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PA 静脉溶栓后追加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2020-05-18孙龙胤
孙龙胤
(辽宁电力中心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6)
0 引言
ACI 即脑部供血中断,引发脑组织坏死,其病因是脑部供血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形成血栓,导致管腔闭塞或狭窄,进而造成局灶性脑供血不足。其高危因素为长期吸烟、酗酒、冠心病、肥胖和高脂血症等[1]。症状为耳鸣、头晕和半身不遂等。临床多为患者行溶栓治疗,以疏通血管,恢复血流量。r-tPA 是静脉溶栓常用药,但治疗后可能会导致再次闭塞情况,因此需要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本研究主体为2019 年1月至2019 年6 月间来院治疗的50 例ACI 患者,旨在探究r-tPA静脉溶栓+巴曲酶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主体为来院治疗的50 例ACI 患者。纳入标准为:确诊为ACI;年龄<75 岁;非昏迷状态;经头颅CT检查后排除颅内出血;发病时间≤6h;心电图检查排除房颤;血压<181/101 mmHg;出于自愿原则参与研究。排除标准为:近3 个月伴有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病史;近6 个月伴有颅内出血史;伴出血倾向病史;伴有心肝肾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参与其他研究。分A 组和B 组,均25 例。其中,A 组男14 例,女11 例;年龄范围是41-74 岁,平均(60.24±0.65)岁;发病时间为1-5 h,平均(2.08±0.42)h。B 组男15 例,女10 例;年龄范围是40-73 岁,平均(61.18±0.72)岁;发病时间为2-6 h,平均(2.85±0.14)h。比较并无差异(P>0.05),允许对比。
1.2 方法。B 组采用常规疗法:依达拉奉,丁苯酞治疗,双抗疗法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A 组采用r-tPA 静脉溶栓+巴曲酶治疗:r-tPA 的总量为0.7-0.8 mg/kg,10%用于静脉推注,剩余药物加入至100 mL 的生理盐水中,给予静脉滴注治疗,于60 min 内滴完,其最大剂量为50 mg。溶栓2 h 后,无颅内出血征兆,且纤维蛋白原超过1.0 g/L,则将5 U 的巴曲酶加入至250 mL 的生理盐水中,行静脉滴注治疗,以发挥降纤功效。第二日行头颅CT 检查,若无出血,则使用5000 U 的低分子肝素,每隔12 h 进行1 次皮下注射,部位为腹部。连续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利用NIHSS 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包括意识水平、凝视、面瘫与肢体运动等方面,0-42 分,分数与神经受损程度成正比。利用独立生活能力量表(简称BI)评估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包括大小便、洗澡、吃饭、行走和穿衣等维度,共100 分,分数与生活能力呈正比。记录牙龈出血、皮肤瘀斑、颅内出血(无症状)等并发症率。
1.4 分析统计学。数据处理选用SPSS 16.0 软件,分数表达为,检验方法为t 值,几率表达为[%],检验方法为值,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 对比NIHSS 与BI 评分。治疗后,两组的NIHS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A 组低于B 组;BI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A 组高于B 组(P<0.05),如表1。
表1 对比NIHSS 评分
表1 对比NIHSS 评分
分组 例数 NIHSS 评分 BI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A 组 25 25.68±2.14 15.03±2.04 18.011 0.000 65.48±3.45 89.67±4.15 22.412 0.000 B 组 25 25.49±2.11 17.26±2.06 13.955 0.000 65.34±3.44 80.46±4.12 14.085 0.000 t - 0.316 3.846 - - 0.144 7.875 - -P - 0.753 0.000 - - 0.886 0.000 - -
2.2 对比并发症率。A 组的并发症率低于B 组(P<0.05),如表2。
表2 对比并发症率[n(%)]
3 讨论
ACI 发病突然,于睡眠或安静状态下发病,高峰期为发病后数小时或2d 内。其发病机制复杂,多伴有恶心呕吐和眩晕等症状,重者昏迷不醒。溶栓治疗是其理想疗法,可消除血栓,恢复正常血流,进而改善症状。r-tPA 于1996 年应用于临床,是ACI 患者的超早期溶栓疗法[2]。现阶段,临床中应用率较高的溶栓剂为尿激酶和链激酶,均为纤维蛋白非选择性溶解剂,可激活血浆内部的纤溶酶原,导致全身性抗凝溶栓,进而引发出血并发症。r-tPA 与血栓内部的纤溶酶原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可特异性发挥局部溶栓作用。其对血循环内部的纤溶酶原不具有亲和力,不会导致全身性纤容作用,可作为溶栓药物的首选。
美国国家神经病和卒中研究所(简称NINDS)提出ACI 的溶栓方案为:发病3 h 内进行r-tPA 治疗,剂量为0.9mg/kg,最大静脉给药量为90 mg。但由于种族差异、治疗费用高等因素,且考虑到治疗安全性,研究将r-tPA 剂量调为0.7-0.8 mg/kg,限制最大剂量为50 mg,疗效理想。r-tPA 的半衰期是5 min,不会长时间存留于循环中,因此出血率低[3]。r-tPA 可激活纤维蛋白原系统,尽快溶解血栓,恢复梗死部位的血液供应,进而阻断缺氧或缺血进展,防止氨基酸分泌量增多,自由基释放异常和钙内流量改变,其可消除梗死部位外的水肿半暗带,避免神经细胞凋亡。溶栓后,血管会再通,但血液循环不稳定,可能会导致再次闭塞情况。溶栓指南提出:r-tPA 溶栓2 h 后禁止使用阿司匹林或肝素类药物,但未明确是否禁用降纤制剂。研究中于溶栓2 h 后加用5 u 巴曲酶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可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防止血栓再形成。其可延长溶栓功效,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防止血管再闭塞[4]。巴曲酶可阻断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实际表达过程,防止细胞外基质大量降解,对血管基底膜具有保护作用,不对血脑屏障产生破坏作用,且能够消除脑水肿,防止炎性细胞的过度浸润,降低出血风险。
结果为:A 组的NIHSS 评分低于B 组;BI 评分高于B 组;并发症率(8.0%)低于B 组(32.0%)(P<0.05)。结果同孙巧松[5]等研究相符。可见,以上联合治疗能够改善ACI 患者的神经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无严重并发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