创作、探讨以及文人墨客参与,从而逐步形成了多种流派和风格。紫砂陶刻一般用薄刃快口之刀尖在泥坯(泥坯是在烧成前已经成型的半成品)上刻画形成文字和图画。但刻石印则用平口钝刀,且印章体积小,印面平整,故以石就刀;而紫砂不但有平面、弧面,而且体积大,故一般以刀就坯,捻管转刀进行雕刻,这是紫砂陶刻最基本的刀法,也是最科学的、符合紫砂陶的特点。用捻管转刀法,在紫砂器上表现,充分反映出紫砂的韵味和精神,也最能保持紫砂的醇厚、质朴、金石之味。薄刃快口刀尖、捻管转刀法同时也是区别其他材料雕刻的工具与方法,因此,也是紫砂陶刻的又一特点。
在紫砂陶刻的创作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第一个环节就是你所构思的内容如何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相融合的问题。其次必須考虑的是如何发挥紫砂材质特有的古朴、庄重、典雅的特色。使文人书画、金石碑刻和陶艺融为一体,达到紫砂艺术新的效果。只要在目前的基础上,一方面坚持自己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借鉴其他工艺的精髓,紫砂工艺一定会有更新、更大的发展。一把刻刀刻出的诗、书、画、印,体现在壶中的却是如丝如缕、惊涛拍岸的万壑松风,让这方寸紫砂,容纳了整个世界,有了一砂一世界之妙趣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