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物学教学的课程育人和文化自信

2020-05-14解新明张向前

高教学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教书育人古诗词

解新明 张向前

摘  要:三全育人背景下,将中华民族优秀的诗词文化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传统诗词可提供有关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好与坏、是与非等价值判断标准,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加以传播,塑造人们的思想道德。梅兰竹菊作为重要的观赏植物,也承载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思想精髓,将相关古诗词融入课堂教学中,是对现有思政教育载体的重要补充,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最好素材。

关键词:古诗词;观赏植物;农林学科;教书育人

Abstract: Teachers need to integrate the excellent Chinese poetry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of specialized courses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purpose of moral improv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full-staff, whole-process and all-round education. The traditional poetry can provide some standards of value judgments such as good and evil, true and false, beauty and ugliness, good and bad, right and wrong, as well as can be spread through education to shape people's ethics. As important ornamental plants, plum, orchid, bamboo and chrysanthemum carry the ideological essence of poets of the past. The application of ancient poems describing these plants to classroom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source of people's cultur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学校教育对于我国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础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增强人民创新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培育德智体美劳同步发展的建设者和继承人,是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让学生全面发展,其本质就是立德树人,这是教育事业的灵魂。学校在读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发展和成熟的阶段,做好立德树人,增强“四个自信”,从每个人做起、从点滴开始,在平日里培育和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好品德,成为有教养、有修养、有涵养、有学养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要想培养出如此合格的人才和接班人,就需要我们教师将立德树人的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真正实现全人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1]。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与外延

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体系,包括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及组织育人“十大育人体系”,这就是三全育人的内涵[1]。

从外延来看,学校的立德树人,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师、思政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参与,更需要专业课教师,乃至学校教务处、科技处、学生处、后勤处等所有部门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任何部门的不作为、或逆作为都会成为反面教材,因此学校全体人员的参与非常重要,这就是全员育人。在全员育人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党政领导一起抓,多部门齐抓共管,各部门通力合作,提升德育工作的协同性,形成全员育人的一体化系统。其次,要健全多层次立体化机制,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课教师、机关党团员工是大学生德育的生力军。普通任课教师、兼职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工作人员,包括学校聘请的专家学者、家长、校友等也可有力地辅助学校开展全员育人的教育工作[1,2]。

全过程育人要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不仅体现在思政课和思政教育活动中,更要体现在各门专业课的教学当中,使专业课思政化;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还要体现在课后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体现在理论教学中,还要体现在各类实践教学活动中。育人工作要涵盖大学生在校在读的全过程,依据思政工作特点、课程学习内容、学生成长规律,使学校各种资源适合学生每个阶段的发展需要,拓展思政工作的延续时间。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要着眼学生整个人生,使德育工作从大学短期教育转向人生的长期育人,实现全程育人效果最大化[1,2]。

全方位育人可以从更多角度加以理解,包括各种教育教学手段、设备和媒体,如视频的、音频的、传统的、现代的、纸质的和电子的设施和方法,也包括娱乐的、游戏的、美学的、艺术的、体育的、文化的、唱歌的、跳舞的、吟诗的、作画的、写作的、书法的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做到寓教于乐,赏心悦目。也需要持续整合校外的教育资源,构筑“学校-社会-家庭”的立体型育人模式。支持各民间团体、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同时鼓励校内师生走到校外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二、专业课教学的全程育人

(一)传统诗词与文化自信和立德树人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习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讲话中曾提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3]。2019年8月19日习总书记把在甘肃考察的第一站選在敦煌,强调要充分揭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表达内心世界的艺术性形式,读起来韵律十足,朗朗上口,如沐春风,老少都易接受。就立德树人而言,从中华优秀古诗词中汲取思想精华,是学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以传统优秀经典诗词为抓手,养成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唐宋诗词,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皇冠上的明珠,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任何一人都可以随口吟诵几首自己拿手的诗句,这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帮助极大。因此,将古诗词文化精髓与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相结合,共同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3]。

(二)传统诗词与农林类专业课教学的融会贯通

传统诗词本身就具有教化功能,提供了有关善与恶、对与错、真与假、美与丑、好与坏、是与非等价值判断标准,这些评判标准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加以传播,升华为人们的审美观、正义观、是非观、羞耻观等思想观念,塑造了人们的思想道德。同时,传统诗词也涵盖有古人对天文、气象、水利、地理、生态、环境、植物、动物,以及农学、医学、药学等多种知识的描述和认知,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将传统诗词融入学校的三全育人中,是对现有思政教育载体的重要补充,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最好素材[3]。

作者本人是农林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承担有“观赏植物学”课程的教学任务。观赏植物是一类具有观赏价值和生态效应的,可用于花卉、园林、以及室内外环境布置和装饰的,以改善和美化环境、增添情趣为目标的植物的总称。课堂上不仅要讲授植物的分类、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栽培及园林应用,还要介绍其观赏特性及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特别是古诗词中保留有大量的对植物形态、生态、用途、意象的描述,将其适时用于教学当中,可潜移默化地把中华文明传统介绍给大家,使学生建立起文化认同感和相应的文化自信,同时将古人寄托于植物的思想品德展现出来。

三、传统诗词在观赏植物学教学中的案例分享

梅、兰、竹、菊是重要的观赏植物,被人们赞誉为“四君子”。“君子”一词,早见于先秦典籍,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其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渐渐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特别是孔子,将“君子”标榜为理想化的人格。在孔子看来,君子之德在于追求的目标是仁义的;君子之乐在于所追求的事业是正义的、伟大的;君子之修养在于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且切实做到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君子之精神在于担道行义,以张扬仁义为己任。再来看梅、兰、竹、菊是否具有上述君子之气质?

(一)梅花

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是风姿高雅,清秀隽永,凌寒独放,斗雪盛开,象征着钢筋铁骨、坚贞高洁的君子品格。

唐代诗人齐己在《早梅》中写到:“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这首咏物诗,刻画了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品性和素颜的风韵。借物喻己,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清高孤傲、坚贞不屈、执著自信的节操和情怀。唐人吕从庆诗云:“最爱横溪曲,横流一树梅。藏根惟爱石,落瓣不沾埃。腊里孤清节,春间创辟材。调羹还有藉,青子百千枚。”诗人借助梅花虽落而不沾泥土的清孤气节,来寓意自己的君子修养和担道行义的君子精神[4]。唐代崔道融的“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亦展示了梅花不畏寒霜,知难而上的勇敢气质。陆游在一首咏梅诗中写道“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该诗赞誉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诗人从华夏民族的利益出发,做出了生命的表白,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梅花比喻自己虽一生坎坷,但绝不媚俗的忠贞。宋代林逋在《山园小梅》中诗咏:“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该诗从多个方面赞美了梅花清雅皓洁的风骨,如此神韵本就是诗人独尊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诗人虽是咏梅,实则是他弗趋荣利、趣向博远之思想性格的展示,反映出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幽居之乐[5]。“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这是元代诗人王冕的诗作,盛赞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勇敢精神,独树一帜的孤傲气质,和张扬仁义为己任的君子之风。

(二)兰花

兰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于先秦儒学著作中就有體现,如《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贫困而改节。”为兰花作为君子的人格象征打下了基础。人们欣赏兰花是因为其不凡的气质与品格,甘愿与草为伍,淡泊名利,不与群芳争艳,不畏寂寞孤独,坚韧不拨的刚毅气质。

陶渊明在《饮酒十七》中写到:“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道出了兰花不管世味浓淡,幽谷独芳,宁静致远,淡然自处。此种静虚平和的特质,恰似君子高洁清朗的性情。南北朝鲍照的《幽兰》组诗“帘委兰蕙露,帐含桃李风。揽带昔何道,坐令芳节终。”借咏兰花,寄托诗人的志向和情操,面对暗淡的现实不同流合污,保持洁身自好的君子品格。李白有诗句曰:“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夙被霜露欺,红荣已先老。谬接瑶华枝,结根君王池。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馀芳若可佩,卒岁长相随。”描写了兰花虽然没有美好的际遇,但芳香四溢,用它赠送友人,以示共勉,不管境遇多么险恶,大家要向兰蕙一样崇尚清逸高洁的品德。唐代诗人无可亦有咏兰诗句“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过门阶露叶,寻泽径连香。畹静风吹乱,亭秋雨引长。灵均曾采撷,纫佩挂荷裳。”该律诗描写了兰花香色俱全,芳名出众,在风雨中也精神盎然,清雅纯洁。指出爱国诗人屈原在被陷害的困苦阶段,曾与兰花为伴,用兰花的精神勉励自己。诗人将兰花与屈原精神相联系,将屈原的爱国精神注入兰花的意象之中[4]。同样,苏轼也著有类似五言律诗“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说明兰花虽美,但不抛头露面,虽气味芬芳,但却隐匿蓬蒿,其精神气质如同屈原。苏辙在七言绝句中写到:“谷深不见兰生处,追逐微风偶得之。解脱清香本无染,更因一嗅识真知。”道出了兰花身怀绝技,藏而不露,淡泊名利,深居简出的君子之气,但却也展示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孤傲之气。

(三)竹子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庭竹》,诗人平铺直叙,点明竹子可生长于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俨然是谦谦君子。的确,竹子是中华美德的物化载体,有着不一般的传统文化含义。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和永远的青春;竹秆中空代表虚怀若谷的气质;枝条弯而不折,代表着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竹茎生而有节、且有节必露,是高风亮节的表征。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特立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竹子亦是君子的象征,为无数仁人志士喜爱,古今文人骚客对竹子充满了赞美,留下了大量的咏竹诗章。

唐人孙岘的诗句“万物中萧洒,修篁独逸群。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强调,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高尚的人格节操,就会有松柏般的挺拔高傲,梅竹的清芬脱俗,刚正不阿,不畏严寒,卓然为人。反之,就会计较得失,委身名利,俗态媚骨[4]。清代诗人郑燮的“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揭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同时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需要前辈鼎力支持的基本现象。既表达了“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新陈代谢规律,又道出了后辈感恩前辈帮助教导的深情厚意。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唐代刘兼的《新竹》:“近窗卧砌两三丛,佐静添幽别有功。影镂碎金初透月,声敲寒玉乍摇风。无凭费叟烟波碧,莫信湘妃泪点红。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描述了竹子的谦虚谨慎和高风亮节气质,也展示其不怕严寒的勇敢精神。类似的诗作还有“凉月骤添新影密,清风不减旧枝来。岁穷自有凌霜节,宁比秋衰恶草莱。”(宋代韦骧);“子猷雅爱此君深,清白传家直至今。有似致身怜劲节,更应待物并虚心。”(宋代强至);“高人例爱竹,居必置左右。此君有雅操,凛凛岁寒后。”(元代杨弘道);“露稍寒翠羽,月影舞苍龙。欲看亭亭节,风霜岁晚中。”(明代陈琏);“剪去东西寒径茅,如簪如角透溪坳。未离紫箨皆含节,直上青云始放稍。修劲挺然齐玉立,欹斜早已付斋庖。此君慎勿论新旧,直节虚心并可交。”(明代智舷)。唐人钱起的七言绝句“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描述了竹子忠诚不二的性格。宋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老竹坚刚幼竹柔,此君年少也风流。锦衣脱体未全瘦,雪粉围腰犹半愁。” 表述了竹子的刚柔并济,超凡出世的风雅之质。

竹子的另一意象是寓意新生事物的茁壮成长,正如成语“势如破竹”、“雨后春笋”所形容的那样,这些内涵在古诗词中也都有体现。例如,宋人徐元杰的七言律诗“粉署窗前小竹林,子孙蛰蛰得春深。土膏肥迸苍龙角,地发抽迟紫玉簪。檐近十分饶宿溜,墙高终日碍层阴。南风昨夜阳和透,放出参天劲节森。”还有宋末元初陈杰的七言绝句“晕消旧习风前箨,怒长新功雨后竿。头角崭然真小友,雪霜岁晚更相观。”都展示了竹子的这一特质。

(四)菊花

菊花的君子寓意古来有之。世人皆知陶渊明偏爱菊花,著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不朽之作。陶渊明不到30岁出仕,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放弃追求功名利禄,开始了田园生活,铸就了真率恬淡、委运大化的君子人格典范。由于陶潜爱菊,因此也赋予了菊花如此品格。陶渊明就是菊花,菊花就是陶渊明,这也使菊花有了“花中隐士”的美称。清人郑燮也有“进又无能追又难,宦途跼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的诗句来表达类似的情怀[6]。

菊花的另一品性是不畏寒霜,它既不在百花齐放的春天绽放,也不在夏日妖娆,偏偏要到深秋百花凋零之时才傲霜怒放,花蒂始终宿于枝上,铁骨霜姿。这也构成了菊花卓尔不群、不趋炎附势的君子傲气。宋人朱淑贞在《菊花》中写到:“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南宋郑思肖也著有类似诗句:“花开不与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他坚持一个爱国人士应和祖国共存亡。再看梅尧臣的《残菊》:“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秀,犹得奉清觞。”吴潜的“粲粲黄金裾,亭亭白玉肤。极知时好异,拟与岁寒俱。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高翥的“爱花千古说渊明,肯把秋光不似春。我重此花全晚节,剩栽三径伴闲身。”以及陆游的“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名纪先秦书,功标列仙方。纷纷零落中,见此数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乃知渊明意,不为泛酒觞。折嗅三叹息,岁晚弥芬芳。”这些宋人的诗篇都在赞美菊花的这种忠贞的品质、晚节高傲的气质,且托物喻人[7]。明清后人也赋予菊花同样的意象,如李梦阳的“亦随群草出,能后百花荣。气为凌秋健,香缘饮露清。细开疑避世,独立每含情。可道蓬蒿地,东篱万代名。”许廷荣的“正得西方气,来开篱下花。素心常耐冷,晚节本无瑕。质傲清霜色,香含秋露华。白衣何处去,载酒问陶家。”屈大均的“何妨同野草,岁晚为谁贞。蒂已平生苦,花犹一日荣。东篱无此种,靖节未知名。珍重过霜雪,微芳莫自轻。”张问陶的“臭味能从淡处真,只疑陶令是前身。一生得气惟宜冷,五色迎霜也自匀。晚节清亮贤宰相,秋荣寒瘦古诗人。繁华全让闲桃李,独傲西风不占春。”黄体元的“平生肯受雪霜欺,谁向东篱认故枝。三径有人夸送酒,重阳无处不题诗。生成傲骨秋方劲,嫁得西风晚更奇。寄语群芳休侧目,何曾争汝艳阳时。”这些诗篇都引用陶渊明爱菊的典故,贊美菊花不畏寒霜的坚毅品性,寄托人们不向恶势、权贵和强敌屈服,保持高傲节操的君子之风[4]。

梅、兰、竹、菊仅仅是观赏植物学课程涉及到的4种植物,作者也不过选取了其与君子品格相关的代表性诗篇进行了介绍,可见中国之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305首诗篇提到了花花草草等植物共计132种,到六朝时代,开始出现专门的咏花诗作,迄于清代,前人留下的咏诵花卉树木的诗词不低于3万首[4]。这些诗词富含古人对天文、气象、水利、地理、生态、环境、植物、动物,以及农学、医学、药学等多种知识的描述和认知,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完全可以满足“观赏植物学”全过程的立德树人教学。同时,将这些传统古诗词结合课堂知识传授给大家,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可以传授隽永优美的诗词文化,建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还可自己创作格律诗歌,并融于课堂教学之中,既增添了课堂情趣,又传承了中华之诗词文化。下面就以作者撰写的一首五言律诗《紫荆花》结束本文,“蕊放初春季,繁葩茜素随。老茎粗犷立,嫩果细柔垂。叶片羊蹄印,花冠蝶翅帷。紫荆文化日,迓客更葳蕤。”

参考文献:

[1]刘瑞,周海亮.以立德树人为根基的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建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3):82-84.

[2]潘丽萍.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职学生目标教育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3(5):92-95.

[3]孙建东,赵士贤.唐宋诗词诵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42-46.

[4]杨先芬.花卉文化与园林观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20-433.

[5]迟双明.千家诗全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7:297.

[6]梁刚.菊花意象与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78-79.

[7]黄光.论菊花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J].农业考古,2014(1):280-284.

猜你喜欢

教书育人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2019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启动
猜诗词
《教书育人》编辑部公示
师德建设之我见
2015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启事
学古诗词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