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思考

2020-05-15云侯雄

北方经济 2020年4期
关键词:不良贷款风险防范商业银行

云侯雄

摘  要:近年来,随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深入推进,金融监管政策日益趋严,商业银行的表内表外不良贷款逐渐暴露,不仅成为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制约,也对地方金融稳定与安全构成威胁。本文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清收化解方式、存在问题及防范措施等方面入手,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防范与化解进行思考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  风险防范

从银保监会公布的2019年四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来看,2019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41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463亿元,不良贷款率1.86%,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持续上升、不良贷款率小幅波动的大趋势没有变。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4.5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86.08%,较上季末下降1.56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46%,较上季末下降0.03个百分点,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仍然存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周期持续调整、新冠肺炎疫情长期影响的背景下,不良资产的持续释放对于商业银行清收处置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减弱,贸易投资放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特别是中美贸易战影响逐步显现,正在沿着产业链向包括我区在内的中西部地区传导。从国内看,经济运行在高基数上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已经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此时,金融机构更应该把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风险统筹结合考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从银行业整体来看,信贷业务仍是商业银行资产的主要配置方向,占据商业银行绝大多数收入和利润来源,信贷资产质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生命线,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支持,各大商业银行加大了对小微企业业务的投入,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小微贷款增速在近三年呈现“过山车”式增长,主要原因在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力求占领市场份额,而小微企业的自身劣势大,核心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加上部分小微企业主管理经验不足、综合素质低、信用意识不强,部分小微企业贷款到期不能按时偿还,甚至恶意逃避债务,致使银行遭受损失,不良率攀升。

从2013年至2016年,银行不良贷款率由1%攀升至1.74%,上升0.74个百分点;2017年至2019年,随着加大金融风险防范力度、强化监督管理、主动降低杠杆水平,银行不良贷款率由1.74%升至1.86%,上升速度有所下降,但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扭转。从行业结构来看,不同行业不良贷款差距较为明显,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不良贷款年均值较高。不良资产的陆续暴露对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优化资产质量以及加快不良贷款处置成为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有效处置方式

(一)現金清收

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清收处置中,应立足以现金清收为主,做到应收尽收。对于经过有效途径查实,借款人确有可靠还款来源能够以现金清收的,不应采取以资抵债、重组等其他非现金清收措施处置,以切实提高不良贷款的清收实效,实质性盘活不良贷款。

(二)要素调整和贷款重组

对于生产经营正常且有还款意愿、还款能力的借款人,商业银行应通过要素调整、贷款重组的方式,不断贷、不抽贷,为其办理展期、转贷和续贷,盘活逾期贷款。对于借款人虽然经营困难,但能够增加担保降低原贷款风险的,应通过贷款重组等方式降低业务风险。对于还款来源不稳定的借款人,应运用灵活的结息方式,采用按季结息、半年结息、利随本清等方式缓释风险,为实质性化解处置争取时间。

(三)诉讼清收

对于具备一定还款来源但还款意愿较差,不依法诉讼难以保全债权的逃废债借款人,商业银行应坚决采取依法诉讼或强制执行等法律手段,依法组织清收,保障银行合法权益。此外,还可采取催收函、律师函、以诉促谈、诉前保全等多种法律措施,进一步提高和扩大依法清收的实际效果。

(四)接收抵债资产

接收抵债资产已成为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重要手段。对于不能正常生产经营,且不具备还本付息能力的借款人,一是应按照法院裁定与仲裁机构的裁决开展接收抵债资产工作;二是对于借款人积极配合,能够提供其他实物资产的,应在充分做好资产价格评估的前提下,开展协议抵债工作。

(五)债权转让

伴随着金融监管理念转变、金融业务模式创新和化解金融风险需求增强,债权转让在商业银行问题资产处置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地方金融资产公司的成立,不良资产债权交易愈加活跃,处置效率明显提高,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地方金融资产公司的合作,通过批量转让和零星转让的方式,有序开展债权转让。

(六)依法核销

对于借款人已不经营、逾期时间较长、抵押担保能力弱、已穷尽一切手段追偿后,仍不能处置的不良资产,商业银行应按照“账销案存、权在力摧”的原则,依法开展呆账核销工作,尽量避免高拨备与高不良并存。

(七)第三方重组

随着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工作的深入,化解工作难度越来越大,通过第三方优质企业收购或重组是下一步化解工作的重要措施。商业银行应积极寻找优质企业作为目标客户,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配置高收益资产进行损失弥补或帮助地方政府化解债务等方式处置不良。

(八)“互联网+”处置新模式

随着银行业科技赋能不断深化以及互联网金融业务不断发展,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不良资产处置值得商业银行深入研究。可将模式创新和渠道创新相融合的“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与商业银行传统清收处置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进一步丰富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良压力。

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存在的困难

(一)存量不良资产处置难度较大

由于受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实体经济发展速度适当放缓,商业银行的存量不良资产中,可能有许多借款企业已经倒闭或担保不足、手续不完善、已过诉讼时效等问题,导致不良贷款难以追溯、难以收回。

(二)严控新增不良压力较大

由于受到市场低迷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中小微企业经营未明显好转,特别是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农产品生产加工等行业受到较大影响,间接影响着银行资产质量。同时,受疫情影响,银行网点业务量、中间业务收入、企业信贷需求和个人消费信贷需求都会不同程度地减少,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或将出现流动性困难,难以按期还款,银行不良贷款“前清后增、余额反弹”压力较大。

(三)拨备计提压力大

作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重要保障之一,贷款拨备的计提是否充足,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承受贷款损失的能力。在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中,有些确实难以收回的,需要通过转让、核销方式处置,另外已接收的抵债资产,受市场影响,变现后可能会形成损失,以中小商业银行的拨备水平可能无法覆盖,补提拨备的压力较大。

(四)处置周期较长

在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少不了对法律的依托,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维护社会信用问题需要执法机构来协助,但在法院的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执法不及时、诉讼时间长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对抵押物的处置变现。

(五)信贷结构失衡

部分商业银行在信贷结构上存在着两个倾向,一是由于前几年经济发展情况好,商业银行异地放贷现象突出,把很多信贷资源投放到外省市,一旦这些企业出现问题,贷款极难收回;二是部分基层经营管理人员由于害怕出现不良贷款被追责问责,进而产生“惜贷”思想,基本上不发放中长期、大额度贷款,即使发放,也只有小额质押贷款和个人住房消费贷款。此外,部分商业银行贷前、贷中、贷后等各环节管理也不到位,有些程序甚至是形同虚设,不能很好地起到防范不良贷款新增的作用。

四、商业银行防范化解不良贷款的建议

(一)多措并举,打赢防范化解风险攻坚战

一是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不良贷款的清收化解,将之作为影响银行长远稳健发展、维护地区金融稳定与安全的重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谋划,在“三大攻坚战”决战决胜之年,全力打好打赢防范化解风险攻坚战。在清收策略上,应采取总行统筹、分行主责、部门协同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建立沟通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总分支三级联动共同推进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工作。二是应分析不良贷款结构,细化目标任务,通过实地走访逾期客户,认真分析研究每个形成逾期贷款的原因,针对不同类型客户制定对症下药的清收化解方案,对能够找到的客户进行上门催收,积极与借款人沟通协调,对担保人进行政策宣讲,积极引导;对逾期情况复杂、清收难度较大的客户进行持续跟进,在必要时借助法律手段进行清收。三是应坚持领导带头,实施行领导包联制,分解压实工作责任,推进发现问题、督促问题和解决问题。号召本行所有党支部和全体党员,在不良贷款清收化解攻坚战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带头攻坚克难,自觉领大户、攻难户,全力推进催收工作,努力推动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双降”。

(二)审慎经营,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一是商业银行应不断完善组织架构,成立专门负责风险合规管理部门,配备首席风险官和专职风险管理团队,形成风险管理治理、识别计量控制、监控报告以及评价与考核的全流程管理体系。二是应加强制度建设,不断优化风险管理机制的构成要素,提升各要素的整体协同能力,建立起清晰的风险管理职责边界。三是应优化管理流程,实现对表内外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合规风险、操作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和声誉风险的全方位管理。四是应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开展“合规文化建设年”,大力提倡依法经营、合规操作的良好风尚,提高员工自觉守法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五是应促进金融科技和风险管理的融合,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来整合客户的交易行为、资产负债特征、违约记录、行为偏好、关系网络等内外部多维度数据,进而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预测和管控,提升风控效果,让智能风控成为绩效提升的助推器。

(三)抓住重点,强化信贷业务全流程管理

一是商业银行应不断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全面加强贷款各环节风险管控,由被动风险应对向主动风险管理转变,由事后风险应对向事前、事中风险应对转变,从源头上防范新增逾期贷款。二是调整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坚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初心和定位,扎扎实实做好本土金融,紧紧围绕所在地、所属区域开展业务,收缩所属地区外的授信业务,做到“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同时应进一步对加大高风险行业及隐性不良贷款的退出力度。三是应加强授信业务管理,分支机构严格在授权内运营信贷业务,授权外业务由总部统筹组织抓客户营销、储备、准入与审批;加强大额贷款管理,严格防范盲目扩张、过度融资、民间借贷、交叉违约、隐性关联等风险特征的客户准入。四是应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将全口径信用风险资产全部纳入监测范围,特别是加强重点风险领域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置。

(四)创新探索,拓宽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渠道

一是商业银行应建立资本补充长效机制,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切实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二是提升科技信息化水平,打造“智慧银行”,改造升级系统功能,優化审批流程效率,为业务开展和不良清收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保障。三是应充分运用现金清收、要素调整、司法清收、以资抵债、债权转让与核销、第三方企业收购及重组等多种方式清收化解不良资产,主动寻求、探索通过债转股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化解不良贷款的新模式。四是应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合作,深入分析到期债务结构,在政府招商引资、化解债务中将银行不良资产作为重点资源,银行同时匹配化债信贷资金,运用债权置换、资产重组、资源盘活等市场化手段,通过“资产置换+金融杠杆”等化债模式,拉长政府存量债务还款期限,降低债务还款利率,在化解政府债务的同时盘活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五是应与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借助抒困基金等渠道,多方施策帮助银行化解不良贷款。六是应建立尽职免责机制,加大不良清收激励考核力度,下放清收管理权限,落实不良清收尽职免责政策,提高员工清收不良贷款的积极性。七是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健全政银企协调沟通机制,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魏昌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防范对策思考[J].南方金融,2010(12).

[2]张中强.现代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分析[J].时代金融,2013(36).

[3]杨锐.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4).

[4]黄益平.防控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7(5).

[5]魏伟,陈骁,张明.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主要来源、防范路径与潜在影响[J]. 国际经济评论,2018(3).

[6]韩心灵,韩保江.论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生成逻辑[J].上海经济研究,2017(5).

[7]黎来芳,牛尊.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及监管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7(1).

[8]王国刚.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新内涵、新机制和新对策[J].金融评论,2017,9(3).

(作者单位:内蒙古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张捷

猜你喜欢

不良贷款风险防范商业银行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