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共治: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大学的角色定位及其实现路径

2020-05-16许长青黄玉梅

公共行政评论 2020年2期
关键词:湾区粤港澳大湾

许长青 黄玉梅

【政策之窗】

• 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着文化与价值引领、英才培育、知识创造、成果转化、制度创业等功能。

• 发挥大学作用需要平衡好大学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实现以大学为积极主体的协同共治。

• 外部治理就是要确立大学与政府、市场、社会、其他高校等的互动关系,内部治理就是要界定行政与学术的关系。

一、引言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旨在推进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多要素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球教育与人才高地。湾区建设需要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共同作用,其中大学的作用不可或缺。大学已由社会边缘走入社会中心,服务国家战略已成为大学应有的责任担当。大学不仅推动区域创新创业与经济增长(Pugha et al.,2016),还能影响区域的社区、文化、价值观等(Trippl et al.,2015)。顶尖创新型大学承担知识生产、创新创业、社会发展、平台发展等角色,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极其重要(Wu et al.,2019)。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等国际一流湾区,都有世界级的大学集群为其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理论研究与国际湾区建设经验均已表明,大学在推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比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独特性,它是社会制度有别、法律体系相异、要素流通管制、关税安排不同的城市集合。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与协同治理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关键领域。大学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治理中的积极主体,在特殊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制度背景下,应该履行哪些角色以及如何发挥相应的作用?湾区高校如何通过有效的内外部治理保障大学实现角色目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2017年10月至2019年8月,中山大学课题组在粤港澳大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波士顿湾区、东京湾区等地对高校校长、院士、高等教育研究者、企业高管、政府人员等进行了深度访谈,收集了丰富的一手资料,试图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案。本文将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获得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治理网络中的角色模型,最后提出湾区内大学实现角色作用的协同治理路径。

二、文献回顾

治理是指治理主体的权责划分和权力运行过程中相互关系的制度安排,被认为是公共行政新的范式革命,是追求有效的公共行政手段(刘剑虹、秦启光,2013)。协同治理(Collaborative Governance)理论认为,政府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强调多元主体参与规划、决策与管理以及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之间开展合作,最终实现善治的目标。系统环境是协同治理发生的现实场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基本要素(蒋庆荣,2018)。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大学本身的扩张,与大学事务相关的利益群体日益增加且对大学治理有着自己不同的利益诉求,协同治理开始受到关注。这种治理模式强调大学治理的开放性,将不同利益主体纳入到治理网络中,不同群体充分表达利益诉求,实现协商共治与共同决策(李立国,2019)。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共治的场域是大湾区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等情境,治理目标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协同治理的具体要求包括:突破大湾区内阻碍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性障碍,推动高等教育资源跨时空流动,建立大湾区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联动发展、功能互补和正向效应溢出的体制机制。因此,治理需要大湾区内政府部门、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

国内区域高等教育治理研究侧重从政府方展开讨论。相关文献主要探讨政府在区域高等教育治理中的作用(严全治,2012;刘剑虹、秦启光,2013),政府在治理网络中充当领导者的角色,协调区域高等教育目标,进行利益整合;优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横向和纵向结构。还有研究聚焦高等教育行政区划改革,如崔玉平和陈克江(2013)建议建立高等教育主体功能区,成立权威性统一管理机构,从而实现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治理。显然高等教育治理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并取得了良好成果,但在已有研究中,高校、市场和社会往往是被政府治理的对象,没有积极地发挥治理主体的作用。本文将聚焦大学在区域高等教育治理中的积极主体角色。大学治理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探究大学内部治理,即大学内部行政、学术、民主等权利的制衡。例如,合适的组织结构(Maassen,2017),降低教授过高的学术权力、增加其他教职工的权力(Donina & Paleari,2019),增强学生的代表性、提高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质量(Tamrat,2019)。另一类探讨大学外部治理,即探讨大学与政府、产业、社会等的互动关系。其中,大学与政府的互动聚焦于讨论大学的自主权(Han & Xu,2019)。大学与产业的互动文献探讨产业权力如何参与大学治理,如在大学校董事会中增加产业界人士(Gornitzka et al.,2017;李立国,2019)。大学与社会的互动讨论教育中介组织、基金会、校友会等如何参与大学的治理(杨科正、王富平,2018),如香港的大学资助委员会作为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缓冲了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薛菲,2015)。研究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特殊情境讨论大学的内外部治理。

大学角色是指与大学在社会中的某种位置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大学组织的行为应符合社会的期待。已有研究从大学理念、使命、责任、功能或作用等方面讨论大学角色。卢晓中(2002)认为现代大学应追求高深学问、适应社会需求、引领国际化;柯文进(2006)认为大学承担着社会思想库使命,主要功能是知识生产、传授与创新;徐显明(2010)认为中国大学应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促进文化和谐等四大功能;眭依凡(2011)认为大学的使命包括培养人才、探索真理、创新知识和对国家负责。最近的研究表明,大学的角色还包括推动区域创新创业与经济增长(Pugha et al.,2016),影响区域社区、文化、价值观等(Trippl et al.,2015)。大学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治理的积极主体,大学在湾区建设中扮演哪些角色和如何发挥相应作用是本文将探讨的问题。

综上,现有研究对粤港澳高等教育区域治理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具有其独特性,集中表现在一般行政区与特别行政区的行政管理差异、三地教育管理体制差异、高校办学自主权差异、高校内部管理与治理水平差异、高校发展水平差异等方面,因此,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时,需要有突破和创新。粤港澳区域高等教育治理结构比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情况更复杂,大学必须重新考虑自身在大湾区高等教育治理中的角色,实现与政府、业界、社区等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以及大学内部的有效治理。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扎根理论是最早且最具影响力的质性研究路径(陈向明,2000)。本文的目的是探索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新情境下,大学在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治理网络中的角色与作用,我们认为扎根粤港澳高等教育发展实践,收集湾区内具有办学经验的大学校长的一手数据,有助于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另外,访谈国际知名湾区高等教育专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粤港澳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也将有重要启示作用。

(二)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半结构化访谈。2017年10月至2019年8月期间,课题组在粤港澳大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波士顿湾区、东京湾区等湾区,密集访谈了高校校长、院士、高等教育专家等。访谈提纲包括8方面的问题:对课题的整体看法、大学在湾区建设中发挥何种角色与作用、大学角色定位与冲突、高等教育与区域协同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人才流动及合作、大学的思想引领作用、高校联盟与湾区竞争力、粤港澳高校合作存在的制度性障碍与建议。被访对象具体情况见表1。课题组共开展了30次访谈,并对访谈做了录音及将录音整理成文本发给被访者确认。除两名校长书面访谈外,其余均采取面对面访谈。对粤港澳主要高校校长及院士的访谈累计时长共14.88小时,平均访谈时长68.69分钟,累计文本约15万字。对美国高校专家和谷歌公司工程师访谈累计时长约 7.55小时,平均访谈时长约42.50分钟,累计文本约7.85万字(中文译文)。对日本高校专家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管理人员的访谈累计时长约3.5小时,平均访谈时长约52.50分钟,累计文本约3.3万字(中文译文)。

表1 访谈样本信息

高校/机构访谈对象访谈时长文本字数高校/机构访谈对象访谈时长文本字数中山大学HERILJUN62分钟11009斯坦福大学MS教授40分钟6583暨南大学HERISXZ85分钟13612加州大学伯克利CTS研究员75分钟15597华南师范大学HERIWEK60分钟8926谷歌公司CXM工程师35分钟6357深圳大学HERILQQ100分钟13469哥伦比亚大学HL教授52分钟7773澳门大学HERIZW85分钟17610纽约州立大学JEL教授35分钟5273澳门科技大学HERIPC40分钟8134纽约州立大学AB教授52分钟9999澳门理工学院HERILXY110分钟19124波士顿学院PGA教授56分钟9651华南理工大学HERIWYJ书面回答3209哈佛大学JR教授25分钟3346广东外语外贸大学HERISGJ书面回答4946马赛诸萨大学YWF教授40分钟1827香港大学HERIYJA40分钟6099芝加哥大学HGL教授30分钟2475香港科技大学HERICFC56分钟10054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EI校友研究基金会董事长49分钟9162香港中文大学HERISZR45分钟8624广岛大学HFT教授40分钟6583香港城市大学HERILJI75分钟12130早稻田大学JTW教授75分钟15597香港理工大学HERITWZ70分钟8131东京大学YTYS教授35分钟6357香港岭南大学HERIMJH65分钟8316日本贸易振兴机构ZJ战略主管;TZ担当60分钟4019

注:中国粤港澳高校的访谈对象均为时任校长。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均于2018年1月换届,香港科技大学2018年9月换届,香港理工大学校长于2019年7月换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8年6月进行了换届,时任校长隋广军根据访谈提纲提供了书面回答,无访谈录音。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11月进行了换届,时任校长王迎军根据访谈提纲提供了书面回答,无访谈录音。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三)数据编码

研究参照安塞尔姆·施特劳斯(Anselm L. Strauss)和朱丽叶·科尔宾(Juliet M. Corbin)(Strauss & Corbin,1990)的编码步骤进行,同时保持灵活和开放。为减少个人偏差,研究者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组成了编码小组。研究者先培训小组成员,请他们对质性资料进行试编码。然后小组正式编码,编码过程中有不同意见,相互讨论达成一致。

开放编码。包括定义现象、界定概念和发现范畴等。定义现象即先对含有信息点的资料“贴标签”,然后根据其内涵进行编码并赋予名字。概念化即进一步提炼被定义的现象,形成概念。范畴化即将相关概念聚类为范畴并用更抽象的名称对其命名。开放编码过程及示例如表2所示。该阶段共获得“a13湾区发展方向”等195个标签,“A9湾区融合”等78个概念,“AA3湾区情境”等38个范畴。

表2 开放编码及示例

对质性资料贴标签及质性资料来源编码过程定义现象概念化范畴化首先要了解湾区未来发展方向(a13)……湾区融合是经济融合、社会融合、文化融合(a14),……再思考大学在湾区的作用是什么(HERILJUN)a13 湾区发展方向a14 湾区经济、社会、文化融合A8湾区发展(a13)A9湾区融合(a14)AA3 湾区情境(A8,A9)我们的使命是“宏教泽而系侨情”。对港澳学生的培养目标是熟谙中国文化,对他们的培养和内地学生的培养不同(j3)(HERISXZ)j3 谙熟中国文化J3 文化认同(j3)JJ3 文化引领(J3)由于办学自主权限制,在高校层面已谈好的一些合作最后无法推进(m10)(HERILQQ)m10办学自主权限制M6办学自主权(m10)MM3权力下放(M3)

注:由于篇幅限制,贴标签、定义现象以及概念化的全部过程未在文中列出,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表2 主轴编码的结果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主轴编码。旨在归纳出更抽象的主范畴,并建立范畴、主范畴之间的联系,范畴之间的联系包括相似关系、因果关系等。在开放编码阶段获得的38个范畴处于分散状态,它们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在主轴编码阶段,对38个范畴进一步归纳,得到R0至R5、P0至P3等10个主范畴,r1至r18、p19至p28等28个次范畴,进而建立起如表所示的次范畴、主范畴之间的联系。例如,“r4 家国情怀”“r5 通博专精”“r6创新创业”等3个次范畴,被归类到“R1英才培育”主范畴。

核心编码。旨在确定核心范畴,并将它与其他范畴连接起来,形成具有分析力的解释框架。从主轴编码结果看,大湾区经济、社会、文化等的融合,构成大学承担角色与发挥作用的宏观情境。在协同治理网络中,大学承担着多重角色,与这些角色相对应的是大学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力互动以及大学与政府、市场、社会等主体的双向权力互动。大学内部“政党-行政-学术-民主”权力制衡(P0)有利于大学发挥英才培育(R1)与知识创造(R2)等角色;大学与政府的互动体现在政府权力下放(P1)与大学制度创业角色(R3)的履行;大学与市场互动体现在市场权力参与(P2)和大学成果转化角色(R4)的发挥;大学与社会互动体现在社会权力增强(P3)与大学价值引领角色(R5)的实现。因此,将“多重角色与多元治理路径”确定为核心范畴,并构建起图1所示的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角色及治理路径模型。

图1 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角色及治理路径模型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四、大学角色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方向是实现湾区融合,“湾区融合是经济融合、社会融合、文化融合,再思考大学在湾区的作用是什么”(HERILJUN)。经济融合指的是粤港澳充分发挥各自的产业优势,合理地分工与协作,共同促进大湾区经济增长。“以前的合作模式是‘前店后厂’,现在市场变了,需要寻找新的合作模式”(HERIYJA)。社会融合指的是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政策衔接与资源整合(谢宝剑,2012)。文化融合指的是粤港澳三地人们认同与传承中国文化,相互尊重、理解与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制度体系等,最终形成“大湾区人”的社会身份认同和“中国人”的国家身份认同。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大学在大湾区建设特定情境中承担着多重角色,包括价值引领这一特殊角色;英才培育、知识创造、成果转化、制度创业等常态化角色。 特殊角色是指根据湾区发展的具体情境,大学扮演的独特角色及发挥的特殊功能;常规化角色是指大学作为合法性存在的组织所应当承担的基本角色与履行的基本义务。

(一)特殊角色:文化与价值引领

社会组织(如社会自组织、中介机构等)是高等教育区域协同治理中的重要主体,大学在与这方主体互动过程中,需结合区域社会的特征与需求扮演更广泛的角色,比如对区域文化、价值观、社会发展等的影响(Trippl et al.,2015)。在粤港澳大湾区社会,价值引领是大学需承担的特殊角色,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体现:(1)文化引领。香港社会出现分化和撕裂,部分原因是他们没有共同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周永新,2015),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关键是文化与价值认同。因此,大学需要强化历史文化教育,增加文化教育中的爱国元素,让学生对中国国情、历史和现状有更深入系统的认识(李琴,2019)。香港中文大学对中国文化非常重视“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是在我们学校最中心的位置,校长的办公室不是在最中心的”(HERISZR)。大学文化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知道中国文化是什么,还在于增强学生的中华文化自豪感,从而认同中华文化,建立起“文化—心理”上的国民身份认同(祝捷、秦玲,2018)。(2)价值传递。大学价值观教育要以国家的价值理想为引导,使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华长慧、孙珂,2017)。价值观的改变是最困难且最缓慢的,但新价值观一旦形成所起的作用是最牢靠持久的,应加强对香港大学生的《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帮助他们从国情、政情、港情等方面准确把握“一国两制”,提高他们对国家的尊重和认同(李琴,2019)。(3)智库咨询。目前大湾区社会发展中存在少子化、老龄化、教育发展、社会福利、社会管理等问题,各高校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与科研优势成立智库,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比如中山大学的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香港岭南大学的社会政策与社会变迁研究中心等便足此类智库。

(二)常规化核心角色:英才培育

英才培育是大学的基础角色,大学首先要发挥输出人才作用,提高大湾区人力资本库。接受访谈的校长均谈到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与根本、是大学完成使命的落脚点。大湾区内部和外部的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共性,比如培养具备良好思想品德的通博人才(过硬的综合素质)与专精人才(扎实的专业知识)。香港岭南大学在博雅教育方面非常有特色,而香港城市大学的特色是培养一流的专业人才,如高级法官、律师、工程师等。校长专家们还特别强调大湾区人才培养的特性:(1)家国情怀人才,提高港澳学生的国家认同,使他们爱国、爱港、爱澳,实现人心回归与粤港澳融合发展。(2)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于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关于创业的课程,无论是文科、理科、工科,对学生都有一定的培养……我们还为学生建了前期的创业孵化器”(HERISZR)。总之,在大湾区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都迫切需要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支撑,需要大学培育、输送和吸引一批又一批思想端正、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三)常规化辅助角色:知识创造、成果转化与制度创业

知识创造:大学不仅需要传授知识,还需要创造知识,即发挥科学研究的基础作用。大学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其中基础研究占主要部分(胡建华,2006)。 由于产业界更多进行开发研究,对长远的基础研究缺乏动力与兴趣,大学的作用尤为凸显。接受访谈的校长和专家们谈到科学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高水平的论文专著、专利技术、咨询报告等。“论文的社会影响力不一定是发表的文章数量,而是论文的质量,质量是对人文、对社会有什么好处”(HERISZR)。“香港的地铁用到了我们的科技……这个科技经改进后应用在国家的高铁上”(HERITWZ)。中山大学的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作为国家级智库,围绕港澳发展动态、港澳治理、粤港澳合作发展等重大问题,产出了很多高质量的咨询报告,多项报告获得国家级、省级批示,为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持。

成果转化:大学与市场主体(行业、企业等)的关系互动活动,包括技术转移、技术转化、成立科创企业等。技术转移与转化的结果经常产生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和工艺、商标或版权,以及面向商业市场的咨询工作等。成立科创企业,指的是大学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创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出更多的创新型企业。比如,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要创始人汪滔,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汪滔在我校读书时,有一个机器人团队,有教授提供指导与服务,带他们到国际上竞争”(HERICFC)。再比如,2013年成立的奥比中光公司,其创始人是香港城市大学的校友,该公司的产值在2017年已达2.5亿元。“我校在过去六年间协助学生建立了超过两百个初创企业,他们后来的成功可以带来很多就业机会”(HERITWZ)。由此可见,大学充当孵化器培育更多新创企业对大湾区经济发展作用巨大。

制度创业:在传统的区域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力量起着主导作用。在湾区高等教育协同治理网络中,高校需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成为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政策的设计者与推动者,也就是说大学需在协同治理网络中扮演好制度创业者角色。制度创业(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是指在制度框架下的行动者为了满足自利目标,调动资源改变现存制度或创造新制度的行为过程(DiMaggio,1988)。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制度瓶颈,如目前粤港澳合作办学需遵守《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不利于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被访者谈到目前阻碍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的现实情况:三地高校招生、教育评价、教育体制及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差异;港澳教师在内地逗留超182天被征税,内地学者到澳门访学无法办理访问学者签证等。“高等教育方面的合作,需要打破政策壁垒,在今后的实践中摸索出更多突破制度障碍的做法”(HERIPC)。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战略下,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崭新的组织场域。组织场域的制度化过程促使高校成为积极的制度创业者。包括:反思现存合作制度存在的问题,挑战现有合作规则和做法,设计具有突破性创新的合作制度,游说教育立法部门修订过时的法律,游说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出台新的科教合作政策,促成三地高校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等,从而催生新的合作准则、合作规范与合作惯例。

五、实现路径

大学在大湾区建设中的角色履行与作用发挥,受大学内部不同主体间权力互动的影响,也受大学外部利益相关方的影响,需要有效的大学治理保障大学实现角色目标。有效的大学治理是大学平衡好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对校外科学确立与政府、市场、社会等的关系,对校内明确界定政党、行政、学术与民主的权力。这需要参与大学治理的多元主体以实现“善治”为目标,强调协商在共同治理中的价值,突出尊重、平等、合作与沟通,保障大学治理的成效与质量(李立国,2019)。高校应充分发挥在协同治理中的角色与作用,成为大湾区高等教育治理的积极主体而非被政府治理的对象,进而实现大湾区高等教育善治的目标,即和谐有序、充满活力、融合发展。

(一)大学与政府协同

政府下放权力,给予高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可以提供办学经费、办学场地等办学条件,但不应干涉学校具体办学行为与学术决策;可以保留检查评估权,下放资源控制权、资源配置权与资源使用权(李立国,2019)。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学校才能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开展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制度创业、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等相关的工作。粤港澳三地的教育管理体制不同,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差异阻碍了合作。“由于办学自主权限制,在高校层面已谈好的一些合作最后无法推进”(HERILQQ)。如果高校拥有办学自主权,将更愿意承担风险、利用一些资金进行创新”(纽约州立大学AB教授)。“日本从2004 年开始推进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增加大学自主权”(广岛大学HFT教授)。从国内国际专家的话语可知,推进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给予广东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在宏观制度创新上,高校采取集体行动,推动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全面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如推动修改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条列》,规定条例在大湾区中的适用性,明确政府部门及合作主体的负面清单,制定《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条例》,确保合作的法理性。推动建立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协调机构与联席会议制度,制定联席会议章程。制定利于高校科研合作的科技政策,实现科研人员往来便利化、科研资金自由划拨、科研仪器设备入境获得关税优惠。在微观制度创新上,高校推动制定具体的合作交流政策,如自由选修、师生交换、学历互认、学分互认等;建立高校专业联盟,成立特定专业委员会;建立大学联合办学及其运行机制,解决联合办学的选址、组织架构、领导体制、招生就业、教职工安置等难题。

(二)大学与市场协同

大学建立市场参与大学治理的机制,实现市场的有效调节作用。比如,高校设置发展顾问委员会,邀请大湾区行业企业的专家担任委员,请他们对大学的发展规划、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科技成果转化等,做出评价并提供建议与支持。接受访谈的谷歌公司工程师建议,产业界和学术界联合主办会议,为产业界人士提供与高校教师交流的平台,使得高校的研究更具有产业应用性。大学建立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大湾区经济发展。目前,高校科技成果不完全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中国大学缺少市场化的成果转化平台。学校的成果转移中心、科技处、校际合作处等组织都是行政化的……需要市场的激励作用”(HERILQQ)。另外,还需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问题可能导致专利技术无法走向市场,因此,要理清不同利益主体间利益分配的关系,即科技成果创造者(教授、学生)、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风险投资家、以及新创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励各方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工作。威斯康星校友研究基金会的董事总经理EI介绍了权益分配的做法:大学将技术给予基金会,基金会找到购买这项技术的大公司,让公司提供给基金会可以支配的资金,基金会再将大笔科学补助金还给大学,资助教员和学生开展新的研究。

(三)大学与社会协同

提高社会组织参与大学治理的意识与能力。建立教育中介机构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这些中介机构是半官方或半独立的民间性、学术性的社会第三方组织。但是,社会第三方组织参与大学治理是我国目前的短板,原因在于社会人士对参与大学治理的意识薄弱或介入大学治理的能力不足。因此,需要积极扶持教育中介组织(如教育评估、教育融资、教育咨询、教育交流、教育后勤服务等中介组织),加强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并保障其独立性和公正性,从而完善高等教育社会评估监督机制(杨科正、王富平,2018)。大学的服务适应与引领大湾区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上,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引进了很多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商务工程的学生的社会服务实践是到广州的某特殊教育机构,帮助有需要的小朋友安装义肢”(HERITWZ)。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积极推动成立科创公司,比如,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教授汤晓鸥,于2014年成立了商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超前服务社会上,“社会的明天发展需要什么,要提前思考和准备。深圳医疗资源短缺,所以我校在深圳办医学院”(HERILJUN)。高校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制定发展战略,包括学院创办、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包括中山大学在内的许多大学与社会进行了很好的互动并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大学与大学协同

一流湾区,呼唤一流的大学担当。深化合作、携手发展,大湾区加速启航,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正在彰显出更有力的责任与使命,在大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好大学的角色与作用,迫切需要加强湾区大学之间的协同。为此需要实施协同共治的新举措:推动湾区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学分互认、学历互认、学生交流、师资互聘、合作办学等方面开展确认与合作;推动三地高校制订人才联合培养方案,着眼于湾区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互补、高度共享;支持香港高等院校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校区,促进当地发展和共同标准的建立;推动优秀港澳学生到湾区高水平大学升学,尤其是攻读未来湾区发展急需的专业并提供升学、就业等相关政策和资源倾斜;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大学治理、教学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培训等。

(五)大学内部治理协同

大学内部的协同治理是指政党、行政、学术、民主等的权力制衡,需建立起“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治理结构(李立国,2019)。建立大湾区高校内部治理经验交流平台,相互学习借鉴。内地高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障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而香港高校强调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在国际化水平和学术传统上具有优势,“香港非常适合开展学术活动”(斯坦福大学MS教授)。另外,在高校内部行政管理上,香港高校行政管理体系更加国际化和专业化,澳门高校以国际性的质量管理认证机制来优化校园管理和行政运作,相比之下,内地高校的内部管理行政化现象比较突出,“香港教授到广东高校,不适应那边的管理制度”(HERILQQ)。因此,内地高校需加强与港澳高校的沟通交流,学习彼此先进的内部管理经验,进而提高行政管理系统的运作效率。

六、研究展望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数据,基于归纳逻辑获得大湾区建设中大学应履行的五种角色:价值引领、英才培育、知识生产、成果转化、制度创业。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提出了大学与政府协同、大学与市场协同、大学与社会协同、大学与大学协同以及大学内部治理协同的角色实现路径。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不同大学在这五种角色活动中涉入的程度不同。任何院校都不可能在每个学科的教学或研究都取得卓越成就,大湾区各高校应立足自身优势,自行界定角色组合,即不同角色活动所占比重有差异,比如,香港岭南大学的使命是成为一所“享誉国际的博雅教育学府”,而香港理工大学的定位是应用型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的“侨校”特色,着力培养拥护“一国两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港澳地区繁荣稳定的优秀人才。“大湾区的融合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大学的角色要分类、分层、分阶段,不同的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作用和角色是不同的”(HERILJUN)。 确实,大湾区内高校进行角色划分非常重要,但进行角色划分也存在一定困难,香港、澳门、广东高校目前的角色定位如何统筹到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新情境下,高校的角色定位如何跟随大湾区发展进程做出动态适应性调整,这是未来大学治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粤港澳三地大学司法管理体系不一样,不同法系下的大学如何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促进,而不是阻碍作用,这是未来大学治理需要破解的难题。因此,在未来的大学协同共治中,如何完善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法律体系,确保在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实现三地高校优势互补、协同共治,共促大湾区发展,这是大学治理所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

猜你喜欢

湾区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