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2020-05-14陈永金孙佳刘子亭刘加珍宋珊

高教学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设置科学专业

陈永金 孙佳 刘子亭 刘加珍 宋珊

摘  要:文章以山东省西部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分析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当前课程设置中专业英语、文献检索与科研论文写作等课程时段安排不合理;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多与课时不够的矛盾;实践操作的上机课程课时少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相关软件的操作与开发实践的需要;教育学与心理学内容较陈旧,教育拓展课程的实用性较低,教育见习指导课程被忽略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要明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优化课程设置中較少的课时以及授课时间、加强对教师教育类课程结构的整合,建立并实施过程性考核评价。

关键词:地理科学;课程设置;创新型人才

Abstracts: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an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wester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handong Province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are analyzed through the data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ime arrangement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literature retriev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aper writing in the current curriculum is unreasonable; there is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more teaching content and less class hours in Chinese geography and world geography curriculum; less class hours in practical operation of computer courses cannot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for the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lated software; the content of pedagogy and psychology is relatively old; the practicality of the course teaching of educational expansion is low, and the course of educational probation guidance is ignored.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make clear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optimize the less class hours and teaching time in the curriculum,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structure,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process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一、概述

地理科学是大科学体系中的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地理学科也逐渐呈现出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以及与社会结合更加紧密的特点[2],如何培养社会急需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地理科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3]。郑芳等结合宁夏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实践,提出了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4];刘永林认为,课程结构失衡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5];胡晓东研究了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应突出的三个特点[6];孙宁提出了课程建设及优化策略[7];郝高建等以陕西师范大学的地理科学专业为例,对构建地理科学课程体系教学循环系统进行了研究[8]。

以上研究都从理论层面探讨了高校地理科学课程设置面临的问题,解决的对策,但主要是从专家的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地理科学专业的主体学生的观点看法却常常被忽视,本研究通过对山东省西部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试图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研究方法

在研读分析山东省西部某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地理科学学科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以及专业拓展课程中部分课程的设置现状以及课程实施情况。基于课程学习的相对完整性考虑,问卷调查对象为地理科学专业大四(2015级)学生。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软件发放105份,收回的有效问卷为100份,问卷有效率约为95.2%。

三、结果分析

(一)专业核心课程存在不足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的区域地理课程包括区域地理原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区域分析与规划这五门课程[9]。目前,我校地理科学专业在区域地理课程模块只开设了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两门课程,这使得区域地理的课程体系不够完整,课程设置的纵向结构衔接断层。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初等中学阶段的地理课程主要学习区域地理,在高中虽然以系统地理为主要内容,但地理现象、规律以及地理问题最终都落实到一定的区域之中。我校开设的这两门课程,都在第五学期进行授课。这两门课程的内容较多,各章节之间层次较为复杂、课程综合性较强,需要有效的课程时间作为保障,相比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课程的课时数较少。教学内容较多与不够充足的课时之间的矛盾,使授课教师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压缩课程内容,加大了课程知识的掌握难度,学生也难实现对区域地理课程的系统学习。

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中1/3的课程与地理信息相关,并且需要进行实验室上机操作支持课程的学习。就计量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导论、地理信息系统概论、ArcGIS这5门课程,其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所设课时比较来看,实验上机操作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地图学课程与遥感导论课程总学时都为64,实验上机学时都为8,占到总学时的1/8;而计量地理学则只安排了理论课,上机学时为0;地理信息系统概论与ArcGIS课程的实验上机学时为16,占到总学时的1/4(表1)。

调查数据显示,在100份有效问卷中,认为地理信息科学课程中实验上机课程所设课时不能满足熟练操作软件的要求的有48人,认为完全不能满足的学生有8人,占到调查有效人数的56%。此外,问卷数据调查显示(图1),在这5门课程中,平时学习课程时感到的困难程度中,只有地图学一门课程困难程度是一般,而计量地理学、遥感导论、地理信息系统概论与ArcGIS这四类课程,都是感到比较困难;另外,值得注意的是ArcGIS课程中,感到非常困难的占到36%,比较困难占到41%,两者比例非常接近。由此可知,ArcGIS课程较另外几门在学习难度上要更大。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属于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该专业培养方案中也对学生的专业与实践技能有明确的规定要求,而实际课程运行中实践课程偏少不利于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也影响到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整合,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只有掌握熟练的专业实践操作才能做出新的研究。

(二)师生对学科基础课程认识差异

在课程设置体系中,科技文献写作与专业英语是作为专业提高课设置的,但调查发现,学生都将这两门课看作基础课。所以,学校将其设置在大四上学期开设,但85%的学生认为文献检索与科研论文写作应该在大一或大二就开设。因为,从学校到国家层面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每年学校、省教育厅和教育部都会选择资助相当数量的大创项目,多数学生也将能够参加大创项目作为学习锻炼的重要机会。大创项目的申请需要下载阅读文献,完成大创项目需要撰写论文和报告,故认为文献检索和科研论文写作应该早开。专业英语对学生阅读英文文献和撰写英文摘要都非常重要,而且,专业英语对考研、研究生复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这两门课程都在大四上学期开设,对于参加大创项目的同学而言,这两门课程并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指导。大四上学期由于大部分同学选择考研,相比较而言这些课程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实际上能参加这两节课的同学非常少,而授课教师也多为布置报告作业的形式进行讲授,真正学到的课程专业知识不多。由此,专业英语课程和文献检索与科研论文写作课程变成闲置课程,真正的课程价值没有得到发挥。为了了解同学们对于这两门课程的看法,我設计了两个问题。问题回答情况如图2、3所示。

本调查问卷显示,56%同学认为应将文献检索与科研论文课程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期授课,即将此课程在大一学年进行开设;29%的同学则选择第三或第四学期,即大二;剩下有15%的同学选择了在大三和大四进行此课程。这个调查结果反映了大多数同学都意识到大创项目与这门课程的紧密联系。

问卷结果显示,70%同学认为将专业英语安排在第七学期授课不合理;22%同学认为基本合理;完全合理与完全不合理分别为5%与3%。这个结果也证实了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进行授课并不合理,没有发挥课程本身的价值。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地理科学的一些课程在时间安排上存在着明显不合理,以这两门课程为例,这两门课程若安排在合适的学期进行授课,对于参加大创项目的同学而言,在撰写论文时会省去许多麻烦,同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师教育课程受歧视

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是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的组成部分,也是使学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扎实的教学技能,树立先进的教师职业情意的重要课程。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课程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课程中重要的课程,但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其课程理论化严重、与当代实际的教育问题相脱节。数据调查也显示(图4),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开设相关的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这两门课程通常开设在第三、第四学期,而教育实习则开设在第六学期,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从而降低了教育理论知识对教育实习的指导性和实效性。但较为意外的是,根据调查显示,教育学、心理学、地理课程教学论与现代教育技术这四门课程的实用性都比较高。其中原因则是因为在大三学期进行的教师资格考试中,先前学习到的教育学与心理学提供知识基础,地理科学教学论课程则针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进行技能提升训练,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讲授技能和方法。

教师教育拓展课程被学生认为是可有可无的,74%受调查对象认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无关紧要,66%的认为学生学业发展评价不重要,53%的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图5)。这一方面反映了课程知识的更新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当教师的认识程度还不够。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教育实习之前应该先进行见习。教育见习是学生熟悉地理教育环境、体验地理教育过程,最后形成教师职业情意的途径。目前,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在教育实习课程中,没有明确的教育见习课程设置,将其归类到了教育实习环节。教育见习应安排在教育学与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之后,这样对于掌握的教育知识就能较好的指导教育见习;在见习后开设地理教学导论课程,提高该门课程学习的有效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单独开设教育见习课程,占到55%(图6)。

地理教育实习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检查教育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技能的必经过程。目前,教育实习的时间为16到18周。对于实习时间是否足够完成教育实习任务并提高地理教学实践能力,调查数据显示,多达五分之四的学生认为教育实习时间充足且能较好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实践能力有所提高。但多数学生表示,教育实习地点多为小学,学生实习内容与地理学科的关系不大,且实习内容多为学科教学,真正参加学科活动以及教研活动很少。

四、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置建议

(一)培养目标明确,注重创新发展

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置要把握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为指导思想进行课程设置。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我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了创新学、文献检索与科研论文写作课程,以及实践课程中的毕业论文与实践创新能力训练。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同学们认为参加实践创新能力训练与撰写毕业论文最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在常规教学中,授课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与案例进行分解、加工后带入课堂中。通过课堂将书本上的较为陈旧的知识与最新的研究进展或构想进行连接,既可以使学生拓展专业理论知识,又增加学生科研兴趣,以科研带动人才培养模式,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通常是专业化、领域性的,且具有创新性和艰巨性。教师要尽可能建立适合学生不同需求层次的科研项目体系,有目的地制定一些关于数据收集、分析与处理的任务下达给学生[10,11],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创造中。在这一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又凝聚了团队合作精神。此外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科研项目申报。尽管大部分的学生还未形成独立的科研创新能力,但是学生在积极申报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对项目进行构思、写申报书等过程,学会了独立主动的思考,不同程度上开阔学生的思维,增强独立承担项目的能力。另外,学校要积极创建科学研究基地,为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提供更为丰富的地理数据和模型等硬件教学资源。一支优秀的具有创新性的地理科学专业教师队伍是科研实验和教学的源动力,因此要重视教师人才引进和培养。

(二)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创新能力特色

1. 调整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

在课程编制方面,调整创新实用性课程的时间安排。针对大学生创新训练实践,要将专业英语课程、文献检索与科研论文课程提前安排在大三学年之前进行授课。这两门课程对科研创新项目实用性较强,为学生的科研进行有效指导,节省不必要的时间浪费。由于大一、大二学年整体课程安排数目较多,专业知识核心课程与公共课程又必须在前两个学年完成,不能压缩,专业英语课程和文献检索与科研论文课程可以安排在晚上进行授课,缩短课时,讲解具有实用性的核心知识,减少学生的负担。专业英语课程加强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融合,进行双语教学,将基础夯实。对于区域地理核心课程: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两门课程的内容繁多、层次结构复杂、综合性强,包含经济、文化、政治、人口、资源、生态等诸多要素。在保证不少于64个课时的基础上,要对课程内容结构进行优化,筛选出基础性、典型性、区域性较强的课程内容进行重点教学[12]。对于复杂性、典型性较低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随堂作业的形式进行考察。不仅缓解了区域课程内容多且课时不足的矛盾,也减少教师授课压力与学生学习负担。

2. 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课程时比例

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的广泛应用,掌握一定基础的地理信息软件绘制知识与技能是当代社会对创新型地理人才的要求。要提高应用创新能力就离不开实践教学,目前地理科学课程设置存在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课时比例分配不均问题,对于实践课程操作设置较为模糊以及课程的应用性较低。地理信息类课程的操作性较高,但上机操作实践课程的课时很少,這使得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大部分的学生根本不能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对以后创新开发有很大的弊端。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上机实践课程的安排,根据课程软件操作难度对应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另外由于实践课特殊的座位构造,教师不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这让某些懒散的学生开始浑水摸鱼,敷衍了事。在授课前教师要明确给学生的课时任务,操作的相关要求,操作时间限制,最大程度上做到具体化、细节化,让学生意识到实践操作课的重要性,掌握相关软件操作技术能力[13]。实践教学是实现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这样一方面利于学生了解解决地理问题的各环节,从而达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动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 突出教师教育课程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课程作为地理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核心课程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存在较为陈旧的部分,另外一味的专注讲解课本知识已不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材的选择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且心理学中不同理论派别有各自代表性的心理实验,可以设置经典实验体验课程,进行分组合作形式,不同组间代表不同派别,组内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进行体验,得到结论进行论述交流分享体会[14]。一方面促进对枯燥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期望加强。此外将复杂的教育拓展类课程可设置为选修课程的形式,学生根据课程的特点及实用性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来进行学习。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必经过程,目前,鉴于在课程设置中教育见习融入到教育实习课程内容设置不明确相关问题,首先我们要在地理教育实习课程中明确设置教育见习,规定课程开设时间以及学分等。教育见习的开设时间在学习完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后,地理教学导论之前,这样将教育感性知识转化到理性知识[15],由此教育见习较合适的开设时间为第五学期之后。并要规范听课中任务学习要求,课后进行及时专业指导。在教育实习时间安排上要更具有灵活性,根据学生具体实习支教情况进行计划安排。

(三)设置课程过程性考核评价,构建现代化地理课程考核体系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推进创新教育,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与教学评价方式是关键的环节。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使得学生接受的知识和掌握的方法有较大的局限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难以将学到的知识投入到问题实践中,在遇到问题后也无法用所学理论解决,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的发展。学校应改变习以为常的学生成绩考核评价方式和教师教学评价方法。教学评价对整个教学过程与活动起着导向、监控、强化、激励与诊断鉴定的功能,一方面学校改变教师的教学评价观,将陈旧的学业评价标准转变为倾向对学生应用知识与思维创新能力的考核上[16,17];改变过去只一次期末理论考试、只用一张写满的试卷就决定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最为普遍现象是学生为了应付课程最后考试,平常课程学习集中度低,只在考试周内把课本重点理论内容知识死记硬背,在结束一门课程考试走出教室后,大部分知识内容已忘记。对此应加强对课程的过程性学习的考核力度,考核形式可多样化,例如,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可通过提问本课时学习的问题,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回答,根据回答的程度进行评分,把这样一种方式作为最终学业成绩的一部分认定;或者教师给出课程内容相关课题,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课题汇报,给出评价,将此课堂考查成绩列入到最终成绩,从而使成绩考核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更具多样性和开放性[18]。要改革地理信息科学开发类课程的考试模式,以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培养学生的二次开发创新能力十分重要。以课程项目和课程作业作为考核方式较为适合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考核。课程作业主要是依据授课内容,布置相对应的内容让学生上机编码操作实现;在期末时则以课程项目为主,根据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布置一个综合性的开发设计类项目以综合形式进行考核。通过形成性考核的实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宪强.《地理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6(2):108.

[2]贺祥.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理论博览,2013(12):31-33.

[3]李孝坤,韦杰,杨娅娜,等.专业规范修订下的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探讨[J].职业时空,2015(8):64-67.

[4]郑芳,侯迎,朱志玲.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解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3,107(1):122-125.

[5]刘永林.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科技视界,2014(3):141-142.

[6]胡晓东.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8(8):92-95.

[7]任金铜,陈群利,王志红.地理科学专业GIS技能培养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274-275.

[8]郝高建,李铁绳,王钰,等.新形势下地理科學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构建教学循环系统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164-165.

[9]刘秀丽,吴攀升,林长春,等.地理科学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忻州师范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为例[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4):98.

[10]田义超.浅析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现代化,2017,4(23):16-20.

[11]邱霓,郑芷青.地理学实践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4):149-151.

[12]牛超,刘玉振.河南省本科院校地理学专业拓展课程设置优化研究[J].地理教育,2015(5):52-53.

[13]张佳妮.我国生物科学专业毕年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14]秦耀辰,张广花.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优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1):128-130.

[15]张广花,秦耀辰.中国7所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及其优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565-567.

[16]卢鹤立.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建设[J].中国电力,2014(6):15-17.

[17]张晶香,杨胜天.我国省属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区域课程设置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0):19-22.

[18]王恩才,董玉芝.地理教师教育类课程教育实践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49-54.

猜你喜欢

设置科学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点击科学
部分专业介绍
科学大爆炸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