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西替利嗪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05-16陈少君陈雅杏苏定邦徐自强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8期
关键词:血管炎紫癜过敏性

陈少君 陈雅杏 苏定邦 徐自强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侵犯皮肤和其他器官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过敏性血管炎,本病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血管炎。属于小动脉及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1,2]。过敏性紫癜的致病因素尚未明确,有遗传倾向,与过敏食物、药物以及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均相关。为观察西咪替丁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效果,特选取2016 年1 月~2018 年10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0 例小儿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 月~2018 年10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0 例小儿过敏性紫癜患儿,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5 例。对照组中,男8 例,女7 例;年龄3~13 岁,平均年龄(5.44±2.52)岁;病程3~11 d,平均病程(8.87±2.09)d;患病类型:皮肤型10 例,混合型5 例。试验组中,男10 例,女5 例;年龄4~14 岁,平均年龄(5.86±2.72)岁;病程4~12 d,平均病程(9.11±1.88)d;患病类型:皮肤型12 例,混合型3 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诊断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关于过敏性紫癜的相关诊断标准;②2 岁≤年龄≤14 岁;③近期未服用对免疫功能造成影响的药物。排除标准:①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②存在其他出血性疾病者;③存在代谢及遗传性疾病者;④不能接受治疗后随访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儿口服左西替利嗪(康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 150042;规格:5 mg/片)治疗,用量根据患儿年龄决定,2~6 岁患儿0.5 片/次,1 次/d;>6 岁患儿1 片/次,1 次/d。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西咪替丁(广东南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 024630;规格:2 ml∶0.2 g)治疗,20 mg/(kg·d),分2 次。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5]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及复发率。①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未缓解,甚至加重;有效:治疗后,尿常规、肾功能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水肿、关节症状及皮肤症状等有所好转;显效:治疗后,尿常规、肾功能基本正常,水肿、关节症状及皮肤症状等基本消失;治愈:治疗后,尿常规、肾功能恢复正常,水肿、关节症状及皮肤症状等完全消失。治疗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治愈)/总例数×100%。②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包括腹痛、消化道症状、关节症状、皮疹等消退时间。③复发率:治疗后进行为期1 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儿复发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患儿的腹痛、消化道症状、关节症状、皮疹消退时 间分别为(3.13±0.98)、(2.39±0.95)、(3.48±0.87)、(5.01±0.75)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34±1.07)、(4.01±0.93)、(4.54±1.04)、(7.33±1.03)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s,d)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s,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儿复发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均进行为期1 年的随访,随访期间两组患儿均复发1 例,复发率均为6.67%,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好发于多发于学龄期儿童,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腹痛、关节痛和肾损害,但血小板不减少。有认为过敏性紫癜与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属于同一个谱系疾病。发病机理为具有遗传背景的敏感个体受过敏原等刺激因子所致,B 淋巴细胞受激发而克隆扩增,产生大量免疫球蛋白(Ig)E 以及IgA,进而诱发系统性血管炎,导致出现全身性小血管炎性反应[6,7]。有相关研究表明[8-10],部分数患儿还会伴有肾损伤。且该疾病患儿有形成血栓的倾向,可能与患病后血液粘度增加,毛细血管血流缓慢有关。

目前临床对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案:①消除病因,防止感染,清除病灶、驱虫、避免食过敏性食物;②药物治疗: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仅适用于严重皮肤损害或关节型、腹型、肾型紫癜。

本研究探讨过敏性紫癜在抗组胺药的基础上,给予H2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的效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儿的腹痛、消化道症状、关节症状、皮疹消退时间分别为(3.13±0.98)、(2.39±0.95)、(3.48±0.87)、(5.01±0.75)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34±1.07)、(4.01±0.93)、(4.54±1.04)、(7.33±1.03)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均进行为期1 年的随访,随访期间两组患儿均复发1 例,复发率均为6.67%,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左西替利嗪是治疗过敏性紫癜的常用药物,属于第三代抗组胺药,有较强的拮抗H1受体作用,并可对炎性细胞的浸润以及聚集进行抑制,进而使患儿组织水肿及血管炎性反应得以缓解。而西咪替丁属于H2受体拮抗剂,对胃泌素、乙酰胆碱以及组胺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促进胃酸的分泌,通过抑制T 淋巴细胞上的H2受体,进而抑制抑制性T 细胞(TS 细胞)的功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作用,抑制皮肤的损害以及毛细血管通透性,进而在消化道溃疡以及免疫性肾脏直接损治疗期间起到有效作用[13]。两种药物起到协同促进的效果,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小儿过敏性紫癜患儿行左西替利嗪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血管炎紫癜过敏性
系统性血管炎
血管炎的分类及ICD-10编码探讨
马鸿杰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临床经验总结
万物复苏话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儿童过敏性紫癜IL-17、HPV-B19检测的临床意义
过敏性紫癜的诱发因素
合并肾损害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ANCA相关性血管炎到底是什么病
玉屏风散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