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2020-05-18董兴临
董兴临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方式;血气指标;并发症
创伤失血性休克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临床多用体液复苏方式治疗。常规液体复苏是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发病早期给予大量复苏液,促进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迅速恢复,血流灌注恢复正常,抑制休克进展[1]。限制性液体复苏也称延迟性液体复苏,是一种控制液体输注量及输注速率的,维持SBP及MAP在一定范围内,最终达到止血目的的复苏方式[2]。因此,本文研究不同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4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液体复苏方式,分为限制组和常规组,每组23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25~68(38.92±5.16)岁。受伤至入院抢救时间30~60(49.89±4.87)min。致伤原因:交通意外16例,暴力18例,高空坠落1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诊断标准,予以入组。排除凝血功能障碍者,排除手术禁忌症者,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均建立静脉通路,根据创伤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常规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将电解质液及胶体液,以2:1比例混合,入院早期大量输注平混合液,至平均动脉压(MAP)90~95mmHg,收缩压(SBP)100mmHg以上。
限制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入院早期输注胶体及电解质混合液,监测MAP及SBP水平。限制输注量及输注速率,控制MAP40~60mmHg,SBP50~75mmHg范围。
1.3评价指标
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气碱剩余值(BE)、红细胞比容(Hct)及血清乳酸水平。
⑵比较两组患者7d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行X2检验,计量资料(x±s)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血气指标对比
限制组治疗后的BE、血清乳酸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其Hct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2.2 7d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限制组治疗后7d存活22例,占比95.7%。常规组治疗后7d存活19例,占比82.6%。限制组的7d存活率高于常规组(χ2=8.047,P<0.05)。限制组治疗后有1例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3%。常规组有3例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占13%,有2例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占比8.7%。并发症发生率为21.7%。限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X2=12.378,P<0.05)。
3讨论
临床实践显示,早期大量、快速的液体输注可依法凝血功能障碍,致使血液不易凝结或凝结后即脱落,加大出血风险,还可能引发肺间质水肿,死亡风险增加。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血液流失量,延缓出血速率,避免因快速输液而降低血液携氧功能,引发酸中毒、组织水肿及凝血功能障碍等不良事件[3]。
本文研究显示,限制组治疗后的BE、血清乳酸水平高于常规组,其Hct低于常规组。提示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刺激机体复苏,增强血液代偿功能,提高组织脏器供氧供血状态效果更为突出。考虑与限制性液体复苏通过控制输注量及输注速率,既能恢复血流灌注,又能保护机体代偿机制,维持体内环境稳定有关[4]。同时,限制组的7d存活率高于常规组,其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提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液体复苏相比,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血气指标,维持血液循环稳定,避免免疫介导损害,保障脏器功能,进而改善预后效果。
綜上所述,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改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气指标,提升患者7d存活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薛鑫,刘健,张德巍. 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治疗中的应用[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7,31(03):307-309.
[2]何姗姗,袁烨.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不同液体复苏效果及对血气指标和凝血功能的影响[J]. 血栓与止血学,2018,24(06):969-972.
[3]涂攀. 创伤失血性休克应用不同液体复苏的抢救疗效及对免疫功能和电解质水平的影响[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9,40(02):181-184.
[4]梁伟. 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的治疗效果[J]. 海峡药学,2018,30(05):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