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壁血肿的CT诊断
2020-05-15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常州213017
1.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放射科 (江苏 常州 213017)
2.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心内科 (江苏 常州 213017)
周 慧1 龚 波1 沈丹丹2
主动脉壁血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动脉血管病变。发病率占主动脉夹层的10%~12.8%。临床名称较多如不典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早期阶段、变异主动脉夹层[1]。与典型的主动脉夹层不同主动脉壁血肿没有血管内膜破口,与正常的管腔血液不相交通。病情发展可进展为有内膜破口的主动脉夹层,也可血肿自行机化吸收[2]。血肿破裂致死率较高,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收集近年来我院诊治的主动脉壁血肿患者CT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影像学特点,探讨主动脉壁血肿的CT诊断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近年来本院诊治的主动脉壁血肿患者的CT资料,共计25例,其中女3例,男22例,年龄52~89岁,平均(69.52±11.07),要临床症状有胸背部痛,血压升高等。
1.2 CT检查及图像处理、评价 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双源CT。告知检查流程、训练呼吸指令。肘静脉用20G留置针穿刺。仰卧位,采用Ulrich高压注射器以3.5~4ml/s注射优维显(370mgI/ml)80ml。在升主动脉断面监测血管腔内CT值浓度达100Hu时,自动开始扫描,从胸廓入口扫描至耻骨联合。扫描条件:120KV管电压,CARE Dose 4D自行调节电流,螺距1.0,层厚1mm,重建层距0.8mm。
数据传输至SyngoMMWP VE40B后处理工作站及Syngo.via云处理工作站进行重组,采用数据多平面重组(MPR)、图像曲面重建(CPR)、图像容积再现(VR)、数据最大密度投影(MIP)等。通过自动去骨去除骨质等影响图像观察的部分。诊断标准:①主动脉壁增厚呈环型或弧型低密度影,厚度≥5mm,CT值60~70HU,无强化;②管壁内膜钙化、移位;③无内膜破口及“真假腔”形成;④动脉壁内可见对比剂充盈形成不规则小龛影。具备上述两个条件者为主动脉壁血肿[3]。采用DeBaKey分型法:累及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者为Ⅰ型;仅累及升主动脉者为Ⅱ型;仅累及降主动脉者为Ⅲ型[4]。
2 结 果
25例患者的CT增强数据通过软件处理、重建,所得图像清楚的显示了主动脉壁血肿的部位、范围、形态等特点。所有病例主动脉管腔内缘见新月形或环状低密度影,且>5mm,增强无强化,内膜无破口(图1)。血肿类型Ⅰ型者9例,Ⅱ型者2例,Ⅲ型者14例。9例平扫腔内见内膜钙化移位征象;10例患者增强后主动脉壁内可见对比剂充盈的不规则小龛影(图2);合并心包积液5例(图3),检出胸腔积液者1例。断价值有限[7]。目前临床主要采用的影像检查有CT、MRI及经食管超声等[8]。MRI检查时间较长,部分患者难以配合,不利于夜间急诊检查;经食管超声检查操作复杂,对操作者手法、经验要求较高,有增加血肿破裂的危险。近年来CT扫描技术和图像后处理软件的不断发展、提高,检查安全、便捷、无创,图像成像范围大、扫描速度更快、图像分辨率更高、噪声更低,CT动脉成像检查已成为临床首选[9]。
CT动脉成像数据处理常用数据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数据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等方法[10]。MIP通过原始采集数据中最高密度的像素成像。图像对比度高,能将钙化斑块与管腔内的高密度对比剂区分,特别是对于管壁上微小的钙化斑块。但图像不能完整显示血管病变的细节,尤其是对显示重叠走行的血管往往力不从心,空间立体感差。VR技术通过多方位图像放大、切割、旋转,对不同组织结构进行色彩融合、重组,给予不同角度的亮度、透明度,图像细腻、逼真,层次感、立体感强,
图1 DeBaKeyⅢ型,主动脉管腔周围厚度>5mm低密度影围绕,无强化;图2 主动脉管腔周围增厚低密度影见对比剂充盈形成龛影;图3 主动脉壁血肿伴心包积液形成
3 讨 论
1920年Krukenburg首先描述了主动脉壁血肿,表现为主动脉壁内出血,血液在管壁中层内聚集、包裹形成血肿,没有内膜撕裂、破口,不与管腔内血液相交通[5]。病因主要为:①主动脉壁的滋养血管出血、破裂;②粥样斑块破裂;③穿透性溃疡出血[6]。临床表现与主动脉夹层相似,如胸背痛, 血压升高等。传统动脉血管病变的检查主要依靠DSA,但该检查为有创性,且价格昂贵,操作复杂,对患者风险极大,同时主动脉壁血肿与主动脉管腔之间无内膜破口交通,对比剂无法显影,所以DSA检查对主动脉壁血肿的诊可同时显示组织浅、深部的不同结构,易于观察血管开口、走向和周围空间的关系。但图像难以区分管腔内对比剂和小钙化灶,不易观察管腔内情况,且成像质量的好坏受对比剂浓度、剂量、层厚等因素影响。MPR技术操作简单,效果呈现快,可对数据任意平面重组。通过薄层图像连续层面显示来观察血管,可不同角度显示管腔情况。但图像是二维成像,难以在同一层面的图像里显示复杂走行的血管结构。CPR后处理技术,是将过度扭曲绕行的血管拉直,便于发现血管扭曲处的细小病变。同样作为二维图像立体感欠缺,难以从图像上进行血管定位。以上几种图像后处理方法各有不同,要根据情况综合采用,通过多角度观察,详细分析、准确评估为临床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提供准确、详细的信息[11]。
主动脉壁间新月形、环状的低密度伴随影,增强无对比剂充盈这是CT最直接、最重要的征象[12],本研究的25例患者均有此征象。其他表现还有:平扫可见主动脉壁内膜的钙化斑块突向腔内;增强扫描管壁边缘增厚的低密度影、厚薄不均,范围较大, 对比剂充盈的真腔无明显狭窄和扩张;无破裂口或撕裂的内膜向腔内移位;管壁内可出现大小不等龛影;可出现胸膜增厚和心包积液[13]。该病主要需与动脉炎、夹层动脉瘤、动脉粥样斑块相鉴别[14]:动脉炎主要侵犯胸腹主动脉,管壁增厚,累及全层,管腔变窄,有时可见管壁钙化,不连续的病变间隔可见正常的动脉壁。夹层动脉瘤多沿主动脉长轴剥离, 可呈螺旋型,增强扫描可见低密度撕裂的内膜内移征象,可见真假两腔形成,主动脉直径扩张,有时可见对比剂进入假腔的破口;形成粥样斑块的主动脉壁毛糙,不光整,斑块不连续,管壁多呈局限性增厚,可见钙化或非钙化的高低密度斑块影,钙化斑块密度高于血肿或管腔内的密度,斑块横径没有主动脉壁内的血肿宽,一般无斑块向管腔内移位,心包、胸腔积液一般不常见[15]。主动脉壁血肿病程可呈多样。血肿可完全吸收、消退,最后无主动脉管腔内径的遗留变化;还可进展为动脉瘤,尤其是当穿透性溃疡存在的情况下,主动脉壁血肿具有不稳定性,可进一步发展为主动脉夹层,有致命风险[16]。目前主动脉壁血肿的治疗主要为内、外科治疗和介入等。内科治疗的过程中通过监测血压,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如疼痛是否缓解,结合CT复查、随访测量主动脉管径、观察有无“真假腔”等,对于有主动脉血肿破裂倾向的患者,如血压波动、疼痛持续加重、主动脉管短期扩大等,应及时外科或介入治 疗[17]。
CT动脉成像通过快速、无创的扫描方法及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充分显示主动脉壁及血管管腔内外及周围的情况[18],对主动脉壁血肿的部位、范围及龛影、溃疡、钙化等显示的更为明了、直接,还能同时了解周围情况如心包、胸腔内有无积液等情况[19],对临床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随访观察病情发展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