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观察
2020-05-15刘逸阳
刘逸阳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0 引言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指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1 个月及以上的疼痛。其疼痛性质多表现为持续或间断性的烧灼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疼痛。PHN 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65~75%),且预后较差,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笔者以收治的46 例PHN 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电针对PHN 的镇痛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来自武昌医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46 名受试者采用随机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3 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平均(56.43±10.29)岁,病程平均(3.79±8.94)月;对照组23 例,其中男(8)例,女(15)例;年龄平均(57.21±8.94)岁,病程平均(4.24±1.80)月。2 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过统计学检验证实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参考《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1]对PHN 的诊断标准:
(1)1 个月或既往有带状疱疹病史;
(2)主诉持续或反复发作紧束样、闪电样或刀割样疼痛;
(3)疼痛分布符合神经支配区域特点;
(4)疼痛区域有疱疹后疤痕或色素改变;局部有痛觉过敏,超敏或减退表现。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断标准;
(2)疼痛表现单侧胁肋部或腰胁部病变部位;
(3)受试前1 周未接受其他治疗;
(4)年龄在40~70 岁之间,性别不限;
(5)VAS 评分≥4 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针刺:选穴:双侧夹脊穴(病变相应神经节段及上下各一节段);阿是穴(病损局部)。所有穴位定位、操作、针刺角度、深度参考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2]。常规针刺病变处夹脊穴,局部病损处进行围刺,夹脊穴接韩氏电针仪,波形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30min/ 次,1 次/ 日,2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1 个疗程。
西药:第一周 普瑞巴林胶囊 口服 75mg/次 2 次/日;第二周 口服 150mg/次 2 次/日;2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1 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口服西药:药物的种类、剂量、用法、疗程同治疗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疼痛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对受试者进行分析处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对患者进行VAS评分。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 治疗前评分×100%,以疗效指数评价临床疗效。
3.1.2 临床疗效
根据参考文献[3]进行疗效分级制定。痊愈:疼痛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局部疼痛明显减轻,疗效指数≥60%,<90%。好转:疼痛减轻,疗效指数≥30%,<60%。无效:疼痛无明显减轻,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以临床痊愈、显效、好转人数进行统计。
3.2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两组VAS 评分比较
见表1。由数据可知,2 组治疗前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疗程结束后,2 组受试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VAS 评分低(P<0.05),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提示治疗组对PHN 患者的疼痛改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前后VAS 疼痛评分比较(分)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前后VAS 疼痛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VAS 评分相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相比,P<0.05
组别 例数(n) 治疗前VAS 评分 治疗后VAS 评分治疗组 23 8.04±1.61 1.83±0.89▲※对照组 23 7.52±1.70 3.09±1.12▲
4.2 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对数据进行秩和检验得到Z=-2.104,P<0.05,提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96%,提示两组治疗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均有疗效,但治疗组对PHN 临床疗效改善优于对照组。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5 讨论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因潜伏在人体神经系统中的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侵犯神经纤维所产生的慢性病理性神经痛。PHN 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机制[4]:因疱疹病毒侵犯导致神经纤维受损,炎症细胞浸润,神经细胞水肿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PHN 中医又称“蛇串疮愈后痛”,认为本病属于“痹病”范畴。本病发病多因疱疹愈合后,余邪未清,湿热毒邪留于体内,加之人体正气耗散,无力鼓动气血,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治疗上当以清利湿热毒邪、补益正气、调和气血为总则,使经络通、气血达,则痛自除。
《素问·皮部论》曰:“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可见十二经脉、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皮部反映于外。因此,围刺局部病损部位通过对皮部的刺激产生通行气血、沟通表里之效。针刺疗法通过对经络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扶正驱邪的作用,同时,研究表明[5],针刺疗法可通过刺激内源性阿片肽物质释放,降低神经元对疼痛的刺激反应,发挥镇痛效应。并且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环路的刺激,达到提高免疫效果。此外,针刺治疗还可以通过提高痛阈以减轻疼痛。夹脊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之间,其特殊定位使针刺夹脊穴能够同时调节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之经气,起到调节脏腑气血、祛毒止痛之效。同时,夹脊穴的深层是脊神经的走行通路,通过针刺病变部位的夹脊穴,可刺激相应的神经节段及其周围组织,影响痛觉纤维在神经中的传导。[6-7]
研究表明[8],设置不同的刺激参数能够使电针发挥不同治疗作用。电针通过刺激可以使参与人体疼痛调节机制的内源性阿片肽物质(脑啡肽、内啡肽、强啡肽)释放,电针刺激频率的不同能够激活脊髓和脑中不同的镇痛系统,其中疏密波能刺激上述全部阿片肽释放,参与镇痛调节。同时,有研究证实[9],疏密波较其他频率相比在动物实验中的镇痛效果最佳。此外,结合夹脊穴的特殊解剖位置,电针能够直接刺激传导痛觉的脊神经,一方面调节脊髓背角神经信号传递,阻滞痛觉神经纤维的传导。同时也可以抑制脊髓背角细胞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有研究提出[10],电针刺激的有效时间在30 分钟时,能够提高患者痛阈,镇痛效果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电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确有疗效,且其安全性高,副作用小,操作简单,值得临床进一步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