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看图列式教学的思考与策略
2020-05-15陈小梅
陈小梅
[摘要]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较弱,普遍对图片、图形感兴趣,教学时要抓住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各种图画来讲授数学知识,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降低问题难度,以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一年级学生;情境图;画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11-0035-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一年级学生对纯文字的信息,特别是数学这类较为抽象的信息不感兴趣,但对图画却有着一种先天的敏感和兴趣。因此,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多数教师喜欢利用图片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图片信息转换和理解能力。教师要积极探寻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对于图片信息的理解力,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深刻思考
苏教版一年級教材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来呈现数学信息,这就需要学生能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正确厘清题意,才能顺利解决问题。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图画对他们来说较为简单,但要领悟图的意思,准确地列出算式还是有些难度的。看图列式既是低年级知识探究的开始,也是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承载。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强烈感受到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对学生理解力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二、研究的策略
学生出现的诸多问题要如何解决呢?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呢?以下是我在课堂实践中总结出的5种策略。
1.充分准备,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在讲看图列式的第一节课前,我做好充分的准备,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看图列式,使学生在第一次接触中便留下深刻的印象,明白其中的算理,并且感受到看图列式的乐趣。我首先在黑板上摆出几根小棒,再引入大括号,然后又用卡片做了个问号,放在大括号的中间,问:“把问号放在这里,用加法还是减法?”学生说用加法,我又接着问:“为什么用加法?”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原来问号放在大括号中间是表示把大括号包含的部分合在一起。在学生明白了算理之后,我总结了一句口诀:“问号在中间用加法。”接着教学减法时,我把问号放在大括号左边,问:“现在你们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吗?”学生明确现在是求其中的一部分,要用减法。我又总结出一句口诀:“问号在两边用减法。”接着我指着加法图和减法图进行总结:“求总数用加法,求部分数用减法。”
在看图列式的第一节课上,用图片的方式让学生明白算理的简单含义和一般用法,并且通过观察总结的方式将口诀教给学生,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印象,为学生后面学习更为复杂的算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口诀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即便是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利用口诀判断加减,有利于所有学生在第一节课就跟上教师的节奏,树立看图列式的信心。
2.把握情境图蕴意,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后,必须注意后期对于图片信息理解的引导。教材每讲一个知识点,都配有相应的例题和情境图,教师深入研究情境图的含义,是利用情境图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
如,曾经听过一节组内课“得数是6、7的加减法”。课始,教师出示了画面丰富的情境图,学生看到图片顿时两眼放光,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教师抓住契机提问:“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知道,我知道!”“我发现天上飘着白云。”“我看到了远处有许多大树。”“我发现有的小朋友拖着车,有的小朋友拿着铁锹。”“他们站在两个山坡上。”如此,数学课变成了看图说话课,数学问题被学生忽略了。这样的教学偏离了教材设置情境图的初衷,教师应该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看图,并提一些与本课相关的数学问题:“左边来了几个小朋友植树?右边来了几个小朋友?”这样学生就有了思考的范围,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只有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情景图的蕴意,才能有效组织教学,让孩子具备一双学数学的眼睛,准确快速把握有效的数学信息,理解题意,进而解决问题。
3.变静态图为动态画面,促成形象感悟
教材中的素材是以图文静态形式呈现的,在学生对静态图片的数学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之后,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方式,变静态为动态,提高知识难度,促进学生形象感悟能力以及数学知识理解能力的提高。比如,通过模拟情境呈现事情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收集信息,理解数量间的内在联系。
如,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例题14是一个求乘客上、下车后,公共汽车上还剩多少人的问题。公共汽车作为城市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对学生而言看似熟悉,其实还是陌生的。我在班上做了一个统计:见过公共汽车的人占100%,坐过公共汽车的占45%,知道公共汽车是从前门上车、后门下车的只占15%,知道公共汽车是先下车后上车的只占9%。学生如果不知道这些常识,就很难理解题意,形成正确的表象,也很难保证列出正确的算式。因此,我将公共汽车上、下车的静态图片进行了现场模拟,将静态变为动态,让学生参与其中,形成更加直观的体会。我把讲台当作公共汽车,让课堂上认真听讲、坐得端正的学生站到讲台上,代表车上原有的乘客,再让表现好的学生充当准备乘车的乘客。学生很感兴趣,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学生把眼睛瞪得大大的,生怕我不知道他在认真听讲。我接着说:“现在公共汽车上的7位乘客请坐稳了,下一站是城南实小门口,请要下车的乘客做好准备……”模拟情景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一年级学生将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课堂之上,促进了本课教学难点的突破,而且使学生学会了乘坐公共汽车,懂得了遵守规章制度和如何做一名文明的乘客。
4.引导学生学会画图,利用看图列式的方法解决多文字问题
看图列式主要是为日后解决文字问题打基础,因此学生学会看图列式之后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解决另一类题目的开始。教师应当在学生学会看图列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画图,将文字多的题目进行简化,从而寻找解决方法。比如《课时训练》上有这样一道题:
这道题只有文字没有图形,有一部分学生列式为15-5=10(个),还有一部分学生列式为5+10=15(个)。已有5个梨,再买10个就是15个,这道题用加法算好像也说得通,其实不然,用加法算容易让一年级学生产生误解——这一道题用加法和减法列式都行。特别是学生没有学习方程之前,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调查,学生反而更倾向用加法来求解,怎么办呢?我这样提问:“15表示什么?”学生答:“一共15个梨。”我接着问:“5个梨画在哪里呢?”学生答:“左边。”我继续问:“那右边就表示还要再买的梨,有没有告诉我们要买几个梨?”学生:“没有,是要算出来的。”就这样,学生在一问一答中画出了关系图(如下图)。
这时不需要教师多做解释,学生一看就明白了要用减法算,既避免了与用加法算之间的混淆,又降低了解题的难度。
5.家校联合,利用现代技术搭建交流平台
学生看懂了图,还要会用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述题意,只有说清题意才能找准解题方法,从而列出正确的算式。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识字少,学得快也忘得快,这就需要有人帮助他们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我每天都会把当天所学的内容公布在QQ群、微信群,让家长督促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说清题意。一年级的家長都急切想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所以对此项作业是非常乐意的。学生会说了,解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三、成效与反思
看图列式方法极大增强了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在理解能力和图片信息转换能力提升的同时,看图列式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稳步提升。对于一年级的数学问题,学生由不会到会,由看不懂到懂,解题的正确率能达到98%以上。此外,大部分学生随着理解力的提升,已经能够自主分析题目,而且能思路清晰、条理明确地根据图片信息列出算式,解决数学问题。个别后进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描述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正确列式和计算。
通过多种途径和策略的研究,我欣喜地看到课堂的变化和学生的变化,利用图片教授数学知识,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而且在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提高的同时,为学生后面的数学知识学习打下牢固基础。然而,课题的研究仍处在探索与尝试的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与不足有待解决,我将在教师研究的路上不断摸索前行。我也希望能与各位同仁一起切磋、探讨和研究,共同推动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责编 吴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