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花馍的造型艺术特征分析
2020-05-15江楠
江楠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花馍在合阳又称“面花”、“花馒头”,它既可吃又可观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合阳也因此久负盛名,被誉为“面花之乡”。花馍是民间面塑艺术的代表,它以浓郁的乡土情怀、丰富的文化内涵、制作精巧细腻的造型和鲜艳夺目的色彩感染着大众,其艺术形式和用途都与当地民间习俗活动密切相连,用于祭祀、时节、人生礼仪等各个方面。一直以来,花馍艺术的传承并没确切图稿,单靠农妇们口传心授。通过勤劳之手,先将面团捏成半球形、桃形、方形等主体样式,用各式刀具进行造型的修剪与塑造,再用梳子、镊子等工具进行纹样刻画,蒸制完借助竹签将各部分插接成型,最终得以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艺术作品。时至今日,花馍艺术不但没有淡出大众生活,反而在日常占存更重要的地位,是维系民间人际关系及情感交流时不可缺少的礼品之一。每逢佳节庆贺或是婚丧嫁娶,农妇们便用白面捏出各类花馍作为贺礼,承载着满满心意赠予好友。
一、合阳花馍的造型特点
合阳花馍拥有朴实无华的美感,造型收张自如,大到四十斤面制成的高一米的摆件,小到只有几厘米匠心独具的微雕。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造就了生机活力的面塑艺术,文化的传承性决定了其造型创作的延续与趋同,一些花馍造型简洁生动,一些精美细腻,都有着独到特征。合阳花馍种类多样,经由造型特征与工艺手法来看,归纳综合为两种类别。
(一)夸张型
夸张性强的花馍造型,以花卉草木、蔬果、动物等作为参照,不加过多的装饰,其造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此过程中手艺人可以“释放”心中所想,不拘谨细微末节而抓大体外观与神韵。造型手法展示出最淳朴的面貌,如虎馍,仅用剪刀在主体造型上剪出胡须、捏出耳朵与动势,再绘以花纹、五官,抓住神态韵味,便得以惟妙惟肖。
(二)插接型
合阳花馍的造型往往由许多“零件”组合而成,这样既体态丰富又方便蒸制,通过自由组合,插接成灵动的艺术品。例如图2,孔雀身上插接大小相同的蓝色羽毛花片和立体装饰。用可食性颜料给面团上好颜色,将彩色的面团捏制成羽毛形状、剪出纹路,然后将相同形状的“羽毛”粘接小木棍插接在孔雀主体上,一层层叠加组合,再加以细节绘制增添神韵,整体造型活灵活现又丰富有趣。
二、合阳花馍的文化意蕴
“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在民间面塑艺术中,也经常使用符号化的思维来表达某些情感,人们追求阖家幸福,追求一帆风顺,追求财源滚滚,寓意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表达这些追求的最佳方式。花馍不仅有独特的造型艺术,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变迁与文明的积淀留存至今。
花馍面塑艺术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寓意符号,这些图形符号通过巧妙而含蓄的象征手法,让丰富的想象力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驰骋,使得民间美术托物寓意、情景交融,饱含着民众的理想和追求,普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文选》中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商”,将形影相伴的鸳鸯象征着夫妻双方坚贞不移的爱情;又如用寿桃花馍以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合阳花馍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吸收了绘画、泥塑等技艺特点,形成了自身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以一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流传古今。勤劳智慧的花馍手艺人在悠悠岁月里,摆脱条条框框,用简单常见的材料和工具,通过灵巧的双手,将本身不能久存只是百姓生活中的吃食,赋予了生活的感悟和美好事物的向往,使其作为一种吉祥文化与民间面塑艺术,成为黄河流域的文化里程碑,一代又一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