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泸州方言的儿化词

2020-05-15赵志娟

北方文学 2020年2期

赵志娟

摘要:儿化是泸州方言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分为名词儿化、动词儿化、形容词儿化、副词儿化、代词儿化、量词儿化等。儿化词在区别词义、词性,表达感情色彩方面具有与普通话不完全一样的特点。

关键词:泸州方言;儿化词;儿化词作用

泸州方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泸州方言指泸州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四县三区所使用的汉语方言,狭义的泸州方言指作为泸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江阳区的汉语方言。(1)泸州人的先祖大都是从湖广迁徙而来,(2)因此,泸州话与四川大多数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的四川话)一样,与普通话差别不大。但是泸州方言中的儿化词与普通话的儿化有所区别。

据黄伯荣、廖旭东的《现代汉语》对“儿化”的定义,儿化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3)如普通话念“花儿”的时候,这个“儿”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也不是音素,而只是表示卷舌动作的一个符号。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儿化音节,只需在原来的音节后面加上“r”(表示卷舌作用)就可以了。例如“爷们儿”-ye mer。字母r不表示音素,只表示卷舌动作。本文所研究的泸州儿化词是具有泸州方言特征的儿化词(不儿化不能表达意思),因此不包括与普通话相同的儿化词。

本文所用部分方言词本字均引自《四川方言词典》。(4)

一、泸州方言儿化词系统

泸州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广泛存在的儿化词是其特征之一,普通话中也有不少儿化词,但泸州方言中有很多具方言特色的儿化词。分类如下:

(一)儿化名词

指人类:摸包儿(扒手);瞟眼儿(斜眼的人);鼓眼儿(眼球突出的人);

吂大汉儿(粗鲁肥壮的人);病汉儿(经常生病的人);光头儿(秃头的人,此处“光”要变调);憨包儿(傻子);赖尿狗儿(尿床的小孩);齁包儿(患哮喘的人);嘘嘘眼儿(眼睛习惯性地眯成缝儿看东西的人);幺闺儿(原指排行最小的姑娘,今可指称所有喜爱的晚辈);药妈儿(巫婆);点天儿(计时工);家门儿(同姓的人);史肚千儿(大肚子,多指小孩,不指孕妇)。

指身体部位:后颈窝儿(脖颈);下巴儿(下巴,此处“巴”的辅音要从不送气[p]变为送气[p?]);脚板儿(脚、脚掌);克膝头儿(膝盖);血旺儿(动物血的凝固体);鱼泡儿(鱼鳔,鱼腹内白色的囊状器官);翅膀儿(与普通话的音不同,“膀”的辅音为[k]);手大拐儿(肘);手颈颈儿(手腕);指甲儿(指甲,“甲”的辅音由不送气[?]变送气[??]);背脊骨儿(脊梁骨);毛眼儿(毛孔);衣包兒(胎盘);鼻梁骨儿(鼻梁)。

指称动物:猴三儿(猴子);新姑娘儿(身体表面有斑点的瓢虫);墨英儿(蠓,一种褐色或黑色的小虫,叮人很痒,爱吸人畜的血,这里“墨”读[m?]);蜞蚂儿(青蛙);叫鸡儿(蟋蟀);曲鳝儿(蚯蚓,鳝读[?]);油蚱蜢儿(蝗虫,“蚱”读[?u?]);蜘蛛儿(蜘蛛,“蜘”读[?u?]);马马灯儿(蜻蜓,也可指小姑娘的辫子);飞蛾儿(蝴蝶);生猴三儿(螳螂);抱鸡壳儿(孵蛋鸡);鲫壳儿(鲫鱼);鱼鳅儿(泥鳅);黄辣丁儿(黄刺鱼);蚌壳儿(蚌,读[pan]);雀儿(鸟);水棒槌儿(蝌蚪)。

指称植物:松毛儿(松树的叶子);秧秧儿(植物的幼苗);毛豆角儿(毛豆,“角”读为[kuo]);豌豆儿(豌豆);樱桃儿(樱桃,“樱”读[?en]);桑泡儿(桑葚);地瓜儿(凉薯);抱三儿(再生稻);茶间儿/打米间儿(麻豆,主要用于煮粥);刷刷儿(专指打小孩的);柑儿(橘子,橙子);刺瓜儿(荸荠,刺念[?]);香谷儿(一种稻谷,煮出来的米饭是香的)。

指称其他客观事物的:罢角儿(销售剩下的劣等品,角念[?io]);搭搭儿(辫子)披发儿(刘海,“披”念[p?ei]);星星儿(星星,第二个“星”的音要变调);眼流水儿(眼泪,“流”读[lu]);洋马儿(自行车的旧称);盅盅儿(带把儿的杯子);开山儿(斧头);口水兜儿(小孩用的小围帕);凌冰儿(多指薄冰);龙头儿(自行车把);瓢羹儿(勺子);敷头儿(未燃尽的小木块);鹅(石)板儿(鹅卵石);耍法儿(玩具);样样儿(面貌);刮耙儿(晒稻谷的一种工具)。

表示时间:这哈儿(现在);那哈儿(过去,以前);一哈儿(等会儿)。

(二)儿化动词

儿化动词在泸州方言中不是很多,但具有地方特色。如:藏猫儿(捉迷藏);接鸡下巴儿(插嘴);看笑成儿(看笑话);垮杆儿(垮台);收方儿(结束场面);推仰仰泡儿(仰泳)。

这些词语看起来像动宾短语,但是不能换其中的任何成分,必须组合在一起表示整体意义,也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否则就失去它本来的意义。

(三)儿化形容词

1.重叠式

主要是在单音节形容词后加叠音词缀后儿化。如:痒酥酥儿(痒);泡酥酥儿(泡,泸州方言中表示“松软”);麻噜噜儿(麻);胖嘟嘟儿(形容胖,褒义);肥东东儿(形容肥);滴滴儿(形容很少)。

这类儿化形容词不能单说,必须加上“的”才能独立使用,充当句法成分。

2.非重叠式:

朽杆儿(东西破旧不堪);妖艳儿(某人名堂多、做法古怪;打扮不符合常理);刁气儿(挑剔,过分讲究)。

(四)儿化副词

专门儿(特地);刚刚儿(刚才,“刚”读为[?ia?]);有点儿;差点儿。

(五)儿化代词

自(家)个儿(自己);纵儿、弄儿(这样);从儿(怎么);哪儿、啥儿(哪里);哪哈儿、啥哈儿(什么时候)。

(六)儿化量词

一把儿;一朵儿;一桌儿;一身儿(全身,也表示衣服套数少);一下儿(表示速度快,时间短,下读[xa]);一瓣儿。

这类儿化量词表示“少”的意义,同时也有说话人主观上的不满足。

二、泸州方言儿化词的作用

儿化不是单纯的语音现象,它跟词汇、语法和修辞都有密切联系,普通话中的儿化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与普通话比较,泸州方言中的儿化词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疙瘩—子子儿(前者可以指木头疙瘩等,后者只能指人身上)。此外,泸州方言中的儿化词在表示感情色彩方面,除了与普通话儿化词一样,表示亲切、喜爱(如,幺闺儿,如果不是喜爱,不会这样称呼)之外,更突出的是,泸州方言大量使用儿化表达贬义。举例如下:

(1)表示厌恶、鄙夷的感情色彩。如:“瞟眼儿”(斜眼的人)、“刁气儿”(挑剔、过分讲究)、“豆角儿”(吝啬鬼)、“偷归儿”(小偷)、“妖艳儿”(不正派,做法古怪)等等。

(2)带有轻慢色彩的儿化词。如:“吂大汉儿”(粗鲁,肥壮的人)、“憨包儿”(傻子)等等。

(3)带有戏谑色彩的儿化词。如:“瘪嘴巴儿”(嘴巴扁平的人)、“抱鸡壳儿”(孵蛋鸡,引指泼辣且体态臃肿的妇女)、“史暏千儿”(大肚子,多指小号,不指孕妇)等等。

(4)表示体积小、数量小、程度轻。如:“签签儿”(细条状物体)、“滴滴儿”(很少)、“轻轻儿”等等。

有一类儿化词用表示事物功能的词进行儿化,直接形象地表达了意义,如,用“摸包儿”表示小偷,用“药妈儿”表示巫婆,用“开山儿”表示斧头,用“口水兜儿”表示小孩用的围帕,用“衣挂挂儿”表示衣架,用“擦擦儿”表示橡皮擦等等。

泸州方言中的儿化词丰富,被人们广泛应用于生活中。语言是当地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儿化词作为泸州方言的一大特色,它使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与普通话比较,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了解泸州方言,就要从儿化词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