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杆秤:渐被遗忘的衡器

2022-03-08杜晓波

中华瑰宝 2022年3期
关键词:秤杆杆秤文字

杜晓波

南宋朱熹《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雪月两相映)》云:“记取渊冰语,莫错定盘星。”词中的“定盘星”指的就是杆秤。朱熹想告诉世人,杆秤不仅能衡量物重,也能度量人心。

杆秤是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称重的衡器,在中国历史悠久,又因它构造简易、操作简便,故在民间普及度较高。作为一种衡器,杆秤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水平的一个方面,其历史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商业活动与文化发展状况。可惜的是,在当今社会,受电子秤的冲击,杆秤已濒临消失,制作杆秤的老工艺更是在很多地方逐渐绝迹。

杆秤历史

杆秤一般由带有秤星的秤杆、金属秤砣(锤)、提绳等组成。所谓秤星,是指秤杆上的刻度,多为白色点状。秤杆多为木制,少量为金属制。

杆秤的制作工序繁多,概而括之,有选料、制坯、刨圆、套铜套、配砣、装钩、分级、打磨、安定星、定刻度、钉秤花、安提绳、校正等几十道工序。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杆秤制作开始由专人进行机制选料,工序得以简化。杆秤选料过去多用柞木、栎木等硬木,要晾放一年左右,才可出杆成型。现今多选红木等上等材料。

作为衡器,杆秤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阐述,中国衡器肇始于夏商周三代,“故三代……是为中国度量衡史之第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天平范式的秤是当时的主流衡器,如“楚衡”“秦权”是那时南北两方不同特点的衡器。“楚衡”有衡杆和吊盘,“秦权”则有锤权,后人认为,杆秤正是在两者的设计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

关于杆秤出现的具体年代,说法不一,普遍认为杆秤最早出现于东汉。1984年陕西眉县东汉墓出土有一柄铁权,伴有一根长6厘米、呈“W”状的铁秤钩,两者旁还遗留有一根长30厘米的圆柱形朽木柱的痕迹。考古人员认为,这应该是一根完整的杆秤。此类铁权和秤钩在四川地区也有出土。由此可见,带有秤钩和秤砣的杆秤在东汉已使用。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杆秤使用广泛,是当时的主要日用秤。南朝张僧繇绘有一幅《执秤图》,图中一人执杆秤,秤杆细长,吊盘圆小,旁悬秤钩,提绳位于秤杆五分之四处,秤杆靠近中端位置垂挂一锭秤砣。此图是关于杆秤使用的最早的图像资料,形象地展示了当时的杆秤形制。由此图可见,这一时期的杆秤已具后世杆秤的样式。

唐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为了满足市场不同的量程需求,杆秤也在设计上不断精细化和标准化,不仅出现了称量大重量物品的大秤,还有日常可用的小型提系杆秤、戥(děnɡ)秤等。宋代的戥秤展现了古人高超的衡器制作技藝。戥秤是一种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等物品的小型杆秤,小巧玲珑,精度为一厘(约31毫克),可见精度之细。据说戥秤为宋代主管皇家贡品库藏的官员刘承硅发明创制。

元明清时期,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杆秤迎来大发展,形制更趋完备,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杆秤产业区。浙江省永康市是著名的五金之乡,也曾是杆秤制作之乡。永康的五金手艺业自宋元以来即已繁盛,其中杆秤制造业尤为兴盛,会集了庞大人群,形成了产业村。永康有“府府县县不离康”的民谚,意指全国许多地方的杆秤手艺人的祖师爷几乎都是永康人,这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永康杆秤制造业之盛。

钉字艺术

明清时期,杆秤发展的另一大变化是钉秤之风的盛行。所谓钉秤,即在杆秤的秤杆上钉刻吉祥文字。杆秤的普及和钉秤的发展催生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钉字。

杆秤钉字发轫于清代中叶,繁盛于晚清时期。随着商业交易活动的频繁,为了便于区分,人们便在杆秤上钉刻商业经营者姓名及商业场铺名称,杆秤钉字由此而生,并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杆秤装饰行为。在永康市钉秤非遗传承人应德印收藏的杆秤中,就有不少清代中期的老红木杆秤。其中两根刻有“乾隆壬午年元利字号”“恒春茶行公秤同治五年”字样,是杆秤钉字的早期实物例证。

杆秤钉字的制作程式较固定。钉字前,先是书写吉祥文字作为摹本,然后将书有文字的薄纸贴于秤杆需刻制的部位,以便仿样钉刻。亦有直接刻制者,则要求对文字风格结构了然于胸。有的为美观还专门请书法家书写,这样刻出的字更具艺术感。草、花等图案钉制也要先绘制摹本。

钉刻时,多是手工钻打文字线条上的星孔。一般是照文字线条走向打出星孔,将铝丝或金银丝插入小孔,再用带锯齿的刀将钻丝割断,并轻轻敲打,使其牢固。

最后是秤杆着色。在秤星孔和文字图案星孔全部打制完成后,再将秤杆用砂纸打磨圆润,并用红色矿物粉制成的液体上色。

杆秤钉字展示空间狭小,表现形式独特,常见于称重标准达百斤以上的杆秤。所钉文字通常分布于杆秤上部两个秤纽旁的空隙部位,或散布于秤星即重量刻度之间的空隙,也有的干脆用文字代替数量为整数的刻度。

杆秤钉字既沿习传统,又富于变化。文字通常由吉祥语、置办者信息和大写数字组成。吉祥语的通行格式为四字或八字短语,亦有较长的吉祥词组群,多见于用于收藏的杆秤。置办者信息的一般格式为置办者姓名加上“办”“置”“造”等字眼。有些属于行业公会或店铺名,通常也会将其名称钉刻上去。大写数字则有“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钉字者熟稔于胸,操作熟练。此外,还有将二十四节气名称缀刻杆秤上的,既能增长人们的知识,又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除了钉字,杆秤也钉图案。一般情况下,与文字相配的图案有飞禽走兽、花木草虫乃至人物。其中人物有八仙、寿星,以及《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器具类图案如八仙用的葫芦、芭蕉扇、宝剑、道情筒、快板、箫、花篮,加上荷花,用以替代八仙,表达“八仙过海,万事亨通”的寓意。称量较小的秤则以笔画寥寥的动植物为多,如小鸟、公鸡、凤凰、鸐雉和白鹤等。

20世纪90年代后,衡器逐步电子化,随着磅秤、电子秤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的杆秤渐处于被时代淘汰的境地,钉字也将随之失去载体。但是,杆秤并非简单的衡器,它承载着一份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记忆,值得今人重视和保护。

如今,为了保护即将消失的杆秤制作老工艺,永康市已有钉秤艺人开始创作具有收藏功能的大型精制杆秤,推动了新一轮钉字的兴起。杆秤的主要功能也发生了转变,从过去的实用品变成了收藏品。

猜你喜欢

秤杆杆秤文字
造秤修秤
书法日课
文字的前世今生
给地球称重
热爱与坚持
50年坚持做良心秤
50年坚持做良心秤
梦中的文字
民间杆秤匠
荷叶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