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杆秤史话

2020-05-18秋实

食品与健康 2020年4期
关键词:秤杆杆秤

秋实

古代有一则著名的谜语联:“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乌龙攀壁,身披万点金星。”这则谜语联上联的谜底是灯芯,下联的谜底就是本文主题——杆秤。

杆秤,也叫手提秤,是秤的一种,由木制的带有秤星的秤杆以及金属秤砣、秤钩、秤盘、秤钮等部件组成,是利用秤的重点、力点和支点的杠杆原理来称质量的简易衡器,具有结构简单、携带使用方便、造价低廉等特点,但准确度低。按照我国的国家标准规定,允许误差最大为满量程的10%。

杆秤按使用范围,可分为戥子、盘称和钩秤3种。戥子的杆长最短,仅11厘米,用来称金银、珠宝、药品等分量较小的贵重物品。杆秤按秤量大小,可分为小秤、中秤和大秤3种。小秤,称30斤以下,杆长60~80厘米;中秤,称30~100斤,杆长90~120厘米;大秤,称100斤以上,杆长1.5~2米,最大的杆秤能称到1 390斤,秤杆长2.7米。中秤和大秤有时得两三个人抬着称,也叫杠秤、抬秤。

旧时,家家户户几乎必备一把杆秤,不仅作为日常称量器具,用于称重粮食、蔬菜、食品等,更是一种吉祥之物,叫“当家财神”,寓意“有秤当家,家財兴发”。 清人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说:“市肆谓砝码为招财童子,谓秤锤(砣)为公道老儿。”

过去,乡间有置办杆秤的习俗,小户人家置小秤,大户商贾大小秤都置办。粮行更是慎重,除了斗、升等专用量具外,还专门订制一杆红木、乌木制的杆秤供在厅堂。这是因杆秤用处广泛,外形似龙,所以被赋予了镇邪避灾的功能。以往,新屋乔迁,先搬杆秤,接着搬扫帚畚斗,然后再搬家具被褥。过年,要用红纸卷贴在杆秤头上,求财气兴旺。长辈还要教儿孙从小就认秤花。乡间甚至有“小孩不吃鱼子”的忌讳,说是吃了鱼子长大不认秤花、不识数。幼童“抓周”,除毛笔、经书、算盘、钱币、斗,还得有一杆秤,取“称心如意” 之意,盼子孙守本分、懂良知。做生意的,碰上“跑反”(即躲土匪或战乱)宁愿失钱,也不失秤。可见,杆秤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和份量。

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自古以来杆秤就是我国度量衡三大件(尺、斗、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衡重的基本量具。手工制作杆秤的工艺在我国流传历史久远。春秋中晚期,楚国已经制造了小型的衡器——木衡、铜环权,用来称黄金货币。完整的一套环权共十枚,大体以倍数递增,分别为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支战国时的铜衡杆,这种衡器即不同于天平也不同于后来的杆称,但与不等臂天平类似。经过逐步演化的过程,衡杆的重臂缩短,力臂加长,也就成了现代仍在使用的杆秤。

在我国湖南长沙东郊楚墓出土的文物中,已有各种精致的砝码、秤杆、秤盘、系秤盘的丝线和提绳等。汉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有各种规格的杆秤砣。1989年,在陕西眉县常兴镇尧上村的一座汉代单窑砖墓中,发现完整的木质杆秤遗物,其制作时间约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

旧时,制秤多是家传手艺,传男不传女,偶尔也收徒弟。别看小小一杆秤,竟有上百道工序,道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这是一门精细的手艺,被列为“百工之首”。

首先选木料,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不易吸水、不易变形的木料是上等的制杆秤材料,如楠木、紫檀、黄花梨、红木、乌木、苏木、柞栎木等,楝木、枣木、杏木、石榴木次之。为了保证木杆不开裂、不变形,选好后的材料通常要放在干燥处阴干一年以上才能使用。否则,秤就可能失准。

接着更是精细的活计,先是定“叨口”,即两人用墨斗在秤杆头上弹出几条纵向等分墨线;安装“叨子”,即在秤杆头上找出三个“叨子”的位置,用手摇钻打出垂直的穿孔,钉好三枚横针,安上三个秤钮,系上提杆秤的钮绳。然后“安秤盘”,把秤盘上系三根绳挽结到秤杆大头最外侧的“叨子”上。接下来便是利用杠杆原理对秤进行定重“校定星”, 将打磨好的秤杆挂上秤盘后定支点,用砝码校验,这是一道极需耐心细致的工序。当木杆平衡时,用双脚规就是老式圆规,在木杆背面划一道印记。这道印记,就叫定盘星,并定出秤的最高称重,标上记号,其余的按此推断重量,用等距圆规一一标下各个刻度。

做秤,最难的是计算,比如称重300斤的大秤,杆长155厘米,秤大头(秤首)直径4.5厘米,小头(秤尾)直径3.8厘米。每支秤杆大头处有三个钮绳。外钮起档10斤至70斤,里钮起档70斤至300斤。砣重4斤,钩重半斤等。手艺熟练的老秤匠,一天通常能做两三把小杆秤,大杆秤制作起来费工一些,两三天时间才能完成一把。

秤,象天法地。做秤,就是做人。因此,秤匠具有很高的职业操守,从不因利益或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少两。老秤匠收徒弟,开口就告诫:“法子秤”要悬在心上,切忌弄虚作假,制作“鬼秤”丧失天良。民间,老秤匠被尊称为“秤官”,他们大多都双眼凹陷,多半是长年制秤用眼过度造成的。

千百年来,杆秤作为商品流通领域的主要称量工具,由于使用极为便利,始终活跃在大江南北,并不断被赋予公平公正的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许多手工工艺必将被时代所淘汰,制秤、修秤这门面临失传的手艺也渐行渐远了。加上电子秤、磅秤、弹簧秤大量普及使用,杆秤日渐减少,即便是在农村集贸市场,小商小贩也很少使用杆秤了。

猜你喜欢

秤杆杆秤
杆秤:渐被遗忘的衡器
书法日课
给地球称重
50年坚持做良心秤
50年坚持做良心秤
民间杆秤匠
荷叶秤
传家宝
自制杆秤找重心
秤杆“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