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在愤怒发泄期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意义
2020-05-15章秀中
章秀中
(萧山区第三人民医院,浙江 杭州 31125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6年5月~2018年6月普外科收治的66例愤怒期的癌症患者纳入标准:愤怒期按照Panas量表进行评估,患者入院后填写Panas量表,把紧张,悲伤,厌恶,恐惧,心烦,愤怒,激动七项均5分且有家人陪护照顾者纳入样本,排除标准:①有精神障碍的,无法正常沟通的患者②处于保护性不知情的患者。按照区组随机数字表法按6人一组,观察组3人,对照组3人落实,总收集66例纳入病人。观察组33人其中男21人,女12人,年龄40~70岁,病程3个月~2年,其中乳腺癌18人,结肠癌6人,前列腺癌3人,胃癌3人,胰腺癌3人。对照组33人其中男20人,女13人,年龄39~68岁,病程6个月~2年,其中乳腺癌12人,结肠癌8人,前列腺癌5人,胃癌5人,胰腺癌3人。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肿瘤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的所有病人的常规宣教方法,方法如下:①以和蔼的态度给予入院介绍,使患者尽快了解医院环境,适应医院生活。②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让患者合理健康饮食。③各项操作之前都做好解释,让患者了解治疗操作的目的和意义。④使用药物时,正确告知药物的意义及用药后注意事项。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从生命意义角度实施死亡教育的干预措施如下:①知道患者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过程,让患者认识到死亡是每个生命面对的事实。 ②为病人讲解疾病原理,介绍抗癌明星如何正确的调节心情以及正确的心理战线对疾病的影响。③鼓励患者加入相应同类肿瘤之家,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培养自己的生活乐趣,分散自己对疾病的不良感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和干预后情绪变化及对死亡态度的变化。①根据简明心境量表(POMS)对两组病人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估[1]每项回答有5个等级,完全没有为0分,略有一点为1分,有一些为2分,比较多为3分,非常多为4分。②参照死亡态度调查表内容对病人面对死亡感到绝望,恐惧,乐观接受死亡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2]③采用晚期癌症病人生活质量表对病人的 活动能力和治疗态度,疾病认知等方面进行评估[3],1分为最差,5分为最好,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对死亡态度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干预后对死亡态度比较表[n(%)]
3 讨 论
病人一经被确认肿瘤,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负面情绪,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因为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丧失生存希望,容易产生轻生或者抗拒正常治疗。还容易把不良情绪带到临床,迁怒于家属和医护人员,造成社会支持系统的弱化等等,要如何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死观,坦然面对死亡对肿瘤患者来说非常重要。基于生命意义的死亡教育探讨生命的意义,探讨生命的归宿,通过说教,举案例等方式让患者认识到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然,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的有意义,从而缓解患者对死亡的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死亡。本研究结果发现基于生命意义的死亡教育对肿瘤患者的消极情绪有明显的影响,观察组患者消极情绪明显比对照组小明显改善了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了他们的生存信心,减少了面对死亡的不良情绪,都能以良好心态正确的配合后续治疗。但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的影响还未有确切调查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