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度切入 开展深度阅读

2020-05-14陆剑舞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词句尝试细节

陆剑舞

深度阅读指的是突破文字表面,深入到作品内核处的阅读。然而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够深入,所以在自主阅读的时候也常常读得不够深入,只是将理解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切入,展开多维化的品读,这样学生就能全方位地找到阅读的突破点,更好地张扬自己的个性,有助于提升语文素养。

一、词句,打开心灵密码

著名教师欧阳代娜十分注重构思课堂教学结构,常常将教学重点放在语文能力训练和知识传授的结合处,也就是说放在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处。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学生不仅能提升语言应用能力,掌握语文知识,更能以之为切入点,展开思维训练,尝试抓住题眼,探究人物的内在精神品德,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打开解读作者内心世界的密码。

《散步》一文中,“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就是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其中蕴含着更深刻的寓意。鼓励学生围绕该词句展开解读,体会其中的象征意义。“母亲虽然高大,但是很瘦;孩子虽然胖,但是毕竟幼小,这两个人都不算重,但是为何作者却认为背上背着的好像是整个世界呢?”鼓励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并尝试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到其中,体会其中蕴藏的精神品德。有学生有所感悟:“虽然他们的体重不重,但是加起来就构成了整个家庭,缺少其中的每一部分,这个家庭都不完整。对于作者来说,整个家庭就是他最在乎的东西,所以说是‘整个世界。”此后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理解:“你的家庭是怎样的结构呢?你的爸爸妈妈是否也承担起了照顾整个家庭的重任呢?”围绕关键词句深挖下去,学生逐步体会到这篇文章实际上展现出的是中年人的负担和责任,体现的是尊敬老人、爱护幼小,构筑和谐家庭这样的精神内涵。

在指导学生解读作品关键性词句的时候要抓住那些在文章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词句,又或者围绕意味深长的词句展开赏析,若学生发现文章中的某些词句彼此之间相互矛盾,也可以抓住这些词句展开赏析。这样就能突破文字的表层,更好地展开深度阅读。

二、言行,把握立体形象

不少作品都有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作者为了让人物更具有质感,显得立体化,常常会采用各种细节描写的方式,着重展现人物的言行举止,突出体现外貌表情和内心活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展开深入体验,尝试将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人物,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体会其人物特点。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特点。

学习《背影》时有学生过分追求个性化解读,提出:“这里的父亲还乱穿铁路,很危险,这不是给孩子做了一个坏的榜样吗?难怪‘我说和他的关系原本就不太好。”这样的理解过于追求标新立异,是对作品内容的曲解。引导学生围绕作品中展现父亲过铁道的内容进行深入解读,说说自己对此的理解。首先围绕文字表面进行解析:“父亲的身材怎样,动作是否敏捷?作品用怎样的词句展现出了父亲的举动?”此后再鼓励学生围绕其中暗含的信息进行分析:“父亲的身子如此笨拙,但是依然还是要冒着危险给‘我买橘子,你能否从中感受到一些什么呢?”学生认为:“父亲是一个很传统的人,关心孩子,但是却不会直接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所以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对孩子的关爱。从帮助和茶房沟通,一直到给孩子买橘子,其实都证明了这一点。”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对父亲这个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原本的想法比较片面。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对人物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为了追求特立独行,可能会对人物进行另类的解读。此时要注意在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引导学生体会到人物的精神,感受到其可贵之处,避免因为过度解读而陷入理解的误区。

三、情境,感悟深层意蕴

学者李吉林提出了情境教学法,认为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角色扮演、交流讨论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感悟作品的深层意蕴。在教学中要尝试围绕作品的内容设置情境,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和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接触,这样学生才能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

在教授《社戏》时,尝试设置情境,促使学生进入到文章特定的情境中,感受淳朴的民风。鼓励学生围绕“吃豆子”等情节,尝试展开角色扮演的活动,并在此特定的情境中感受其中的韵味。此后鼓励学生展开互动交流,说说自己对这些段落的理解。“‘我明明不喜欢听社戏,但是为何最后还是要说‘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为何‘我对那天的豆子印象如此深刻,最后还要反复强调‘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呢?”学生在讨论中深入体会了作品中的段落,有所感悟,认识到:“其实‘我并不喜欢社戏,但是却被浓浓的乡民情意所感动。孩子们丝毫不吝啬,用自己家的东西招待‘我,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淳朴的乡情。这是‘我在大城市里很难感受到的,所以让‘我很感动。”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学生对“吃豆”这段场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体会到其中蕴藏着的人文内涵。

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和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生活经验有关,所以不同的学生理解能力也不同,若能构筑一个多元互动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展开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和生本对话,那么学生就能找到解读作品的角度,围绕文本展开深度阅读。

四、细节,揣摩刻画技法

可以说细节的把握和思考是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钥匙和突破口,细节的描写是我们感知文本的深层次意蕴、作者的言外之意的切入點。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细节,通过对细节的揣摩、品味、思考,衍生出深刻的阐述和剖析,进一步挖掘文本的精髓。

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鲁迅先生在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留下了很多细节性的描写。教师要带领学生勾画和分析这些经典的细节描写,比如在孔乙己刚亮相时,文中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有的学生认为这就是作者的随意一笔,只是为了引出人物而已。这时教师可以点出“站着喝酒”和“长衫”这两个表达,让学生深入思考这其中更深刻的含义。在经过思考之后,学生分析和阐述道:“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已跌落到同“短衫帮”相同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水平中去,而他不肯脱去的“长衫”又是他唯一能保留的读书人的“体面”。看似简单的描写,却勾勒出一个迂腐穷酸又不肯放下读书人架子的人物形象,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细节描写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作用。

对细节的把握是帮助学生揣摩作者的刻画技法的重要方式。通过捕捉文本细节,学生会对作者在刻画人物、景物、情节、场面等方面的技法有更加直观和准确的认识,理解细节的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旨等方面的突出作用,进而有助于引导学生实现文本的深层次的解读,提高文本阅读的质量。

五、空白,激活想象思维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作品在读者阅读接受之前,都只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示结构,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留有一定的空白处。在文本阅读的时候就要鼓励学生挖掘其中的留白处,尝试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补充其中的留白处。这样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才会更为深刻。

在学习《故乡》一文的时候,学生发现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了儿时的闰土和成年后的闰土,体现出了两者在性格上的显著变化。此时引导学生围绕作品中的留白处展开想象:“成年后的闰土在看到‘我后,说话显得十分拘谨,作者用很多省略号表现出了闰土有很多未尽的话语。你能展开想象,想一下闰土此时的内心活动吗?他是否有很多的话想要对‘我说呢?”这促使学生展开了联想,结合闰土当时的生存环境进行思考。有学生认为:“我觉得闰土一定很想和‘我叙叙旧,但是他觉得自己和‘我之间的身份差别很大,所以不能像以前这样口无遮拦了。”还有学生尝试补充闰土的内心活动:“闰土心中暗想:好久不见了,他还是原来的模样,我却已经如此落魄。他原本就是老爷,和我的地位相差那么远,儿时的嬉戏玩耍,也只能淡忘了吧。若是我敬重他点,或许他一开心,还会赏我一些东西呢。”学生展开了想象,填补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要注意的是,深度阅读要以文本作为基础,虽然不同的学生想象能力不同,感触也会有所不同,但对于空白处的填补还是不能脱离文本。只有立足于文本展开补白,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激活想象思维,才能更有效地解读文本,体会作品的真正内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将阅读落到实处,学生才能更好地展开个性化解读。要引导学生尝试从多种角度切入,尝试进行多元化解读。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增强能力,习得相关的语文知识,增强自己的个性化能力。

[作者通联:上海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词句尝试细节
再试试看
再试试看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尝试
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