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汤配合脐灸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2020-05-14黎桂育李景玉
黎桂育 李景玉
【摘 要】目的 观察理中汤配合脐灸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虚虚寒型F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用枸缘酸莫沙必利治疗,观察组用理中汤配合脐灸治疗,比较两组中医症候积分与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前减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理中汤配合脐灸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理中汤;脐灸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8--0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特指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除外器质性病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对应于中医的“胃痞”和“胃脘痛”范畴,为发病率较高的功能性肠胃病之一[1]。据统计,我国FD的发病率长期波动在18.3%左右,远高于亚洲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西医多采用促胃肠动力药与制酸药治疗,疗效常不稳定,且久服后容易出现多种不良反应。本研究用理中汤配合脐灸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挑选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于崇左市中医内科门诊与住院部入住的脾胃虚寒型FD患者,总计60人。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运用PEMS统计软件设计成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采取不透明信封的方式隐藏分组。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病情等临床资料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罗马Ⅳ诊断标准。患者出现餐后腹胀上腹痛,腹部有明显灼烧感,每周发作次数均超过两次以上,患者诊断前的症状持续6个月的时间,选择近三个月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
1.2.2 中医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意见》,对患者脾胃虚寒症状进行中医诊断患者出现明显的胃寒隐痛,喜温喜按,同时患者出现纳呆、便溏、吐清水、舌苔发白等症状符合,上述症状两项即可确诊为脾胃虚寒型FD。
1.3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的年龄在25-65岁之间,将近一个月内没有服用任何治疗药物。所有患者均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排除任意一项不符合的患者以及患有严重心肺疾病、精神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以及恶性肿瘤患者。排除哺乳期女性和苟缘酸莫沙必利禁忌症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服用理中汤配合和解灸进行治疗,理中汤主要由干姜、党参、白芍、甘草等药物构成。由我院进行统一煎制,每天早晚各发放一次。配合艾灸治疗,让患者平躺,将艾灸箱放置于神阙穴上,点燃艾灸,持续时间大约为30分钟,每天艾灸一次。
1.5.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选用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苟缘酸莫沙必利片(批准文号:H19990317;规格:5mg/片),口服一次一片,分早、中、晚饭前服用,疗程为4周。
1.6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
1.6.1 中医症候疗效标准 严格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规则对患者的正行进行分级,。0-3分为轻度,2-6分为重度,对患者的治疗后症状积分进行计算。治疗前后均计算症状积分。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100%。
1.6.2 临床疗效标准 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判断,患者的主症和次症以及各种体征。完全消失,则判断为写痊愈。患者的主症、次症以及体征得到显著改善,则判断为患者显效。患者的主症、次症以及特征有所好转,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则判断为有效。患者经临床治疗后主症次症以及体征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x100%
1.7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19.0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方式表达,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前减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而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资料表明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占19%-41%,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占消化科門诊量的50%。FD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属于中医的“痞满”范畴。现代人体力劳动强度不高,又恣食寒凉,故脾胃虚寒型颇为常见。据观察,FD的西医疗法效果欠佳,很多患者转而求助中医。理中汤源出《伤寒论》,方中干姜温运中焦,为君药;人参补气消痞,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君臣佐使,秩序井然,配伍精妙,故能祛寒邪、消痞满而中土安。脐灸以温和热力透入神阙,“少火生气”,添壮元阳,正气盛而邪不可干[6]。本研究采用理中汤配合脐灸治疗脾胃虚寒型FD,内服外灸,里应外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表明,无论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还是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都优胜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理中汤配合脐灸治疗脾胃虚寒型FD临床效果较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但由于所采集的病例数偏少,本研究的结论尚不足以适用于研究对象总体,今后需更大样本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安晓霞,梁尧,王振刚,等.中医院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8,46(4):123-127.
吴柏瑶,张法灿,梁列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1):85-90.
柯美云.功能性胃肠病/肠—脑互动异常[M].4版.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1005-1123.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6):2595-2598.
CFDA.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139.
陈敏军,林谋德,等.隔药饼脐灸治疗肠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9):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