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化教学平台提升初中物理作业功能性研究

2020-05-18胡立松

物理通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元认知信息化作业

胡立松

(上海市省吾中学 上海 200050)

作业作为教学整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成为国内、外教学研究的焦点.多数的研究集中于对作业设计的关注.其实作业的长期存在与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的体现源于它的功能.作业的种类有多种,本文研究对象为初中物理课外作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作业并不是课堂作业量的追加,而应该是使学生的知识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他们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1].基于对作业解释的理解与实践经验的总结,文献[2]将作业的功能分为巩固功能、发展功能、反馈功能与沟通功能.有学者基于对新课程的作业研究给出作业具有导向功能、认知功能、诊断与反馈功能、创新意识培养等.有的国外学者认为作业的功能可概括为10种,即练习、准备、参与、个人发展、亲子关系、家长与教师交流、同伴交往、政策、公共关系、惩罚.文献[3]认为家庭作业有4种功能:练习、准备、拓展和创造.总体来看,他们对作业功能的分类大致都可以概括为巩固、发展和创新三大类.笔者通过研究与实践,结合心理学二元说理论中“第一心理”与“第二心理”两个心理系统,认为初中物理作业的功能可分为学生对学科知识与方法客体的外知功能,与作为认知者本体的学生对自身认知过程与认知程度的内知功能.同时,这两个功能的施效还需要考虑教师、家长、学校以及同伴等相关因素的参与与影响.

面对课后作业所承载的强大功能,通过怎样的施效手段或方式使课后作业的功能得以有效作用,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挑战.笔者通过对初中物理一线教学工作的观察发现,传统布置→完成→批改→订正的简单结构已不能很好地满足课后作业完成者、课后作业主要评价者以及课后作业观察、监督者的需求.笔者认为这一困境的产生与课后作业实施整个过程缺少适当与量化的统筹有关.下面分别对课后作业的各个参与者进行逐一详细分析,说明产生困境的原因.

1 课后作业功能发挥遇到的困境分析

1.1 从课后作业完成者角度进行分析

学生在初次完成课后作业与订正课后作业两个过程后,可以较有效地达成理解、巩固、运用学科知识与方法的功能,也就是外知功能的作用达成.但不涉及到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体验,元认知反映了主体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元认知与认知的共同作用,可以促进和保证认知主体完成认知任务,实现认知目标.学生在进行学习时,需要不断了解自身知识的掌握水平和认清自己所掌握的认识技巧.通过这样的元认知体验过程,学生才能明确并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这种元认知的缺失不仅使作业无法起到帮助学生反省认识自己的作用,更难以使作业起到帮助检测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作用,这对于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由于初中生的元认知能力处于发展期,必须通过加强对元认知的学习和培养,累积量变形成跃迁,才能使初中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获得更快的发展.同时,由于课后作业完成和订正过程的个别化,学生缺乏对他人认知情况的了解和比较分析,缺失了参照也就模糊了对自身的清晰定位.学生订正的题目为作业原题,即使没有完全理解,通过短时记忆或者拷贝教师的解题过程都是可以完成的,这种订正属于假订正.而这些内知功能的作用与真知、假知的判断是通过简单结构模式无法达成的.

1.2 从课后作业主要评价者角度进行分析

教师在完成课后作业布置、批改、讲解、再批改过程后,可以基本有效地达成导向、诊断、反馈以及沟通的功能.教师在批改课后作业的短时间内对包括学生个体在内的班级整体对某一知识点或方法的掌握情况有所了解,但具体到精确的数据统计分析就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诊断功能的施效未达到完全.关于课后作业中出现的共性或个别问题,教师会在讲解时给与学生准确的及时反馈.但过一段时间,对于某个班级某个学生彼时的认知情况是否还能给出准确的过时反馈,起到帮助学生提高元认知能力的作用呢?接下来在布置阶段性复习作业时,因为数据统计的缺失和遗忘,就会使作业布置缺乏针对性,出现重复“已会”和缺少“未会”的情况,大大降低复习效果.

1.3 从课后作业观察及监督者角度进行分析

这里的课后作业观察与监督者是两个层面的参与者.一是家长因素,家长对于孩子的课后作业布置、完成及订正环节可进行查看与督促,但基本都是滞后这些环节并且随着孩子学习的深入与家长时间精力的限制,一般仅限于批改与书写字迹查看与语言上的简短交流,对于孩子某部分知识的认知情况并没有精确量化的数据分析,同时对孩子所在集体的整体情况也无从了解,这也就使得家长对于学生日常学习的监管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使得在校情况与家庭了解的信息交流出现障碍,削弱了具有一定学业辅导能力的家长对于学生元认知能力提高的辅助作用,课后作业的内知功能再次受到影响.二是学校教导因素,学校教导部门对于教师课后作业的布置、批改有监管需要,通过对教师工作的调研进一步制定调整意见.这些调整意见的给出基于对学生日常作业情况的查看与研究,需要日常数据的积累,这些也是只通过纸质作业的翻阅无法很好地达成的.

2 信息化平台在作业功能发挥中的作用

上海小闲智慧平台的引入正是基于以上这些课后作业功能发挥遇到障碍的前提,基于对课后作业大数据量化分析的需求,结合传统的模式,将传统模式的各个环节与参与因素有机地结合成一体,使得课后作业的功能得以有效地发挥与进一步的提升.

下面通过表1和表2来了解下信息化平台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表1 操作界面与功能简介

续表1

表2 平台功能提升作业功能对应说明及程度评价

续表2

续表2

3 信息化平台的作用

通过研究发现,信息化平台为作业功能的发挥提供了一种手段,对作业功能的发挥、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升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信息化平台的参与切实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具体操作手段

课后作业活动通过利用上海小闲智慧这样一种信息化的平台,支持了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四方因素的参与,同时建立起了四方因素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具体关系网络如图1所示.

图1 通过信息化平台建立起的关系网络

(2)信息化平台的数据处理功能,使得课后作业的多种功能得以不同程度的提升

这种功能的提升涉及到课后作业布置、完成、批改、订正的各个环节,分别起到了指导、帮助、协同、反馈和记录的作用.例如通过平台的错题本功能,学生、家长和教师可以把一段时间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题进行查看和打印,方便三方对知识点的订正效果进行自检和监测;每次作业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都将记录下来,便于三方过时的反馈需要;教师通过利用平台的题库资源功能,可以从中挑选学生平时作业易错知识点题目进行编制成卷,提升了后续作业布置和考试组卷的针对性.

(3)对平台数据分析结果的利用和加工,有利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升

通过教师端和家长端的登陆,学生可以分别获得班级和个人的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在具有一定的数形结合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可以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自查和比较,了解自己的应知应会、实知实会与未知未会.了解自己与班级其他同学相比较,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处于怎样的相对水平.对于其他同学的好思路、好方法包括好习惯可以交流借鉴.再通过错题集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强练习,逐步摸索和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内省习惯,不仅要分析知识本身,更要会分析和掌握自身学习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认知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家长的辅助,因此只有好的数据分析结果还不够,还需要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对结果进行利用,这样信息化平台提升作业功能的强大作用才得以实现.这个过程中,人对于数据的再加工处理必不可少.平台只是工具,而最终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提高需要借助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自身大脑的再分析才能内化完善,形成结论与合力,对接下来的教与学两方面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信息化平台在作业元认知功能、同伴交流功能、诊断功能、导向功能、过时反馈功能、家校关系功能等方面的提升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提升作用.同时,面对信息化的便利,我们也要有清晰的认识,信息化平台作为一种工具,我们可以利用它的功能为教学服务,但不能完全依赖于它,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与家长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提升课后作业的功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猜你喜欢

元认知信息化作业
基于元认知的数学焦虑研究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快来写作业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作业
元认知在大学英语教改中的应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