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形成过程

2020-05-15王舒蕾刘莉莉

新一代 2020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

王舒蕾 刘莉莉

摘 要: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作为一整套体系而出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已经被使用了半个多世纪,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抱着一种开放性的研究态度,笔者从纵向的历史形成过程这一角度出发,对当代教育中所普遍采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理论来源进行探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原生形态;次生形态;教科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形态——马克思与恩格斯

所谓“原生形态”,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的新世界观成熟后全面制定和系统阐述的哲学观点。虽然马克思恩格斯两人的思想缺少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形态”,其中蕴含着的思想仍然是日后种种体系的基石所在。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四部文献之中。在《形态》中,馬克思以“现实的人即在历史中行动的人”为出发点,阐述了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客体统一的新哲学思想。而在《提纲》之中,马克思再一次强调实践与人的重要性。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阐述了他的“唯物史观”思想。马克思把“实践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这两大思想贯彻于他的政治经济学和历史科学的研究之中,实现了这一思想的丰富和演进,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

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则主要集中在《反杜林论》、《自然辨证法》与《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三部文献之中。他着重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主线去阐释和概括他与马克思共同创立的新哲学。他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指出哲学应当走出过去的“知识汇总”的、“科学的科学”的旧体系的迷宫,应当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开辟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恩格斯在其研究中强调了辩证法的作用,所以一般把恩格斯的思想概括为“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与恩格斯侧重点不同,形成了两种风格不同的哲学思想。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还是“辩证唯物主义”,都是马克思哲学体系思想的根源所在。它们都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次生形态——列宁与斯大林

“次生形态”是相对于“原生形态”而言的,它是对“原生形态”的继承和发扬,同时又在总体上具有不同于“原生形态”的若干特征。假如以马克思与恩格斯所阐述的哲学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形态”的话,那么“列宁模式”和“斯大林模式”便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次生形态”。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见解主要集中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和《哲学笔记》两部文献之中。列宁在从事哲学研究的过程中,一直未能看到集中表现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因而他在新时代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依据的主要不是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而是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路。

“列宁模式”有两个主要的理论特征。第一,把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这点上列宁与恩格斯是一致的。他明确指出:“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同“意识总是反映存在的”这一整个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间“有着直接的和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这两种场合下,意识都不过是存在的反映”。第二,强调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的本质和功能。列宁认为辩证法服务于解决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并且强调,马克思遗留下来的《资本论》的“逻辑”,就是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三者为“同一个东西”,并把它们“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

“斯大林模式”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次生形态”之一,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主要集中在《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和《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文献中。《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是青年斯大林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次系统阐述。在这本著作中,斯大林试图用“辩证唯物主义”概括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

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概括在30多年后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部文献中发生了嬗变。在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时,斯大林不再试图用“辩证唯物主义”概括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而采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结构”,“辩证唯物主义”被作为一般的世界观,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推广与运用。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这种理解,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相应地把这个体系的具体构成规定为“三大块”结构,即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构成的“辩证方法”、“哲学唯物主义”和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生活中的推广和应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对各个版块的论述中,斯大林力图以清晰的语言去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在“辩证方法”方面,斯大林从联系和发展入手,最后深入到作为实质和根源的“内在矛盾”的斗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他从“物质生活条件体系”入手,揭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于社会面貌、社会制度及其发展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对生产方式的剖析,暴露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及其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先后以66种文字,共发行了3570多万册,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最为的重要著作。它的普及使“版块结构”这一概念深入人心。“版块结构”直接延续的产物,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

三、由斯大林体系演化而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

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日后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的苏联学者,基本沿用了斯大林这一说法。1933年底,全苏共产主义学院哲学研究所出版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高校哲学教科书,该书分为上、下两册。参加该书编写的阵容庞大,几乎囊括了苏联哲学界全部专家学者,以巴吉列夫斯基为首的19人为该书撰写了不同的章节。以这两套书为标志,宣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模式的形成。凡30年代以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本,基本上都以这个本子的体例为样板。

在我国,有一段时间内都是采用从苏联直接翻译而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1961年11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由本国学者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但是就其体系实质来说,还是原汁原味的“斯大林模式”。直到现在,当我们再一次翻开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看到的仍然是一样的布局。“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虽然表述各异,但四大版块仍然有迹可循。

笔者认为,“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一起,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演进轨迹的探究,笔者发现,从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到列宁与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被逐渐明晰与确定下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却未能更多的被阐述。就“原生形态”而言,马克思的哲学著述总量明显多于恩格斯。而对比“次生形态”,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所在,更具有优先地位。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中,马克思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因而笔者认为,这种阐述还可改进。就此而言,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仍有改进的空间。本文所做的学说史梳理工作,可以为这种改进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1]高齐云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次生、再生形态: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C].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中文1962年2月第一版.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4]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5]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

[6]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册.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