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逝去与永生
2020-05-14许玮
许玮
你既然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就得舍弃人世间的许多美好。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1
自从《平凡的世界》这部长篇小说问世以来,关于它的作者路遥,评论和纪念的文章多到无法计数,我为什么还要写呢?
塞北冬日的夜晚,星光暗淡,像是有雪要降临。不过,寒冬虽说早已覆盖了北方的原野,可那真正让人喜出望外的瑞雪,似乎还遥遥无期。寂静的灯光下,翻开路遥留在这个世上最伟大的遗产———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我原本静若止水的心田,无论如何都无法抑制波澜迭起。什么样的感动,才能让一个人的心里掀起这样的波澜呢?似乎只有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了。
我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1983年,正是路遥着手准备写作《平凡的世界》的时候,可当这部小说真正进入我的阅读视野时,路遥已经去世了。然而,坦率地说,我以前一直没有完整地阅读过《平凡的世界》,甚至都没有勇气触碰路遥用生命“换来”的这部作品,所以,对于这样一部“心血之作”和“生命之作”,实在没有发言权。
可是,冬日盼雪的夜晚,我还是翻开了这部小说,去用心聆听一个无法追回的青春往事。
2
1993年,或者是1994年吧,我十岁出头,正上小学三年级,而长我五岁的姐姐,已经讀初二了。有一天,她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那个时候,我们全家还住在塞北的乡村。
在我的记忆里,那时的城市和乡村,界线似乎很明确,城市就是城市,乡村就是乡村,城乡之间铺展着一望无垠的庄稼地。大树遮天,溪流缓缓,偶尔从天际掠过的鹰隼,伸展着双翅,在广阔的天地间划出美丽悠长的弧线。每天放学后,赶着做完当天的作业,姐姐便着了迷似的阅读《平凡的世界》。可是,对于这样一部小说以及它的作者,那时的我,却是一无所知,更没想着凑过去问问姐姐书里写的是什么,可十四五岁的她,就那么认真地看着一部于她而言并不能完全读懂的小说。
这份全情的投入,或许就叫“成长”吧!
我朦朦胧胧记得,每每读完几页,或者读过一个精彩的故事,姐姐便沙沙沙地翻动着书,和来找她玩耍的女孩子们聊她正在阅读的这部小说———聊书中的主人公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也聊这几位主人公是如何憧憬着能从乡村走到城市。不过,对于姐姐的阅读和讲述,那些天真烂漫的女孩子并不在意———不懂,也不感兴趣,而更愿意采撷几枝我们家花池里的花朵,编织美丽的耳坠和项链,互相嬉闹,释放生命的蓬勃。一个叫石丽芳的女孩儿,总喜欢在人前转动她的花裙子,笑着把自己淹没在花朵的芬芳和烂漫中,像极了《平凡的世界》里的女主人公田晓霞。
童年很美很真切,而一部小说似乎离她们很远。
那个时候的姐姐,还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去品读《平凡的世界》这样一部有着百万字体量的长篇小说,但我相信,纵然姐姐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但她多少会在小说里找到某些与自己幼小心灵的契合点,哪怕是喜欢其中某些有文采的段落和句子,或者,也可能把坚韧向上的主人公孙少平和孙少安,视为青春期少女的精神偶像,想着有一天说不定也能像他们那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乡村,考到城里去,哪怕是今后嫁到城市!
这就是《平凡的世界》这部长篇小说留在我脑海中最初的印象。
一切都像梦幻,可生命永远都不是梦幻。
3
姐姐当年读过的《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是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年的版本。墨绿色的封面,几乎没有任何装饰,但给人以沉稳大气的感觉。书名“平凡的世界”五个白色大字,位于封面正上方,亮丽醒目,而路遥的亲笔签名,潇洒、率性,是封面上唯一一抹灵动的点缀。
许多年后,姐姐读过的那本书早就不知去向,而童年的许多美好也无声流逝了。当我们家从乡村搬到城市,入了城市的中学后我才知道,路遥为了写这部作品,耗尽自己全部的心血,损害了身体,以至于新的写作计划没能实现,便在1992年因肝硬化与这个世界诀别了。我所生活的塞北大同,距离路遥的故乡陕北路途遥远,况且,90年代初,还没有什么网络,家装电话都很稀少,所以,对于路遥的去世,多年后才知道。
时间淬炼着平凡,也成就着不平凡———这就是路遥短暂的一生。
对于从小生活在乡村的我来说,进入城市后,一切都是新鲜的,可心里对乡村却有一种别样的留恋。也就是入了城里的学校后,我对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才有了更多了解,与此同时,经常会听到读者在对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作家生出敬意的同时,几乎也会发出相同的感喟:“何苦呢,为了完成一部作品,连命都搭进去了!”每每听到这样的感喟,我不觉得有什么意外或惊讶,因为我曾经也有同样的感受。纵然对文学爱得赤诚、爱得火热,可为什么要把自己“逼到”绝路上?只有珍惜生命,才可能开辟未来!路遥难道不懂吗?后来我明白了,这个世界上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会有殉道者。他们用仅仅只有一次的生命,换来赤诚而火热的“生命之花”的绽放,并把这看作此生最伟大的意义。
如果文学创作也有殉道者的话,那么,路遥就是这样的殉道者!与其说他为完成一部作品,不如说是为了了却人生一个最重大的心愿,而燃尽自己生命所有的光焰。“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这是路遥的名言,也是他的遗言,是给所有曾经和当下不理解他的读者最悠长而深沉的回答!
4
路遥出生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他们那代人,从旧中国最动荡、最贫穷中走来,因为特殊的时代性,绝大多数人没有受过完整的教育,人生启蒙更多的来自乡村生活。然而,正是乡村的苦难经历,造就了那代作家一心要改变命运、渴望为时代立传的坚韧精神。
只要回溯一下路遥的人生经历,就不难理解他缘何要把全部的人生“赌”在一部作品之上。那是一种渴望改变命运的坚强意志,也是向曾经取得过的成绩的一种决然告别。我能理解生活在贫穷里的人对富裕的期望,更能理解生活在山沟沟里的人对于外面世界的梦想———那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渴求,更是希望被这个世界的繁华接纳的一种人生的紧迫。对路遥而言,生命中什么样的苦难没有经历过!为了写一部“真正”的作品,就算是让生命源泉干涸,又有什么可惧怕的呢?
路遥是在1992年去世的,那个时候的医疗技术还不如现在这么先进,但我想,罹患肝硬化,最终又有几个人能幸运地从“死神”手中被挽救回来呢?这是一个人的命运,恐怕也是用“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爱着的写作的命运吧。当代文坛,像路遥这样的文学殉道者,寥寥无几,尤其是当下,已經不是一个为文学殉道的时代了,像路遥那样把文字焐出身体热度的作家屈指可数,何况是用生命完成一部作品,即使今天在很多人看来,还是觉得不值当。
当下的文坛,也有不少作家写出过多卷本长篇小说,但影响度和受关注度已经弱于《平凡的世界》了,尽管有些作家的知名度、人生阅历,甚至文化修养等,都在路遥之上。但时代变了,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变革和城乡变革,与《平凡的世界》里的社会图景已迥然相异,由此催生出来的文学,势必是另一番面貌,而极速发展的中国,文学也跟着日新月异,已经很难有什么长卷作品像《平凡的世界》那样,在较短时期内便能拥有广泛的受众面。
所以,有人说,路遥之后,再无“路遥”。
5
每每提到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我总会想到曹雪芹和《红楼梦》。他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吗?没有!而且,我无法揣测《红楼梦》对路遥的创作产生过什么具体的影响。路遥没有经历过曹雪芹人生中那样的大起大落,而且,分处于不同的时代,所以,把他们放在一起,没什么可比性,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他们有许多相似———为了能登上文学的高峰而呕心沥血,并以作品让生命流芳。
我以为,一切的文学史,先是个人史,然后才是时代史。路遥构建着他笔下的“平凡的世界”,是为他和他们那代人立传,较之路遥,更伟大的曹雪芹,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纵然他们的生命长河停止了奔流,但伟大的文字可以抵抗所有的风霜与寒流。真正能活在作品里的作家,无疑是幸运的———生命因此而永生!于是,有人说,路遥是文坛走出来的“励志”榜样。对此,我不置可否。
如果说《平凡的世界》这部长篇小说能够从许多视角去解读,那么,“励志”这样的闪光点,一定是这部作品感动读者的原因之一。从它问世以来的几十年间,不知出过多少个版本,有的在腰封上赫然写着“励志”二字,但我想,如果仅仅把“励志”视为《平凡的世界》的整体基调,将其当成一部励志小说来读,那就有悖于路遥倾注在这部“大书”里的艺术心力和写作初衷。
真正的文学,永远是艺术的结晶,而不是励志的鼓动,何况,路遥把自己的生命之光凝结在了这部作品里,定格成了永远的文学风景。
6
2019年盛夏,我把人生中的第一次长旅,选在了陕西,不仅因为那片土地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辉煌和灿烂,更主要的是,我崇敬的作家路遥,就是在那片土地上与命运抗争,并最终登上了用文字砌筑的文学高峰。
从西安到延安,有高铁直达,但我没有选择高铁,而是乘坐普通列车。我不忍心让一生中并不能经常见到的景象,因为乘坐高铁而从眼前和心底匆匆掠过,我愿意尽可能多地感悟陕北那片土地曾有的荒凉和贫穷。富平、白水、洛川、宜川、甘泉、延川、清涧、绥德、米脂……一路悠悠北上,从关中到陕北,从富庶到贫瘠,我看到了路遥笔下的文学风景,尽管陕北已今非昔比,但路遥塑造过的人物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他塑造了那些角色,也借着他们的口,倾吐出了自己的梦想。
抵达榆林清涧县的时候,我的内心升起一份莫名的庄严感,暗暗告诉自己,这就是路遥的故乡,这就是写出《平凡的世界》这样一部杰作的作家的出生地。虽然我来自同样地处黄土高原的晋北,但置身地貌景观并没有太大差异的陕北黄土高原时,我还是忍不住有些热泪盈眶。这片土地曾有的贫穷,激励过一个读书人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纵然一生都只能守在这片黄土地,纵然一生都被贫穷羁绊,他也要努力,更要奋斗。
“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有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弹拨出绝响。”这是路遥振聋发聩的感慨。他带着这声感慨而去,留给世界的,是温暖永存的文学的火光!
7
从作品的数量来看,路遥的创作并不算多,因为他的生命历程仅仅跋涉了42载,而且,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作家的文学地位是靠作品数量奠定的。
塞北冬日的夜晚,独坐灯下,我又想起姐姐阅读《平凡的世界》的情景。快三十年过去了,当年懵懂的少女已人到中年,曾经在心中激起过波澜的孙少平和孙少安,如今想来,还记得多少?生活的忙碌,早已让姐姐沉入了家庭的琐碎,因为我们都活在这“平凡的世界”里。我没有问过姐姐当年阅读的那本《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是从哪里找(借)来的,更没有询问她那本书最后去了哪里。三十年物是人非,她早不记得了,但我的书柜里端端正正摆着一套完整的《平凡的世界》,就是姐姐读过的中国文联出版社的那个版本。墨绿色的封面,印着路遥的亲笔签名,潇洒、率性。许多人和我一样,一直钟情这个版本———墨绿色,大气、凝重的色彩,以它独有的气质,对抗着时间的凋朽和枯萎。
路遥42岁的生命历程,走得实在匆忙。创作《平凡的世界》,他用去六年时间———六年,完成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从时间上来说,其实不算长。路遥能够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不仅仅是他做了充分的准备,更在于他扎实的写作功底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然而,就是为了完成《平凡的世界》,他几乎耗尽了所有精力,使他看上去比同龄人要苍老许多。
我曾在网络上听过路遥亲自朗诵《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一卷开篇的原声带———声音沉重苍凉,带着沙哑,将他本人笔下的那个遥远的春天,读得似乎更加遥不可及,但他硬是以“创世纪”般的艰苦卓绝,完成了这部作品,用笔划开了生命中一个永恒的春天。
8
世界每天都在改变,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的我们,因为胸怀梦想,因为努力奋斗,个人的世界或许会变得不再平凡。路遥说过,“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平凡的世界》就是他给历史最深厚的交代。
2019年12月3日,是路遥诞辰70周年纪念。我在这一天写下这些文字,以一个读者的诚挚之心,纪念这位杰出作家不凡的生命跋涉和文学跋涉。当下和未来,所有对文学不离不弃的人,会记住“路遥”这个名字,而他也在自己用生命构筑的文学世界里,得到了永生!
责任编辑管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