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M透明敷贴联合泡沫敷料在无创正压通气鼻面部压力性损伤预防中的应用*

2020-05-18齐爱娇杨敏曹英涂琦邹美红

天津护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拜尔面罩呼吸机

齐爱娇 杨敏 曹英 涂琦 邹美红

(1.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省中医院)

机械通气(包括有创及无创机械通气)技术作为抢救治疗各种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 采用面罩进行呼吸支持, 可明显改善呼吸衰竭患者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1]。 在通气过程中,为保证治疗效果,患者每天接受机械通气的时间较长,最少需维持6~8 h以上[2]。 在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过程中,颜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高达7%~27%[3]。 我院应用3M 透明敷贴联合泡沫敷料在无创正压通气鼻面部压力性损伤预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采用气道正压辅助通气呼吸支持,持续无创正压通气治疗≥72 h 患者80 例。 男49例,女 31 例,年龄 66~91 岁。 所有患者排除鼻面部皮肤瘢痕、水肿、水泡及破溃等皮肤问题,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例。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取舒适体位。 根据病情选择平卧位、半卧位,在带氧状态下直接配戴通气面罩,系上头带,调节头带松紧度,调节呼吸机参数进行给氧通气。

1.2.2 观察组 患者取舒适体位,清洁患者面部皮肤,根据面罩大小将3M 透明敷贴贴于鼻梁及面部。将拜尔坦泡沫敷料(规格为12.5 cm×12.5 cm)对折裁剪成双中空V 型, 置于3M 透明敷贴上,∧型放置于鼻梁上,∨型放置于下颌上,空出口鼻,并保持敷料平整无褶折。 将面罩置于双中空V 型拜尔坦泡沫敷料上,用头带固定好面罩, 调节头带松紧度,以不漏气为宜,调节呼吸机参数进行给氧通气。

1.3 观察指标 患者在使用无创呼吸机面罩7 天后,观察两组患者鼻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 根据2016 年美国压疮顾问小组(UAP) 压力性损伤的分期及表现[5],Ⅰ期:皮肤完整但伴有压之不褪的局限性红斑;Ⅱ期:真皮部分缺失,皮肤表浅溃疡,基底红色或为血清性水疮;Ⅲ期:全层皮肤组织缺失,可见皮下脂肪暴露,但骨骼、肌腱、肌肉尚未暴露;Ⅳ期:全层皮肤组织缺失,伴有骨骼、肌腱、肌肉外露,伤口床的某些部位有腐肉或焦痂;可疑深部组织损伤:皮肤完整但出现皮肤颜色改变如紫色或褐红色。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鼻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鼻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压力性损伤是指机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形成的局限性损伤[4],压力性损伤的外在因素主要有压力、摩擦力、剪切力及潮湿等。 在无创正压通气中由于患者佩戴面罩时间较长,鼻梁及面部肌肉层较薄、缺乏脂肪及肌肉组织保护,容易造成组织循环障碍缺血缺氧。 使用面罩初期患者往往不适应, 自主呼吸与呼吸机不同步,出现呼吸费力、慢性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导致面部皮肤受到呼气和汗液的影响而变得潮湿,致使皮肤保护功能下降。其次,在使用呼吸机过程中,容易引起面罩上下滑动,对局部皮肤产生摩擦力,增加对压力性损伤的易感性。 3M 透明敷贴,能形成低氧张力,有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缓解组织缺氧和缺血症状,且敷料半透膜具有透气和防水作用,能有效减轻皮肤潮湿等皮肤不适症状,具有保持无菌面、透明、透气、黏性好、固定牢、易观察、低过敏、等特性。拜尔坦泡沫敷料是由聚氨酯泡沫和水胶体粘胶为主体制作而成。 其材质细腻柔软轻便,透气防水,有一定厚度,易于固定,不易脱落卷边,移除方便。 两种敷料联合使用,可缓冲面罩对皮肤的垂直压力,又能吸收渗液,减少潮湿对皮肤的刺激,从而对受压部位起到屏障作用。 同时对于颧骨突出或面部较瘦的患者,既扩大受压面积,又降低了摩擦,并能提高面罩与患者面部的密封性, 有效改善面罩漏气现象。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鼻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说明无创正压通气时 3M 透明敷贴联合拜尔坦泡沫敷料的使用能有效地减少鼻面部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猜你喜欢

拜尔面罩呼吸机
柯惠PB840呼吸机故障分析与维修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一种新型防压疮无创面罩的设计与应用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他把人生最后40年给了中国
LED 面罩,创造有吸引力的面貌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理想面罩
自动变光焊接面罩的使用和保养
On Modern Fruit Production in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