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因”:让你的说理深刻起来
2020-05-14朱锦娟
朱锦娟
我们在给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指导时,总是让每个学生记住九字黄金法则,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确实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容易切入的三个角度,但就算许多同学把它们烂熟于心,可真正写起文章来,有些学生照样不知所措,脑子里一片浆糊。
为什么呢?
因为如何从这三个角度打开思路,对学生来讲,是有难度的。今天,笔者就“为什么”这个角度,用“溯因”的方法,找准说理的切入口,尽量让文章深刻起来。
溯因,顾名思义,就是围绕“为什么”来追溯原因。一个结果出来,往往有多个原因导致,有表层原因与深层原因之分。在议论文写作中,以事论事,讲明其中逻辑关系之间的道理的,可以归结为表层原因。如果要使文章深刻,我们就要去找深层原因,即引起结果的根本原因,它往往是最本质、最核心的。
笔者就以一次作文训练为例来分析。
作文题:
生活中,我们或许沉溺于这样的“人之常情”:往往会羡慕天边的人,总是把不满推给最靠近我们的人。
要求: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这篇作文,学生整体表现一般。主要在说理时打不开思路,绕来绕去打圈,三百字就能说清楚的,非得八百字去绕,写的人乏味,看的人痛苦。
首先审题,材料中谈到的“人之常情”,主要用两组对比呈现:“天边的人”与“最靠近我们的人”;“羡慕”与“不满”。第一组对比概括出的关键词:距离;第二组对比概括出的关键词:情感。组合成一句话为:距离不同带来的对人情感态度的差异。材料中“沉溺”又非常倾向性地对这种“人之常情”表达不满。综上所述,材料的观点可以确定:应摒弃距离不同带来的对人情感态度的差异。
现在,我们就围绕中心论点通过问“为什么”来展开思路。
这里主要通过引导,让学生确定溯因的三个方向,不是很难,两个同学发言就搞定了,即:
1.距离不同,为什么会带来对人情感态度的差异?
2.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
3.我们为什么要摒弃距离不同带来的对人情感态度的差异?
围绕第一问,详细地析明“距离远近”与“情感态度差异”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可以了。它往往是学生选择说理的第一个切入口,是一种表层的逻辑关系。例如:
天边之人,天边之物,遥不可及,正因扩展了时空上的跨度,我们丈量出的弊病尺度也会无限缩小。距离产生了美,亦延伸了想象的空间,在我们脚踏土地的生活中,天边无疑是一个具有陌生性的概念,于是我们总倾向于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期望寄予其中,为自己构造出一个假想的“烏托邦”。……“天边”所引发的羡慕情愫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而与我们生活大贴合得最紧密的,却如一张点了墨点的白纸,我们常见其污垢,却难以察觉到其外的白。“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空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一样复杂”,雷抒雁在《星星》中这样写。当局者“清”,若我们太过熟悉,看得太过透彻,我们不仅易将身边哪怕极细尘埃全盘揭出,而且易将这些小缺憾都上升到足以使人不满的程度。
距离远,扩展了时空上的跨度,延伸了想象的空间,寄托了美好的期望,美产生了,羡慕油然而生;距离近,太过熟悉,太过透彻,小缺点都会夸成大错误,不满怨恨顿起。这样的逻辑性,还是可以看出考生的说理功底的。
围绕第二问,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我们更多地需要去追溯根本原因,它可能会涉及历史、文化、心理、时代背景等……这种原因有的是刻在民族文化基因里的,有的是某个时代所特有的,有的也与人性有关……例如:
中国儒家自古将对子女的严苛视为金科玉律,“子不教父之过”“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对外人总是以礼相待,总表现出仪表堂堂、外敬内恭的有识之士。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都有对远人的独特好感,从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到青莲居士对“孤帆远影”的不舍……远方似乎是中国人心中理想与抱负的承载者,是幻镜中的自己,而亲近之人就像是市井中的自己,带着浓浓的烟火气息,往往世俗而粗鄙。
这一段,主要是从文化基因这个角度追溯原因的。围绕第二问的溯因,有一定的难度,它对考生的阅读量与思维的深刻性,都有较高的要求。这种从更广大的背景中切入的说理,往往是揭示某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有着鞭辟入里的深刻性。
围绕第三问,为什么要摒弃?这是从这一现象的结果,即利弊去追溯,这也是考生常用的说理方法。追溯到的结果如果是好的,有着积极的影响,具有正面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它对论点的正确性有着很好的证明作用。 反之,如果结果变成了危害,那么不言而喻,视其为从反面论证。例如:
……于此,我们丧失了从近处汲取幸福的能力,只是一味盯着远方的虚无,看不见最近的微光,沦为选择性视盲。将一切美好幻想渴望系附于不存在抑或不可得的海市蜃楼,而将一切消极不满情绪堆积在自己周围,最终迎来的,只有在消极中把自己埋没,在责备里将萤火虫驱走,落得陈士成式的在幻想中攫取而亡的下场,多么可悲可叹。
议论文的说理,围绕“为什么”展开,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说理途径。它能很好地呈现由浅入深的说理顺序。但是,找准“溯因”的角度至关重要,真诚希望每一位考生,在考场上拿到作文题时,能很快地打开思路,渐入说理的佳境。
[作者通联:江苏海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