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溪瑶乡茶山号子的产生与发展
2020-05-18米瑞玲谢志德
米瑞玲,谢志德
(1.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2.辰溪民族中学,湖南 辰溪 419507)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1]辰溪瑶乡 “茶山号子” 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它产生的环境与发展历程以及对它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瑶乡茶山号子的产生
(一) 茶山号子产生的地理环境
湖南省辰溪县属云贵高原余脉、南岭走廊西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全县山地面积1075 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3.7%。境内有雪峰、武陵两大山脉,绵延于沅水两岸。辰溪瑶乡主要集中在县境东南边缘罗子山区域的上蒲溪瑶族乡、罗子山瑶族乡、苏木溪瑶族乡、后塘瑶族乡、仙人湾瑶族乡、龙头庵乡和黄溪口镇等六乡一镇,约400 平方公里,居住着占全县总人口约5.6%的近3 万瑶族同胞。
辰溪瑶乡境内的山脉均属雪峰山脉区域,主要有罗子山和仙人岩群山两大山系。罗子山有大小近百座山峰,仙人岩群山由60 余座山峰组成,两大山系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0 多座。整个瑶乡山峦叠嶂,一山更比一山高,一山更比一山险,有 “八山一水一分田” 之说;森林覆盖率在71%以上,常年云山雾海,犹如仙境。其中罗子山的主峰为罗峰,海拔1378 米,为辰溪县最高峰。罗子山山势南高北低,呈南北状绵延数十里,蜿蜒横亘于县境东南边。
辰溪地处亚热带地区,受季风影响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夏长、春秋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辰溪瑶乡处于两山(罗子山、仙人岩)一水(沅水)间,温差及降雨量从沅水边海拔200 余米到罗峰1378米垂直向上分为四层:1.海拔300 米以下,年均气温16.5-17.2℃,年降雨量1350-1450mm;2.海拔300-500 米,年均气温15.5-16.5℃,年降雨量1400-1500mm;3.海拔500-800 米,年均气温14.0-15.5℃,年降雨量1500-1600mm;4.海拔800 米以上,年均气温低于14.0℃,年降雨量1600mm 以上。
辰溪瑶乡独特的地理与气候环境,最适宜油茶树的生长,因而当地的茶树林非常多,有20 余万亩茶山,年产茶籽油占全县产量的半壁江山。而且茶油品质很高,质量上乘,是辰溪瑶乡的重要经济产业,更是祖祖辈辈辰溪瑶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油茶树便成为瑶民的吉祥树。每年的霜降时节,这种油茶树的茶果即油茶包成熟,油茶包里的茶油籽含油量极高(达20-30%)。勤劳纯朴的瑶乡人民,很早就知道从茶油籽中通过取籽、晒(烘)干、碾压、火蒸、制饼、压榨等物理方法提取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都非常高的天然茶油(茶籽油)。为了提高油茶树的产籽量,瑶乡人学会了挖山(又称刨山)养树,即一般每年的夏末,在茂密的油茶树中,砍掉其他杂草杂树,然后用锄头将土表一行一行地翻挖过来,使茶树间空气流畅,同时杂草杂树叶腐烂了,又给油茶树增加了肥料,因而茶树越长越茂盛,油茶籽产量也越来越高。茶山号子就是伴随着瑶乡人们翻刨油茶山的劳动而逐渐产生的。
瑶山风光
挖油茶山
(二) 茶山号子的产生
辰溪瑶乡的自然村寨大都分布在罗子山和仙人岩群山各山峰之间的山谷、山岭、山坳上,寨与寨之间或隔溪相望,或对谷而落,或谷岭可见。瑶民之间有事需交流,如果要见面商谈,则来去很不方便,不仅耗时,更是费力,因为 “这边看到那边人,走到对面要一早晨” 。因此,他们不如扯开嗓子隔溪(隔坡)呐喊,说事前往往先打 “喔吙” ,以引起对方注意,然后再用简洁的语言说事,对方一般都能听得清,并用同样的呐喊方式应答。这种在山谷中的呼唤,每喊一声,山林中都会产生重复性的回声即 “哇哇” 声在谷中回荡,因而双方的交流必须是一句一句地来,等前一句的原声与回声结束后,才能喊下一句,从而使得山谷中 “哇” 声不断。久而久之,人们在交流中逐渐产生了瑶乡 “哇哇歌” 。
瑶民刨挖油茶山,既可以单人挖山,也可多人集体挖山。由于挖茶山是一项既辛苦又枯燥的体力劳动,因而瑶民一般喜欢众人集体挖山。这种多人一起的集体劳动,有男有女,有说有笑,相互鼓劲,相互帮助,氛围轻松、活跃,这样,即使再繁重的体力劳动也会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变得轻松愉快。如果间或听听 “哇哇歌” 等劳动号子或幽默笑话或聊些邻里趣事,则更会起到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提高挖山效率的作用。慢慢地,在挖油茶山的劳动中所喊的 “哇哇歌” 便演变成另一种劳动号子即挖山歌(挖山号子)。随着歌唱内容的不断丰富,劳动环境的不断变化, “挖山号子” 后来改称为 “茶山号子歌” “茶山号子” 。
二、瑶乡茶山号子的发展
自挖油茶山的劳动号子即茶山号子在劳动中传唱以来,它就给美丽而神奇的辰溪瑶乡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增添了无限的新气象,给封闭而原始的瑶乡带来了欢乐的民歌艺术,同时也成为记录瑶乡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的一个重要载体。经过几百年的传唱与发展,茶山号子的音乐与文化已深入瑶乡人民的骨髓,成为瑶民生活的一部分,以致整个瑶乡 “人人会喊号子歌” 。
(一) 世代传承的号子世家
据史料查证,自清乾隆年间以来,辰溪瑶乡一直沿袭着诸多喊茶山号子的世家,如:苏木溪瑶族乡白羊坡村的米庆松(1957.9-,现为茶山号子国家级传承人) 家族,自高祖米召玉(1748-1814)以来,世代子孙皆为茶山号子歌手;苏木溪瑶族乡苏木溪村的向行刚(1969-,现为茶山号子省级传承人) 家族,自天祖向修红(1783-1857)以来世世代代为茶山号子歌手;苏木溪瑶族乡田山村萧典志(1951-)家族,自曾祖父萧昌法(1781-1861)以来世世代代为茶山号子歌手;罗子山瑶族乡岩坪村的向长云(1926-)家族,自曾祖父向祖龙(1851-?)以来世世代代为茶山号子歌手;罗子山瑶族乡岩坪村的向启和(1934-)家族,自曾祖父向修望(1861-1931)以来世世代代为茶山号子歌手;罗子山瑶族乡老屋场村米贤喜(1942-)家族;等等。这些世代相传的号子世家,有力地推动着瑶乡茶山号子的不断发展。
(二) 20 世纪30 年代到50 年代
20 世纪30 年代末到50 年代末这20 余年间,瑶乡各村寨涌现出了一大批茶山号子村,茶山号子歌唱队伍空前壮大,茶山号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所谓茶山号子村,指的是某一个村子里至少同时出现10 位以上的茶山号子歌手,并在当地比较有名气。例如,以舒黑娃(1910-2004)为代表的黄溪口镇大湾茶山号子村、以米允高(1911-1986)为代表的罗子山瑶族乡老屋场茶山号子村、以米仁发(1901-1967)为代表的苏木溪瑶族乡白羊坡茶山号子村、以向祖凤(1914-1995)为代表的罗子山瑶族乡岩坪茶山号子村,等等,这些,都是瑶乡典型的茶山号子村。
这些茶山号子村的出现,使得歌手与歌手之间、村与村之间出现喊号子比赛、打擂台的竞争局面,极大地促进了瑶乡茶山号子的发展、改良与创新:创造性地将一日不同时段所唱的茶山号子唱词分为母歌(歌娘) 和子歌(歌儿);创作了新的号子歌曲谱;发展了号子唱法,出现了 “平腔唱法” 与 “高腔唱法” ;等。
(三) 20 世纪50 年代到80 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都实行集体生产制,刨挖油茶山的集体劳动进一步促成了茶山号子的大发展、大繁荣。这期间,有 “湘西歌王” 之称的舒黑娃的表现很具代表性。
舒黑娃原名舒远友、舒海王,男,1910 年6月出生在辰溪县瑶乡大湾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他性情开朗,从小喜爱唱歌,尤其酷爱茶山号子。他十来岁时就能滚瓜烂熟演唱几百首山歌,十二三岁时能自编自唱,十五六岁变声后还学会了打唱高腔茶山号子。由于刻苦钻研与训练,二十岁左右的舒黑娃便熟练地掌握了一套独特的演唱茶山号子的方法,他演唱的茶山号子在当地已颇有名气。
高腔山歌的唱法必须灵活运用高腔、甩腔、滑腔、断腔等多种独特唱法才能够出彩。舒黑娃不仅熟练地掌握了高腔唱法,还发展并逐步完善了高腔唱法,其高音高亢激昂、清脆嘹亮且极富金属声,中低音婉转流畅、宽厚柔美并充满磁性,声区转换自然无痕迹。
小有成就的舒黑娃把劳作之外全部的业余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茶山号子的演唱与改革创新上,潜心研究唱腔与演唱内容和形式,到处传唱茶山号子。他运用独特的行腔唱法,把辰溪瑶乡的茶山号子从瑶乡唱到辰溪,再从辰溪唱到黔阳,又从黔阳唱到长沙,最后从长沙唱到了北京中南海,为瑶乡茶山号子的传播、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辰溪县志》记载: “1956 年9 月,黄溪口乡农民舒黑娃自编自唱的茶山号子《早晨来》,参加全省文艺汇演,音调激越高亢,轰动省城,被誉为‘湘西歌王’。同年11 月,舒被选送赴北京参加全国民间文艺汇演,深得观众好评”[2]。舒黑娃作为湖南文艺界代表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文艺大汇演,还应邀到中南海为中央首长演唱。 “在怀仁堂,舒黑娃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3]。他以独特的歌喉、饱满的热情,向中央首长演唱了瑶乡茶山号子《早晨来》和《瑶家人民心向党》,获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在广泛钻研并传唱劳动号子的同时,舒黑娃还积极整理、创作、丰富并完善自己自编自唱的茶山号子及相关资料,使茶山号子的歌唱内容更加丰富,出现了许多瑶民发自内心歌颂共产党、歌唱新中国、歌唱美好新生活的唱词,唱出了瑶族人民齐心建设新家园、衷心热爱新社会的幸福心声。由于劳动环境、劳动性质的变化及演唱内容的不断丰富,舒黑娃将 “挖山歌(挖山号子)” 更名为 “茶山号子” ,得到了瑶乡人民的一致认可。舒黑娃平时还积极用 “口传心授” 的传承模式带授年轻歌手,培养茶山号子的传承人。我国著名的湘西籍歌唱家何纪光便是舒黑娃最具代表性的弟子之一,他多次在长沙或瑶乡向舒黑娃学习高腔唱法,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何纪光演唱的《洞庭鱼米乡》《挑担茶叶上北京》等歌曲就非常娴熟地运用了瑶乡茶山号子的高腔唱法。
(四) 20 世纪末期
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末,由于农村联产承包到户、茶山划片到家、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等原因,集体刨挖油茶山的劳动模式逐渐消失,加之科技的发展、电视等媒体的普及和丰富多彩外来文艺形式的兴起,以及老一辈歌手逐渐老去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茶山号子的演唱队伍严重萎缩,演唱平台急剧减少,听众基础大大削弱,因此,传承了几百年的辰溪瑶乡茶山号子遭遇到了严峻的传承与发展危机。
三、瑶乡茶山号子的传承与保护
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完善,尤其是经过舒黑娃的传唱、创新与发展,瑶乡茶山号子已成为闻名全国的著名劳动号子之一。虽然它在20 世纪末经历过短时间的低谷期,但在进入21 世纪之后,瑶乡茶山号子音乐及其文化又迎来了传承、传播与保护的历史性机遇。
对于瑶乡茶山号子在20 世纪末期遭遇的传承危机,广大茶山号子歌手和爱好者都非常婉惜,纷纷自发地通过各种方式展开抢救。在国家政府部门相关非遗保护政策文件出台后,县乡两级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非遗保护机构,研究保护对策,制定传承措施,积极开展抢救和传承茶山号子的各项工作。
于是,保护和传承茶山号子,就成了辰溪县文化部门和相关乡镇的重要工作之一,广大茶山号子歌手与乡民也把保护和传承茶山号子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和责任。通过政府与乡民等多方的共同努力,经辰溪县文化局申报,2006年,辰溪茶山号子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8 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瑶乡茶山号子被列入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以来,通过有限的项目资助、政府补贴、瑶乡自筹等途径筹集部分经费,再加上号子歌手的无私奉献,瑶乡茶山号子的传唱、传承与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在湖南省文化与旅游厅非遗保护中心的指导下,在辰溪县政府及文化部门的直接领导下,相应部门和乡镇对瑶乡茶山号子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传承与保护措施:
1.政府扶持油茶产业,以便培育茶山号子得以生存的土壤。近年来,辰溪县坚持把油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当前全县油茶林总面积达40 多万亩,油茶总产值约1.2 亿元,并于2016 年成功注册了 “辰溪油茶” 地理商标。
2.选拔、推荐、申报代表性传承人。目前米庆松为 “茶山号子”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向行钢为 “茶山号子” 省级非遗传承人。
3.加强茶山号子歌手队伍建设。摸清家底,建档立卡,按老、中、青、少年龄段建立 “茶山号子歌手艺术档案” 。
4.鼓励支持成立茶山号子社团,走访茶山号子老歌手,激励他们发挥保护和传承茶山号子的特殊作用。如鼓励民间歌手积极地自发带授徒弟、交流演唱技艺、外出表演等。在中、小学校选招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开班教唱茶山号子。
瑶乡传唱
卫视演唱
通过多措并举,瑶乡茶山号子的传承与保护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歌手队伍迅速壮大,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歌手,在瑶乡形成了良好的传唱、传承茶山号子的新风尚;经常举办各种歌会与演出活动,在全国各地展示了魅力无穷的瑶乡茶山号子,积累、出版了一批珍贵的文字、音响音像资料和学术著作。
在现有的基础上,为了使辰溪瑶乡茶山号子及其音乐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保护更加完善、更加科学,以推动茶山号子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改善传承环境。加大保护和传承茶山号子的宣传力度,让瑶乡村民及茶山号子歌手都自觉地投身到传播、传承和保护茶山号子的工作中去,打造随处可唱可听茶山号子的传承环境。
2.加强传唱队伍建设。县、乡、村各级政府要在现有茶山号子歌手队伍中,重点挖掘并组建一支酷爱劳动号子且演唱水平高、有奉献精神与创新意识、年龄结构合理、乡民广泛认可的传唱队伍,同时有计划地申报省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文化主管部门要持续支持茶山号子传唱队伍开展传承、传播活动,提供固定的茶山号子传承或传播所需的场所与必要的活动经费。
3.不断拓展茶山号子发展形式和空间,拓宽传播途径。不仅在敬高坡大王、盘王节等传统节日或重要公事、喜事中,举行唱山歌、唱茶山号子等活动,而且还要积极组织优秀歌手走出瑶乡、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演唱辰溪瑶乡茶山号子;定期举办全县的艺术节、瑶乡 “茶山号子赛歌会” ;让茶山号子进校园(宣讲、演唱、教唱);鼓励创新茶山号子的演唱形式、歌唱内容,鼓励在其他类别的艺术形式中融入茶山号子;等。
4.邀请文化部门或非遗专家、教授开办讲座、研讨会,普及、传播茶山号子艺术理论知识。举办茶山号子音乐文化艺术节,挖掘、凝练茶山号子文化,鼓励撰写、资助出版茶山号子音乐文化类的学术专著。
5.进一步收集与茶山号子相关的原生态音频、视频图片与口述资料等,并结合高科技创建音响音像与文字数据库,使之数字化、智能化,便于永久保存。
6.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政府要积极利用茶山号子的音乐文化资源,引导人们合理开发具有辰溪瑶族特色的文化商品,打造文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