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流动式公共服务供给路径探究

2020-05-15庞彩云

北方经济 2020年4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

庞彩云

摘  要:流动式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有益尝试和创新,对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意义重大。文章在分析流动式公共服务产生背景的基础上,探讨在新时代发展要求下,边疆民族地区流动式公共服务的实践意义、创新模式和供给思路,旨在为边疆民族地区实现公共服务效能最大化提供创新发展路径,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流动式公共服务  边疆民族地区  供给路径

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将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进程中,如何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满足经济相对落后的边疆民族地区对公共服务的迫切需求,成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新议题。

一、流动式公共服务的产生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公共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公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公共服务效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我国公共服务整体还存在供给不均衡不充分现象,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和农村牧区,虽然近些年公共服务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但公共服务供给与农牧民需求之间仍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障碍。自然条件而言,边疆民族地区山地、高原、戈壁及沙漠等复杂的地理特征增加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难度。社会条件而言,边疆地区民族结构复杂,不同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人对公共政策的理解程度不同,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也不相同。经济条件而言,首先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相对较低,进而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其次边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历史欠账较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边疆民族地区为克服和解决上述公共服务供给的可及性和可得性缺陷,经过不断探索实践,一种新的公共服务模式——流动式公共服务应运而生。流动式公共服务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既有地方特色,又有自身优势,对控制和缩小公共服务在地区间、民族间的差异,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流动式公共服务的实践意义

(一)契合边疆民族地区特殊的行政生态

流动式公共服务能克服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特殊困境,有效补齐传统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不充分的短板,尽可能满足边疆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

服务提供方面,流动式公共服务具有主动提供服务、流动循环开展的特点,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边疆人民获取公共服务难的问题,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社会服务;设施布局方面,流动式公共服务能有效弥补传统公共服务的可及性缺陷,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将公共服务延伸到更加偏远落后的农牧区,在满足边疆人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同时增强人民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信心与期望。经费保障方面,流动式公共服务降低了行政成本和代价成本,不仅减少了政府的经济压力,也会对政府的规模控制起到一定作用,从而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提供有力保障。队伍建设方面,流动式公共服务从业人员具有一专多能的职业素养,能够有效保障各类公共服务的顺利开展。

(二)彰显边疆民族地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边疆民族地区是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实现全民共同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巨大“短板”,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除政府继续给予鼓励、扶持和政策倾斜外,充分激发公共服务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流动式公共服务便是传统公共服务在服务理念的服务方式上的有益尝试和创新,它依托车载设备以流动供给的方式将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社会服务等公共服务主动上门提供给人民,有效提升边疆人民公共服务满意度和获得感。因此,流动式公共服务在注重对各民族人文关怀的同时也彰显了政府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职能,在推行和实施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三)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

2019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保障民生底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发展中营造平衡。保障民生底线,不仅是保障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更是保障人民为了更好的自我实现而进行的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需求。流动式公共服务立足于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特殊现状和各民族生产生活习惯的实际需求,主动为偏远地区群众提供丰富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有效扫除传统公共服务的盲区和死角,并以其独特的创新优势,在弥补传统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供给的需求导向性和供给的无缝隙性。

流动式公共服务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构成巩固和发展边疆的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建设搞好了,各族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支援边疆、建设边疆,把边疆打造得更加和谐繁荣稳定,才能利用边疆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好边疆“一带一路”建设的纽带作用。

(四)加快边疆民族地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就迫切需要政府积极作为。我们党在前进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服务型政府的认识,始终以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政府的公共服务效能成为影响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因素,因此,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政府治理的主要任务。

流动式公共服务的创新和实践正是边疆民族地区转变政府职能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良好切入点,流动式公共服务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主动上门服务、流动循环开展的创新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边疆偏远地区居民对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因而,一定时期内流动式公共服务可以成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种特殊形态,以及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可供选择的模式。

三、流动式公共服务的创新模式

为提升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西藏、内蒙古等多地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开展各类流动式公共服务试点,以最为便捷的方法将原本固定场所的服务内容以流动的方式供给因地理位置或社会发展而受到限制的地区,有效扩大了边疆民族地区农牧区及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覆盖面,满足了当地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

(一)以“流动文化车”为载体的“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提供图书、电影、录像、文艺演出、种养殖科学技术、乐器辅导、文物鉴赏等内容,不仅丰富了边疆民族地区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科学技术水平,也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路径,为更好的弘扬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以“流动医院”为依托的“流动医疗服务”模式

流动医疗服务主要采用流动小药箱和流动医疗车相互补给的服务模式。流动小药箱大致的服务流程为:医生分片包户—建立家庭档案—配备小药箱(半年左右补充更新)—合作医疗现场核销。流动医疗服务不仅提高了边疆民族地区农牧民的健康状况和卫生醫疗知识水平,帮助农牧区摆脱医疗困境,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医疗体制。

(三)以“流动警务室”为平台的“流动安全服务”模式

流动警务服务经常流动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牧区、山区学校、流动人口暂住点,主要服务内容:解决身份证和户籍等问题、提供法制宣传教育、为百姓排忧解难、第一时间保护群众和案件现场等。流动警务服务全面提升了公安边防部队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切实维护边疆民族地区安全和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以“流动科技馆”为阵地的“流动科技服务”模式

流动科技服务是科技馆通过创立主题展区,主动走进群众、走进牧区和学校巡回开办科技展览的一种服务方式。流动科技服务能有效改善边疆民族地区相对薄弱的科技现状,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和渴望,开阔群众视野,提升文明素养,让边疆人民更直观的感受科学精神和科技魅力。

此外,边疆民族地区还存在着“流动博物院”,“流动法庭”等多种流动式公共服务,“流动公共服务”作为农牧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创新,经过不断的摸索,已从最初的试点服务不断向常态化发展迈进,为打通服务农牧民“最后一公里”的障碍提供了诸多启示。

四、边疆民族地区流动式公共服务的供给路径

流动式公共服务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灵活的服务方式受到边疆民族地区的一致青睐,各地政府要以满足人民需求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因需而为,使流动式公共服务在精准处着力。

一是优化配置服务资源。以边疆民族各级政府或干部为有效联络点,形成流动式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局域网点,在保障偏远地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的强化贫困地区、薄弱环节、重点人群的流动式公共服务供给。

二是有效对接需求与供给。严格制定流动式公共服务供给目录,提前通报下一期的服务时间、地点和具体内容,便于农牧区的人民避开劳作时间更好地享受公共服务。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合理规划服务路线,争取以最短的时间把最满意的服务提供给最需要的人民,努力实现服务效能最大化。

三是创新呈现服务内容。流动式公共服务在民族聚居地开展过程中,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到位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各民族的民族特征和风俗习惯等因素,不断创新公共服务的呈现形式,如公益性演出采用民族语言或运用民族故事等形式呈现,以培养边疆少数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流动式公共服务的认同感。

四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全面助力乡村振兴。边疆民族地区流动式公共服务要综合运用智能终端、大数据、云服务等新技术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精准了解农牧民需求动态,因需提供服务,在保障农牧民身心健康和日常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向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助力乡村振兴迈进。

流动式公共服务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探索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很强的可操作性,不仅为边疆民族地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能的突破提供可能,也将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5-26.

[2]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 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发挥优势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J].北京人大,2019(09):8.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

[4]任维德.“流动公共服务”研究论纲———兼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服务型政府建设[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01):7.

[5]白维军.流动公共服务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J].民族研究,2017(03):1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J].领导决策信息,2016(12):57.

[7]史蕾.流动公共服务:内蒙古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创新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25-32.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责任编辑:张捷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地区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漫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实施难及整改措施
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与党建工作互动障碍研究
在边疆民族地区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