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价值观的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究
2020-05-15甘彦章
甘彦章
[摘要]普通高中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体现学校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这一举措也是推动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突出学生选择权的教育思想。因此,普通高中应当完善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观,立足于树立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不断调整教育方法,开展相应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探究
普通高中对于学生而言是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媒介,在教学过程中,普通高中应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核心素养,为其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当前大部分学校都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一味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缺少自主发展的意识,提升缓慢。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普通高中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不断摸索教学实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有意识地提高教学效率,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利。
一、将核心素养当作切入点。做好顶层设计
教师应当将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当作教学指导,将核心素养当成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给予学生更多支持,而核心素养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能够推动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高中阶段开展的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包括自我认知、健全人格、学会学习、人生规划等内容,这部分教学与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大致相符,教师可以将其当成教学核心,建立生涯规划教育与核心教育的联系。此外,教师应当完成顶层设计,有计划地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将生涯规划教育融入普通高中的教学规划中,保证生涯规划教育贯穿普通高中的教学始终,确保每一个学科都能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促使全体教师充分参与到生涯规划教学活动中。同时教师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时,应当摸索学生发展规律,认真挖掘其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级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教师开展“高一年级生涯规划”教学时,应当将教学内容侧重于入学适应和自我认知以及学业选择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开展主题班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对高中生活充满信心,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利于学生后期的学习;而当学生步入高二年级,教师就应当侧重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深入挖掘科目内容,学校可以组织相应的知识竞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而当学生步入高三年级时,教师应当着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舒缓心理,指导其填报志愿。此时,教师应当选择輕松、欢乐的方式,帮助学生舒缓压力,调解其考试前紧张的心情,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将“一主三辅二维”的立体式生涯规划当成具体操作体系
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在其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丰富和建立的。因此,教师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时,应当突出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提高教学的活动性和实操性,遵循“一主三辅二维”的教学指导,使教学更加一体化。所谓“一主三辅二维”,就是教师将生涯规划教育专业课程当成教学的主体,将实践体验活动以及学科渗透、主题班会当作教学辅助,把教学整体性和差异性当成二维空间,从而构建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一主:学校应开设相应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应从自我认知、学业规划、职业探索、生涯管理这几个方面进行。生涯规划是高中教育的重要部分,学校应当构建其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生涯规划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一辅:实践体验活动。学校开展的生涯规划不能只在理论上给予学生教育,教师应当将教学融入现实生活中,只有建立教学和生活的联系,才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例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时,可以为其组织“头脑历险”和“未来问题解决”等知识竞赛,竞赛应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实践内容也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核心能力。此外,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机会,例如,学生社团、校园文化节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这些活动都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使其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辅:学科渗透。学校应当将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每一个学科中,教师要合理地将生涯规划教育转化成学科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规划意识,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教师在教学时,应整合教育内容,借助教学情境,建立良好的教学联系,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第三辅:主题班会课。教师应当合理规划生涯主题班会,教师应当选择丰富而又新颖的班会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其参与兴趣,主动进行相应的学习。此外,教师也应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课程合理性。例如,教师开展生涯规划主体班会时,应当结合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结合社会热点,为学生组织多样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可以设计“我的未来”“热点讨论”“社会与我的关系”等讨论主体,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在班会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二维:面向学校全体学生,关注个体需求。学校进行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才,而生涯规划便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可能,想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开展相应课程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根据学生特性为其设计针对性的辅导,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掌握学习要点,保证生涯规划课程更加立体化。
三、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
在高中阶段进行正确的生涯规划与未来选择,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客观意识,对社会信息有自主选择能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应当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使其能够独立决策,只有这样,学生遇事才能主动思考,不依赖他人。首先,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能力,只有当学生足够了解自己、认识社会时,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规划,才能选择恰当的道路。此外,教师在学生制定规划后,还应辅助学生选择正确的方式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努力和探索,为自己制定的计划而努力。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规划意识,更应当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使其遇事能够主动思考,激活学生思维,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开展生涯规划课程,有利于引导学生对高中学习产生重视,能够提高其思维的活跃性。此外,培养学生养成规划习惯,还能使其具备较强的计划意识,做事有目的、讲方法。最重要的是,教师开展相应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把握自身位置,端正其学习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教师立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便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