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兽类群落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研究*
——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2020-05-17丁曼旎曹志红方晓阳
丁曼旎,曹志红,方晓阳
(中国科学院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49)
0 引言
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其地域文化一脉相承.自公元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北京就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带动了周边城市群的兴起,自此拉开了京津冀城市群崛起的序幕.[1]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三大战略之一,使得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这一地区的发展.目前关于京津冀地区的研究多集中于环境治理、城市群落发展、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2]其中与动物相关的研究有潘大水库水生生物群落结构、捕食性天敌昆虫多样性研究,以及中古华北的鹿类动物、[3]清代民国时期河北地区虎、[4]大型野生哺乳动物[5]的研究.就笔者所见,尚未发现关于京津冀地区历史时期动物多样性的相关研究.文章研究明清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的兽类,以期丰富此研究领域.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地区.[6]丰富的地貌环境孕育了物种繁多的生态系统.在各类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中,兽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对环境变化敏感,适应能力强.兽类群落多样性的变化可以较好地反映生境变化的质量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
文章依据明清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地方志中有关兽类的记载,通过文献考证、数据分析等方法,对这一地区兽类群落结构及其空间分布进行复原,为京津冀协同绿色发展与雄安生态文明特区建设中的科学决策提供历史借鉴.
1 研究地概况
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廊坊、石家庄、邯郸、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邢台、衡水等11个地级市,地理位置位于113°27′E~119°50′E,36°05′N~42°40′N 之间.地处华北,位于漳河以北,东临渤海,西为太行山地,北为燕山山地,燕山以北为张北高原,其余为河北平原,面积约为21.7万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可分为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这一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2303.1小时,年无霜期81~204天;年均降水量484.5毫米.此区域月平均气温在3℃以下,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在18℃~27℃,四季分明.[6]
2 材料与方法
在中国现存数量众多的历史文献中,地方志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传承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有“一方之全史”[7]“地方百科全书”[8]之美誉.一部方志,本身就是一部具有学术性的科学文献.当代有许多学者通过地方志进行科学研究,如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先生利用中国大量的地方志,编纂了《中国科技史》巨著.[9]京津冀地区从明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许多府县均编写了自己的地方志,这一地区有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留存下来.文章以明清至民国时期旧志作为资料搜集的主要对象,共搜集到明清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的地方志88本,天津地区的方志33本,河北地区的方志774本,共895本.通过对历史文献进行检索、分析,搜集到177条兽类群落的记录.
将这些文献记载进行标准化处理,从每条记录中提取时间、地点、兽类名称,并录入Excel中.然后对出处文献进行考证,尽量将时间确定到年,将古今地名进行对照,添加地点的经纬度信息.根据《中国古代动物名称考》[10]《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11]以及地方志中对兽类的描述,进行物种鉴定,确定每种动物所属的目、科、属.若经考证发现该动物为神话传说中虚构的动物,将不纳入文章的研究范围.
利用以上标准化后的数据构建明清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地方志兽类名录,具体时间范围是从明朝弘治年间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涉及110个样区的兽类群落,区域覆盖经度范围为113.985435°E~119.608531°E 区间,纬度范围为36.291288°N~40.957856°N(图1).
图1 明清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地方志中兽类记载的地区概况Fig.1 Regions of mammal record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local gazetteers during the Ming,Qing Dynastiesand the Republican period
3 结果与分析
3.1 兽类群落构成
从明清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地方志中共搜集到兽类58种,分别隶属7目19科42属(表1).其中食肉目的种类最多,包括4科13属20种,所占比例为34.48%,其次是啮齿目和偶蹄目,分别包括6 科12属16种,5科13属16种,占比27.59%;再次是奇蹄目,包括1科1属3种,占比5.17%;兔形目、灵长目和猬形目均1种.从分类系统看,偶蹄目、灵长目、兔形目、猬形目种类贫乏.
图2 明清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兽类群落物种组成比例图Fig.2 Mammal community species composition scale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local gazetteers during the Ming,Qing Dynasties and the Republican period
表1 明清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地方志中兽类名录Tab.1 The Mammal Directory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local gazetteers during the Ming,Qing Dynasties and the Republican period
3.2 兽类分布
3.2.1 主要食肉目大型兽类的分布
虎、豹、熊、狼等大型兽类位于食物链的顶端,这些兽类的广泛分布说明明清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系统较为完善.由于这些动物的分布地点有很多重叠的部分,因此,分别做出虎、豹、狼、熊、狐5种食肉目兽类的分布图(见图3~7),旨在更加清晰地反映这些食物链顶端兽类的分布区域.
通过对虎的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发现明清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虎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的地区.通过对有关豹的文献资料的整理,发现豹的主要分布区与虎类似,虎、豹的分布区大部分是重合的,主要分布在冀西山地区和冀北山地区.冀西山地区位于太行山东麓,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境内河流均源于西部太行山区,有拒马河、漕河、清水河、唐河、大沙河等.[6]冀北山地区地处华北平原向蒙古高原过渡的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有洋河、清水河、桑干河、闪电河等.这些地区植被茂盛,常有河流经过.虽然虎、豹作为肉食性动物与植物之间没有直接的捕食关系,但是山区茂盛的植被可以为虎、豹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活动、觅食、隐蔽和繁殖的处所,并且为植食性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而植食性动物又是虎、豹等肉食性动物的食物来源.因此,茂盛的森林植被是虎、豹分布于此的首要原因.同时,这些山地往往有着郁密的灌木丛,古人很难进入,免于被人捕获.
通过对熊的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发现与虎、豹相比,熊的分布区域较小,主要分布在冀北山地区燕山山脉一代,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主要河流有潮河、滦河、老哈河、伊逊河等20多条,大部分属于滦河水系.[6]熊是杂食性动物,熊冬眠的洞穴一般选在向阳的避风山坡或枯树洞内.明清时期的冀北山地为熊的生活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熊的分布区与人的活动范围几乎不重合.
通过对狼的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发现明清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狼的分布范围广泛,在冀西山地区、冀北山地区以及河北平原区均有狼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太行山及燕山山脉地区.狼的分布区与当时人类活动的分布区有部分重合.
狐狸是食肉目中出现频率最高且分布最广的兽类,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狐几乎在整个京津冀地区均有分布,不仅在人类活动的分布区域内存在,在山区也有分布.狐栖息于森林、草原、半沙漠、丘陵地带,居树洞或土穴中,傍晚外出觅食,天明始归,杂食虫类、两栖类、爬行类、小型鸟兽和野果等.狐可以吃鼠,有利于粮食的储存,适合华北平原的生态环境.
图3 明清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地方志中虎文献记录分布点Fig.3 Tiger Record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local gazetteers during the Ming,Qing Dynasties and the Republican period
图4 明清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地方志中豹文献记录分布点Fig.4 Leopard Record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local gazetteers during the Ming,Qing Dynasties and the Republican period
图5 明清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地方志中熊文献记录分布点Fig.5 Bear Record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local gazetteers during the Ming,Qing Dynasties and the Republican period
图6 明清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地方志中狼文献记录分布点Fig.6 Wolf Record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local gazetteers during the Ming,Qing Dynasties and the Republican period
图7 明清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地方志中狐狸文献记录分布点Fig.7 Fox Record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local gazetteersduring the Ming,Qing Dynasties and the Republican period
3.2.2 主要偶蹄目鹿科中型兽类的分布
除上述食肉目兽类之外,偶蹄目的物种在明清时期京津冀地区兽类中也占有较大比重.在偶蹄目兽类中,鹿科所含种类最多,包括獐、鹿、狍、麂、麋.鹿科动物在北部山区、太行山沿线以及华北平原地区均有分布(图8).鹿科动物狍、鹿、麂、麋的分布区域与虎、豹的分布区域相似——冀北山地区和冀西山地区.正是这些鹿科动物不仅为虎、豹等肉食性动物提供了食物来源,而且他们在山区的灌木丛中穿梭,踏出小路,也有利于虎豹等动物的迁徙.
图8 明清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地方志中獐、鹿、狍、麂、麋文献记录分布点Fig.8 Chinese Water Deer,Deer,Roe Deer,Muntiacus and Elk Record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local gazetteers during the Ming,Qing Dynasties and the Republican period
3.2.3 主要啮齿目小型兽类的分布
小型哺乳动物种类多、数量大且分布较为广泛,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食物网及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明清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地方志中记载了大量的小型兽类,如啮齿目、兔形目等小型哺乳动物,并且对这些兽类有详细的描述,有黄鼠、田鼠、地鼠、鼢鼠、褐家鼠、栗鼠、沙鼠等.以啮齿类为主的小型兽类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农耕区是小型兽类栖息的重要环境.
4 讨论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从明清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整体情况看来,兽类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但不同兽类群落的分布区域已经开始有较为明显的分化.虎、豹、熊、狼这些会对古人生产生活构成威胁的大型兽类主要分布在太行山、燕山山脉的等不适宜耕作的森林之中.由前人研究可知,中古华北地区广泛分布有数量众多的梅花鹿、麝和獐以及少量的麋.与中古时代相比,鹿类动物的分布区域明显缩减,尤其是麂和麋.明清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的鹿类动物主要分布在北部沿边地带.与鹿类动物所处的生态位相同,大部分啮齿目的兽类在食物链中也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与鹿类动物不同的是,啮齿目兽类主要的栖息环境是农田生态系统.这些为现代人认识古代京津冀地区的动物群落及生存环境状况,为该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案,提供了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