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数感生成,提升数学意识

2020-05-15张薇薇

天津教育·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数感培养小学数学

张薇薇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从强化生活感知、提升估算技能、搭建思维支架、激发学习兴趣等角度探究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

数感,是人对数量微小变化的直观感受。猪肉价格的增长、商品的促销打折等,都让我们感受数字的变化,面对这些数字信息,我们要迅速作出准确的判断。数感在分析数据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感的建立能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能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民主氛围。强化生活感知

教师贴心的话语、信任的微笑、激励的眼神如春风化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发挥。教师要营造民主的氛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他们澄清认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会融入一些“个人色彩”,有些是错误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赋有个性的数感一旦被小组成员认可,就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的学习铺路搭桥。课堂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发送信息,学生既是接受者,也是发送者,师生在编译信息过程中理解、接受。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教师要把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有切磋、沟通的机会,让思维产生共振、灵感得以共生,使学生在效仿中矫正、发展,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受到外界信息的刺激,教师要营造促进思维发展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轻松的环境,让他们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交流,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个高素质的人才会具有很强的感悟能力,他们面对不同情况能迅速取舍,做出正确的决策。数学直觉是在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数理的基础上,对新的问题进行观察并加以敏锐地分析,能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让学生对数学规律产生本质的认识,能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进发数学灵感,让学生产生顿悟。当学生看到具体的情景,会产生下意识的反应,要解决问题时,会想到用方程解决还是用算术解决。数感的形成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学生的数感存在问题,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不能依据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要融入生活实例,用实物、模型等开展教学,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教师要用创设化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的表示方法、相对大小,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如在苏教版三下《认识吨》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当学生说出约是25千克时,教师让他们算一算4位同学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1吨大约相当于多少位学生的体重?教师与学生针对生活实际,引领学生去感知“吨”,提出问题:如果你到菜场上买青菜、肉,你认为用吨为单位合适吗?为什么?为增进学生对“吨”的感知,教师呈现图片,并指出家中的桶装水重10千克,多少桶水才满1吨?超市中一桶色拉油重8千克,多少桶才重1吨?大袋奥妙洗衣粉重5千克,多少袋这样的洗衣粉重1吨?你见过生活中哪些物体能用吨为单位?教师要借助于现实背景引领学生去感知、体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深入体会。学生只有多接触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实例,在熟知的实例中去感受、体验,才能产生深入的理解,才能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感的形成离不开数的学习,教师只有多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中的数,在具有实际意义的背景下观察、发现,才能感受数的魅力。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去量一量、算一算教室、黑板、数学书、课桌面的面积,说一说有多大,从而切身感受到面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加强运算教学,提升估算技能

数感的形成与数的运算有紧密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运算法则,掌握其算理,为计算提供依据。数学知识始终与生活实践有着紧密的关联,借助生活实例展开教学,才能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教师要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去探索、理解运算法则,用数学语言去描述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运算技能去解决问题,根据问题选择笔算、口算、估算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法则,有效选择计算方法,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数感的形成。

估算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很多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他们不能运用估算方法去解决问题。估算是学生在理解数的大小关系、表示单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师要根据学生估算意识淡薄的情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意义、探索估算的方法。教师要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掌握不同的估算方法,提升自己的估算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精确计算的,如在家庭装修中,可以估算房间需要多少块地磚。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让他们学会估算的方法,能体会到估算的应用价值。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为他们创设估算情境,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估算的意义。

三、搭建思维支架,促进深度理解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强,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点,教师要开展数学活动,为学生搭建合理的支架,引学生攀爬。教师要巧妙引导,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困惑,获得思维的顿悟。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外部支持,促进他们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教师在内容与数感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为学生的思考指向,激发对数的感知,使学生对数的感知有广度、有深度。在起始阶段,教师要创设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预热,并提供工具的支持。教师明晰目标,引导学生尝试,在学生思维受阻时通过演示、引导、提供原型等方法,为学生的探索提供支持。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向、确定方法,进行独立的探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数学走向“做”数学,让他们在活动中形成数感,形成实践操作的能力。活动教学要“有放有收”,在活动前要明确活动规则,让学生进行有序观察、实验、思考、辨别,在活动中领悟知识。在数学活动中,学生会获得直观的感受,实现个体的积累,探寻到问题的本质。在活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反思活动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在活动中形成的数感。如在苏教版一上《10的分与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准备了30张牌,其中有5张公开牌、1张万能牌。两名选手各抓5张牌,通过猜拳决定胜者,拿出一张牌与公开牌凑10,如果不能凑则打出一张再补一张,最后凑多者获胜。学生在游戏中能动脑动口表达、思考、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习得、思维的启迪;养成顺向、逆向凑十的习惯。

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数感提升

学生喜欢做有趣的事,他们学得越快乐,学习效率也会越高。教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调动他们的感官参与,让他们去探索、发现、感悟,触发思维灵感的闪现。一旦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前进的动力,教师要以新奇的内容去“讨好”学生,勾起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让他们更主动地学习。如在学习苏教版二下《时、分、秒》一课教学中,教师引入“新龟兔赛跑”的故事,分钟走一圈正好是60分钟,时针走一大格,在屏幕上出现兔子跟分针跑、乌龟跟时针跑的动画,兔子跑了一大圈,乌龟才挪动一小格,教师让学生说说谁跑得快,有的学生说当然是兔子跑得快,也有学生认为它们跑得一样快,都是60分钟。学生在争论中明白了分针转一整圈、时针走一大格,刚好都是一小时。教师告诉学生一秒钟大概就是“滴嗒”一声,并设计一个定时器,让学生去估计一分钟,看谁估计得最准确,接着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估一估大概用时多少秒。理性的内容与直观的经验相融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感悟。

五、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数的表示方法、体会数的意义,提升估算的能力,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促进数感的提升。

猜你喜欢

数感培养小学数学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