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善高校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途径

2020-05-14张燕

高教学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学习效果注意力

张燕

摘  要:文章以注意力为切入点,探讨高校学生学习注意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通过研究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形成、学习注意力的特点等内容,并在分析和梳理学生学习注意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文章从学生自身、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三方面着手,寻找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途径,探索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通过文章研究,以期为高校学生学习行为改进、学习效果提升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等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注意力;学习注意力;学习效果

Abstract: Taking atten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students' learning attention on teaching effect. By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attention, learning, attention, and in analysis and combing on the basis of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students' atten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teaching and student affairs in three aspects, searching for way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ttention, exploring the method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paper,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learning behavior, the improvement of learning effect and the growth of students.

一、问题的提出

Michael. H. Goldhaber指出,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其本质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相对于无限信息而言的有限注意力[1]。就高校而言,学校教育活动同样受这一新经济形态的影响,在信息种类和数量纷杂的环境下,学生的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学生和学校如何掌握并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成为高校教育效果成败的关键。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联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在北京、上海等全国8个城市34所学校的大中学生中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问卷调查显示,仅有58.8%青少年自认为能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仅有48.6%的青少年能在自习时集中注意力,仅有39.7%的青少年能坚持集中精神听课30分钟以上。第一课堂是高校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场所,若学生缺乏学习注意力,将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同理,学生在第二、三、四课堂的学习效果也同样受到学习注意力的影響。基于已有调查和当前学术研究的结论,本文认为研究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学习注意,是有效改善学风,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提升的关键所在。

二、注意力与注意力过程

(一)注意力的提出

注意力(attention)作为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近年来受到不同学科背景学者的广泛关注。H. A. Simon最早提出注意力这一概念,他将注意力定义为个体进行选择性关注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部分信息的过程[2]。随后,H. A. Simon还提出,个体在面对丰富信息的现实环境时,注意力作为一种关键的稀缺资源,有必要对个体的注意力进行管理。

(二)注意力过程

在H. A. Simon提出注意力这一概念基础上,学者们不断深化对注意力的研究,并从注意力的内容、形成过程等方面进行剖析。从注意力过程角度看,注意力是对某特定信息的精神集中,当各种信息进入人的意识范围,个体关注其中特定的一条,然后决定是否采取行动。注意力过程是由相对潜意识的搜索阶段和决策阶段构成。潜意识的搜索是个体对周围摄入大量信息进行的筛选,是决策者将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配置给相关刺激因素的过程,主要包括对信息的关注、编码、聚焦等过程(Draf和Weick,1984);决策阶段是个体决定是否对吸引注意力的信息采取行动,是决策者解释聚焦的信息,并被这些筛选的信息影响下实施具体行为的过程[3]。注意力与注意力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

三、高校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一)高校学生学习注意力特点

学习特别是高校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所处学习环境中各类信息刺激进行选择和关注,并进一步解释和吸收的过程。因而,注意力的相关理论适用于高校学生学习这一情境。也可以说,高校学生学习注意力是注意力在学习方面的具体应用和体现,因此高校学生注意力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注意力属于个体稀缺资源,存在学习注意力分配问题

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内,将个体注意力理解为个体加工信息的能力。但注意力的容量是有限的,属于个体的稀缺资源。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资源稀缺这一特点表现的尤为明显。其原因主要是学生面对大量的学习信息和刺激;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信息复制和传递的成本越来越低;加之当代高校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存在极大的探索和发现精神,最终使大量信息充斥于学习生活中,导致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更加短缺,分配用于学习的注意力资源更加有限。

2. 注意力形成受多因素影响,学习注意力存在个体差异

已有研究中,学者开发了多种量表对个体注意力进行测度,通过研究表明,个体注意力受多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生物因素、行为因素、认知因素、情绪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就高校学生学习注意力而言,其也与多重因素有关,例如学生的年龄、性别、作息时间等均是影响学生学习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本文后续对影响高校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因素进行了系统梳理。由此可知,高校学生受不同因素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学生学习注意力存在个体差异。

3. 注意力非稳定存在,学习注意力一定程度可控

已有研究表明注意力受多重因素影响,学习注意力同样也受多重因素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影响因素并非稳定不变的,当影响因素本身发生变化时,即会使注意力或学习注意力产生变化。就影响因素而言,一些影响因素可以通过外在干预改变,如作息时间;一些因素不可以通过外在干预改变,如性别、年龄。因此,影响因素的部分可控使得学习注意力也是一定程度可控的。

(二)高校学生学习注意力影响因素

根据前述分析可知,学习是学生对外界刺激信息进行筛选、注意、摄入、吸收的过程,是注意力理论的重要应用。为阐明注意力对学习的影响,学者们对影响学习注意力的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本文通过梳理、总结既有研究[4-5],并通过对高校教学、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访谈,将影响学习注意力的因素整理归纳为生物因素、社会因素、课程因素以及教师因素四类,各类因素所包含的具体因素及各因素释义如表1所示。通过对影响高校学生学习注意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归纳,本文发现各类影响因素的可控程度不同。在改善学生学习注意力问题上,要从可控程度高的影响因素着手,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

四、高校学生学习注意提升的途径与方法

通过本文上述分析可知,高校学生学习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可控。为改善学生学习注意力,本文将围绕影响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各可能控制的因素,探讨提高注意力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本文首先探讨学生自身如何提高学习注意力,强化自我控制。同时,高校学生的学习贯穿于第一、二、三、四课堂,涉及的教育主体不仅包括专业授课教师,还包括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因此,本文认为探索学生注意力的提升途径和方法应围绕高校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展开。综上,本文将从如下三方面提出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强化自我管理

根据对注意力的既有研究[6]表明注意力与外在信息刺激之间密切相关,二者关系呈倒“U”型曲线,具体如图2所示。曲线两端分别是缺乏信息刺激和过度信息刺激的状态,这两个阶段注意力水平较低。曲线的中心区信息刺激程度恰当,注意力处于最佳状态。注意力的自我管理就是通过控制信息刺激水平,使个体的注意力处于曲线的中心区。因此,在校生应主动调整自我信息刺激水平,提高学习注意力,具体途径和方法如下所述。

1. 采取信息过滤手段,控制信息刺激类型

当代大学生处在信息爆炸时期,来自传统媒介、新媒体的各类信息不断入侵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在信息源难以控制和减少的大背景下,为了使学生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投入学习中,学生应加强注意力自我管理,对信息进行过滤,排除闲杂、无关的信息侵入,明确自我应当接收和拒绝的信息类型,将信息刺激的类型和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 调整信息刺激水平,提高自我管理效果

在过滤信息源,排除闲杂、无关信息侵入的基础上,为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水平,应将学习信息刺激水平调整至合理范围内。根据上述分析,学习信息刺激水平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学习注意力的形成,当缺乏学习信息刺激,学生无法对学习内容产生关注;当学习信息刺激过强时,会造成学习焦虑、疲劳、狂躁等问题。为此,高校学生可以采取三种方式加强自我管理:一是建立学习时间表,将学习信息刺激调整至理想状态;二是培养坚韧的意志、持续的兴趣,增强抗焦虑、抗恐惧能力;三是通过合理作息、规律生活等方式加强对学习信息的接收和吸纳能力。

(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发挥第一课堂主导作用

通过本文对影响学习注意力因素的分析与归纳可知,课程因素和教师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关键。当学生出现注意力转移或减弱时,有可能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也有可能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授课方式缺乏吸引。为此,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两个方面阐述教学工作如何影响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养成。

1. 探索课程创新,提高课程授课效果

在课程的开发和设计阶段,教师应考虑课程如何才能实现吸引力。在遵循培养计划、课程大纲和教学安排的基础上,任课教师需不断探索授课内容,从备课、讲课、课后考察等方面全面创新,将引发学生兴趣点的知识和内容不断融入教学各环节中。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其他辅助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如使用能强化学生注意力的教材等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2. 丰富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过程不断优化

授课教师需积极关注学生上课行为,当出现注意力转移和减弱时,仔细分析产生原因,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师应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或创新教学方法,避免学生注意力散失。例如,教师应更多使用问题式、研究式、体验式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需要与兴趣,让学生主动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此外,教师还应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质,通过提高讲解能力、提升親和力和风趣度等方式改善课堂氛围,形成轻松、愉悦、互动的教学氛围,吸引更多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三)采用科学方法发现问题,突出学生工作教育功能

学生工作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管理以及获得成长成才服务的重要渠道。在学习注意力的养成方面,学生工作应充分发挥与学生接触、沟通的优势,不断改进现有工作,体现自身价值。

1. 使用科学研判方法,主动帮扶注意力问题学生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内,国内外学者已尝试采用问卷方法对个体注意力等行为问题展开调查和研究,诸如Achenbach量表、Connres量表、Rutter量表等在实践中均表现出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对个体注意力水平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而由前述分析可知,个体的注意力水平非稳定不变且部分可控。因此,学生工作可利用注意力这一特点,在学生群体中展开个体注意力测度,主动发现学习中存在注意力问题的学生,并据此采取指导、帮扶等手段,帮助该类学生提高学习注意力。

2. 提高生理、心理指导能力,全面培养学生注意力

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应在以往开展的各类学生工作基础上,加强专业学习,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在学习注意力的培养方面,辅导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生理、心理活动规律的认知,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安排娱乐活动,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熬夜,同时通过心理疏导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消除学生厌学情绪等均是必要的教育方式。

尽管注意力管理是一个较有争议的研究领域,它与个人的心理和生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但现实表明高校学生注意力管理对高校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形成、学习注意力的类型和特点出发,系统梳理影响高校学生学习注意力的主要因素,并就学生自身、教学工作、学生工作三者如何通过创新实现注意力提升进行阐述,以期对高校学生学习行为改进、学习效果提升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等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托马斯·达文波特,约翰·贝克.注意力经济(第二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H. A. Simon.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A Study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M].New York: Macmillan, 1947.

[3]R. l. Daft & K. E. Weick. Toward a Model of Organizations as Interpretation System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2):284-295.

[4]杨伟文,蒋月婷,等.影响大学时上课注意力集中原因的调查和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2:44-45.

[5]郎大鹏,吴良杰,等.大學生课堂注意力关键因素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5(10):16-20.

[6]路西·乔·帕拉迪诺.注意力曲线打败分心与焦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学习效果注意力
基于信息化教学学习效果量化的课程考核研究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让注意力“飞”回来
高校本科生线上网络课程学习效果调查研究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幸亏手机分散了家长的注意力”等十三则
莲心宝宝有话说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两两相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