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印象中的萧晴先生

2020-05-18刘沪生

传记文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剧种研究院声乐

刘沪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2019年11月的一天,我在微信上刚读完同事转来的《萧晴:前海百岁学人的学术之路》和《萧晴:寄身学海为知音》两篇文章,第二天将近中午的时候,便接到萧晴老师打来的电话。许多年不曾联系,她的声音听起来依然清脆,将近半小时的时间,她思维清晰,侃侃而谈,没有丝毫倦意。她主要谈有关“程腔”、戏曲演员发声训练的事情。再看她最近接受采访时的照片,年已百岁的老人,精神仍然是那么矍铄。

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于1951年4月,以梅兰芳为院长,是一所聚集了众多戏曲界各学科著名学者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院名并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萧晴老师1953年随同张庚先生调到中国戏曲研究院工作,由此奠定了她一生的专业性质、研究方向和学术道路。对她来说,这是一次新的选择、新的起步。萧晴老师离休前所在的音乐研究室,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戏曲作曲家、理论家,如舒模、黄叶绿、何为、施正镐、乔东君、林路、伦宝珊、余侣莲等。还有对于戏曲传统音乐资料和地方戏曲音乐十分熟悉的资深专家张宇慈、屠楚材、吴春礼、潘仲甫等。平时大家关起门来,在各自的研究方向上努力推进,在集体项目的协力合作中,则是经常相聚在一起分析、探讨,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音乐家马可先生也时常来参加音乐研究室的学术活动,在戏曲音乐创作、革新和研究方面给予了这个群体很多有益的指导。回想当时的音乐研究室,人员结构合理,知识层次高,相互弥补合作,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代表性的成果有:由张宇慈、屠楚材、吴春礼整理,王瑶卿先生指导创作的《柳荫记总谱》和梅兰芳先生演唱的《贵妃醉酒总谱》《宇宙锋总谱》以及《京剧打击乐汇编》。在乐谱整理的基础上,何为先生撰写了《柳荫记音乐研究》和《京剧打击乐初步研究》等系列论文,从乐谱记录到音乐理论层面进行了剖柝和论述,这种协作方式和著作体例在当时的戏曲音乐领域起到了示范性作用,影响深远。萧晴老师置身其中,良好的学术气氛和宽松的工作环境,使她能够充分地运用青年时期在国立音乐院所接受的西洋音乐发声方法,并结合自身扎实的理论修养,进而在研究方向和选题方面另辟蹊径,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萧晴先生(左)与王彤(中)、黄叶绿(右)

我是1958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并分配到中国戏曲研究院表导演室工作的。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与萧晴老师所在的音乐研究室的同志接触得比较多。当时,院领导提出音乐与表导演两个研究室不能没有动静和声响,实际上是希望同志们在研究工作中能够积极加入艺术表演实践,从而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接合。于是,经常在下午四点钟以后,几位能唱会拉的同志在院子里开唱,研究院里就热闹起来。那时,常见的组合是吴春礼老师司鼓,屠楚材、潘仲甫两位老师操琴,请刘曾复先生演唱,有时候刘淑兰老师也来唱几段。除了两个研究室自发的戏曲实践活动以外,研究院的四楼礼堂是观摩专业演出的固定场所,这里经常会有一些剧目演出活动。因此,观看演出、举办座谈会、评论演出的艺术水平、探讨演员演唱中的吐字发声和托腔保调等业务活动,构成了当时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这些丰富的艺术表演实践,不但增强了两个研究室人员在工作方面的联系和交流,而且为当时正在进行的戏曲改革工作,提供了理论建设最重要的实践来源。当时的萧晴老师总是待在办公室里埋头书写、记录,因为她是学习西洋唱法出身,加上性格比较内向持守,所以研究室自发的演唱活动她很少参加,但是在观摩演出的时候,却经常能够见到她。她会利用各地演员前来演出的机会,对不同剧种的演员进行采访,认真记录下他们在演唱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这些宝贵的材料,成为她研究戏曲声乐理论重要的第一手材料。

萧晴老师自从到中国戏曲研究院工作以来,便致力于戏曲演唱发声方法、声乐理论和“程腔”的专项研究。在她的努力下,戏曲声乐研究从无到有、由弱变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她将这门崭新的学科视作自己终生的事业,几十年沉浸其中、矢志不渝。历史证明她的选择是正确的。

萧晴老师在戏曲声乐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集中反映在她在四届戏曲演员讲习会上的授课和会后整理出版的著作中。前三届讲习会举办时,我还没有来戏曲研究院工作,便从《六十年文艺大事记》一书中查阅了相关情况。1955年6月7日至11月9日,中国戏曲研究院受文化部的委托,举办了第一届戏曲演员讲习会,来自秦腔、蒲剧、晋剧、上党梆子、河北梆子、豫剧、评剧等地方剧种的40 多人参加了学习。一年后的1956年6月,第二届戏曲演员讲习会如期举办。与第一届偏重对中原、华北地区剧种演员的培训不同,第二届讲习会以西南和华中地区的剧种为主,来自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份的200 多人齐聚一堂,规模较第一届有了巨大提升。第三届戏曲演员讲习会于1957年6月至8月分别在广州和上海两地举办。仔细回顾这一段历史,不禁让人感慨万千。现在总结“前海学派”的成就时,往往会谈到“一史一论”,实际上在我看来,还应该加上“三届两讲”。所谓“三届”指的就是这三届全国戏曲演员讲习会。为什么说这个活动意义重大呢?因为当时的戏曲研究院不单是一个研究机构,实际上在当时的“戏改”工作中,戏曲研究院是具有为政府决策提供政策咨询性质的一个部门。经过连续三年举办的戏曲演员讲习会,全国各省市地方剧种中有一定影响的戏曲演员,像袁雪芬、红线女、陈伯华、王秀兰、尹曦、牛桂英、程玉英等,几乎都来参加了培训。全国的戏曲剧种、剧团都与戏曲研究院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戏曲研究院在全国戏曲界的地位一下子就确立了起来,所以说这三届讲习会对戏曲研究院来说意义重大。

1959年,与京剧演员李玉茹(左)合影

为了提升前来学习的演员的艺术视野,同时加强剧种之间的艺术交流,戏曲研究院不但邀请了各领域的艺术家、理论家进行授课,而且组织了不同剧种的学员进行内部交流演出,相互切磋经验。这些优秀的戏曲演员们,在各地都是响当当自成一派的人物,通过讲习会这个平台,彼此交流碰撞,这正是祖国广袤大地上300 多个戏曲剧种之间难得的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在这三届讲习会上,萧晴老师承担了教授演员练声演唱、声带保护以及中外声乐理论的课程。在与不同剧种演员的频繁接触中,她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她的授课总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大大开阔了演员的眼界和思路,并且能够真正有助于解决演员在演唱中遇到的实际困惑,所以受到了学员们热烈欢迎。讲习会后,她将讲稿整理成《怎样保护嗓子》《怎样练嗓》和《戏曲唱工讲话》三部书稿出版发行,这些书稿在戏曲演员之间几乎一本难求。

萧晴先生工作照

我到戏曲研究院工作的时候,虽然没有机会现场聆听萧晴老师的授课,但是由于在戏曲表导演专业中,唱与念都是舞台表演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将她的文章与书稿视作教科书般放在案头,常读常新,受益匪浅。距离第三届戏曲演员讲习会结束25年之后,为了使新一代年轻戏曲演员能够顺利扛起戏曲事业的大旗,1983年7月2日至8月12日,文化部艺术局会同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市文化局等相关机构,在北京举办了第四届戏曲演员讲习会。这次讲习会可以说是规模空前。从人员配置上看,由张庚、马彦祥、郭汉城、刘厚生、史若虚、俞琳等一批赫赫有名的戏曲理论家组成了教学领导小组,来自北京、天津、四川、江苏、山西、河北、山东、云南、安徽、陕西等省市,覆盖20 个剧种、80 个戏曲院团的146 名学员参加了这次活动。根据课程设置,仍然邀请萧晴老师讲授戏曲演唱的发声方法和声带保护的课程。这一次我参与了课堂的组织工作,终于有机会在现场聆听了她的讲课。此时萧晴老师借助多年整理研究程砚秋先生演唱方法的成果,告诫学生不能过分依赖嗓音的天赋条件,而是必须刻苦锻炼嗓音,钻研正确唱法,研读古代声乐典籍,并合理借鉴西洋声乐艺术方法,才能向观众呈现出更加完美的演唱。她的课程激发出学员重视演唱技巧的巨大热情,于是每天早晨,讲习会驻地的西苑宾馆,都有一大批学员在认真地练声练唱,充满了浓郁的学习氛围。戏曲声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同时切实有效的课程,萧晴老师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获得了行内广泛的赞誉。

萧晴老师对于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的演唱艺术仰慕已久。1955年在艺术室主任舒模先生的引荐下,她结识了时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的程砚秋先生。自此开始,只要程先生没有出访、会议任务,萧晴老师都会抓紧一切时间,相约采访、记录程先生创腔的过程与方法。每逢程先生演出,她都与院音响资料室的同志一起进行剧场实况录音,为程先生保留下了极其珍贵的音响资料。这些录音经过她的记谱整理后,交程先生过目,最终仔细修订完成。直至1958年3月9日程先生逝世,萧晴老师记录“程腔”艺术工作的开展仅有三年的时间,她便取得了如此丰厚的成果,工作量之大、速度之快、质量之好令人惊叹!萧晴老师关于“程腔”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择程先生演出剧目中备受观众喜爱的唱段,通过大量的谱例和精准的文字进行记谱和整理,全面地反映了程先生不同阶段、不同剧目的唱腔状况;二是协助程先生,将他在重要学术活动中的讲话和授课,记录整理成文稿在刊物上发表,后整理成集加以保存;三是撰写论文介绍和论述程先生的戏曲音乐理念及其在创腔、演唱方法上的成就。1987年,冯牧先生说:“对程派艺术素有研究的萧晴同志编选的《程砚秋艺术评论集》,是一部广泛搜集与程砚秋先生同时期的评论家和舞台上的合作者以及学生的文章集结成的书。”此书出版发行正是在程砚秋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的前夕,正如书中序言中指出:“这是一部关于一位大师的创造生涯的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史料价值的很有分量的著作,了却了这位使人长久缅怀的艺术家的一个生前未偿的夙愿。”

《说程砚秋》

萧晴老师对于戏曲声乐的研究,不囿于“程腔”,对于其他行当和流派的演唱,同样予以关注。1961年,她撰写了《梅兰芳演唱艺术》的研究文章,直至上次通电话,她还关心着冯志孝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排演《红色娘子军》时,扮演洪常青在唱法上改革的情况。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我们离开工作岗位都已有几十年的时光。原来萧晴老师跟我住在一个家属院,她家在六楼,有时候进出能够碰见。年轻时候的萧晴老师个子不高,但是人长得很精神很漂亮。她是一位很有性格的女性,特别坚韧,对事业也非常执着。后来萧晴老师搬到养老院去住,相互离得远了,便不能再见面。近几日,我在家中翻看《张庚日记》,忽然看到这样一则记录:1963年3月中旬,马可先生到张庚先生家中谈有关音乐的工作计划,其中提到举办萧晴的声乐班一事。3月21日,萧晴特意找张庚先生谈声乐班的事。6月23日,她还专程作了在河南所作筹办声乐班调查的汇报(以上见《张庚日记》,1963年3月17日、20日,6月23日)。虽然最终这件事情没有成行,但由此可见萧晴老师在当时戏曲声乐领域中的声誉。我想,如果当时这个培训班能够顺利举办,萧晴老师必定会有更多的收获与成绩。如今,百岁老人萧晴先生在“程腔”和戏曲声乐研究的道路上依然举步不辍。在戏曲音乐研究的过程中,不能出现休止符号。让我们沿着前辈戏曲音乐人开辟的轨迹,永不休止地前行。

猜你喜欢

剧种研究院声乐
关于云南四大少数民族剧种传承及发展探析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陕西省红色文化教育研究院
不是我!是他捣乱!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声乐诊疗室
以美声承载音乐剧——北大歌剧研究院牵手“堂吉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