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2020-05-15顾志峰
顾志峰
[摘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先分析了構建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模式的价值意义,再指出了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最后提出了构建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创设情境一活动体验一交流评价一总结应用。
[关键词]活动化教学模式;价值意义;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11-0055-02
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模式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学生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研究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模式的价值意义、基本原则及其构建策略。
一、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有关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文章很少见诸报刊,可见这一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并不多。笔者经常深入小学指导数学教学,认为在小学开展活动化教学很有必要。
1.从国家的育人要求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就说明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国家的育人要求,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从课堂教学的现状看。常态化的小学课堂教学依然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灌输式、训练式为常见的教学方式,学生规规矩矩,行动整齐划一,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面不广,主动性发挥不够,学习个性得不到张扬。
3.从教育的理论依据看。杜威认为在活动中学到的知识才是真实可靠的,主张把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践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等理念。生本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从儿童的心理特征看。儿童的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自控力差,渴望成功的欲望强,这些都是儿童的天性。虽然不同年龄的儿童,其心理特征仍有差异,但趣味性、游戏化、活动式的教学是最契合儿童心理特征的。
5.从数学学科的特点看。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为形象思维,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就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并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教学,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形象直观的事物,从而降低新知识的“陌生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新知识。
二、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模式的价值意义
活动化教学模式有着其他教学模式所无法替代的功能与优势。
一是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依据儿童的心智特点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活动化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有利于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新知识、吸收新知识和记忆新知识。在活动中,要不怕学生犯错,要允许学生失败,毕竟学习不是简单复制,而是在错误中不断摸索而获得成功的过程。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因为暂时的失败也许就是成功的起点,“吃一堑,长一智”也是一种发展。
二是更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应在他的手指尖上。”活动化教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创造了时间和环境,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议一议、试一试、量一量、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拼一拼等活动,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生生、师生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活动化教学将原来的模仿、记忆等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多样化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等,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内驱力等学习品质。
三、活动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活动是载体,是一种教学方式,每次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时,活动的目的和目标的实现率必须明确,活动是为更有效、更有意义的学习服务的,切忌让活动流于形式,冲淡学习的主题和阻碍学习目标的实现。
2.整合性原则。活动化教学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准确地把握教学起点,充分挖掘活动资源,将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以及数学思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让外在的肢体活动、语言交流与内在的思维活动相结合,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方法、思想去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3.适度性原则。活动化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对学生放任自流。对于课堂活动的内容、活动次数、活动时空、活动评价,教师要设计周密、随时把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关注生成;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确保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活动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才能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才能通过认真备课,认真组织课堂活动,认真评价活动成效,动态把握教学节奏,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充分彰显课堂的活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培养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数学的活动化教学模式不宜太繁杂,一般可分为“创设情境一活动体验一交流评价一总结应用”四个环节,且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教学组织应有明显差异,年龄越小,模式越应简化,不应让“活动”的组织成为学生额外的“学习”负担。
1.创设情境。将教学内容组织成适合学生活动的学习内容,并通过一定的情境呈现出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动探究的欲望,通过情境引出活动任务或要解决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或“得到什么结果”才算完成了任务或解决了问题。
2.活动体验。活动是这一模式的核心标志,通過趣味化、游戏化、操作化的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根据活动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活动,也可以让学生与同桌互动,甚至组织更大范围内的学生分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获取新知,从而培养合作交往能力和思维能力。
3.交流评价。学生将活动的成果、体会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分享,共同探讨心存疑惑的问题。教师对活动的过程和成果进行现场点评,表扬优秀者,以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关爱落后者,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激励并期待他们下一次的活动能取得成功。这样,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4.总结应用。学生的活动所得也许就是要学习的新知识,也许只是片面化、碎片化的新知识,教师一定要将各组的活动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将新知识完整地、准确无误地呈现给每一位学生,并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关联,促进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就可采用上述的活动化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同学们,三角形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图形,老师手上拿的三角尺和同学们文具盒里的三角板都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意图:由学生最熟知的直角三角形人手,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增强教学的亲近感。)现在,老师想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画1个任意大小的三角形,其他同学在自己的草稿纸上画,个数不限。(意图:期望学生能画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各种三角形的图形,为后续活动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增强说服力。)面对各种大小和类型的三角形,老师很好奇,想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以及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规律。你们有办法知道吗?(意图:呈现活动任务,即活动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体验]围绕求“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任务,学生纷纷开展活动,大多数学生采用测量法,即用量角器分别量出自己所画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再相加求得结果。有的学生采用拼凑法,即用纸裁出一个三角形,将三个角撕下拼在一起,再用量角器测量三个角拼凑在一起的总度数,结果“意外”地发现三个角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惊喜地得出了结论。还有的学生采用折算法,即将两个相同大小的三角板反向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从而也很轻松地得出了结果。
[交流评价]教师只是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测量法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说明学生对“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这一方法掌握得非常好。而用拼凑和折算法的学生,所选用的方法既简单又巧妙,体现了一定的创造性。教师对学生所使用的各种方法进行肯定、表扬和鼓励,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总结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是一个普遍规律,适用于任何类型的三角形。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亲身的体验,相信对这一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将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罗国华,小学数学活动化课堂教学的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19( 15):42-44.
(责编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