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及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调查分析
2020-05-14苏琳
苏琳
20世纪 80年代交际教学法的引入,促进了语言文化教学的关注。随着中国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日益加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开始的较早,且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侧重于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西方文化的渗透。真正的跨文化交际应该是一种双方的相互行为,一方面是对目的语文化的接纳,另一方面则是对本土文化进行传播,向目的语文化输出本国文化。
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试图找出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因素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的有效策略,为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客观数据参考。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实验学校高职一年级和二年级四个班的学生,2017年和 2018年赴德国和瑞典友好学校进行交流的学生,学校英语悦读社团的学生,共计210人。
选择一、二年级的学生是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所使用的是统编教材,具有普遍性,且选择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四个班级所属专业分别是:18级电子信息工程(30人),17級物联网技术(35人),18级模具设计与制造(34人),17级机电一体化(42人)。选择赴德和赴瑞友好学校进行交流的学生和学校英语社团的学生,是因为他们接触到外国人的机会比实验学校其他学生多,具有典型性。
问卷设计
问卷在丁天华的高职英语师范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和韩玲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失语现象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整合,问卷形式以选择题和问答题两部分组成,主要想了解四个问题:五年制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态度;学生对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的重要性的认识;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现状;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的现有水平。
数据分析
课题组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发出调查问卷 210份,回收有效问卷 210份,有效率100%。
选择题结果汇总和分析
调查问卷第一部分有选择题 15个,前五题,关于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态度方面的统计结果显示,学生们愿意与西方人进行交流,在跨文化交际时,能注意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也能尊重中西文化间的不同。但是,学生对于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了解程度不深,同时,不是由自己主动获取相关知识,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
四题关于高职学生对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的重要性的认识,调查结果表明,五年制高职学生对本国的文化、风俗等非常有兴趣,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愿意将本民族的文化进行对外传播,对于母语及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这个结果与参考的两个调查有差异,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的重要性逐渐有所认识。
后六题调查结果反映了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的情况,教材中基本没有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课堂上教师有时会进行中西文化对比,但是在内容上西方文化占比远远大于中国文化,教学中侧重于西方文化的渗透。
问答题结果汇总和分析
调查问卷第二部分为问答题,根据实验学校多年开展中德友好学校互访项目的校情,创设情景。第一部分为日常对话,第一题回答德国学生提出的问题 What do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李岚清在全国外语教学会上曾说 :“我们的学生学了几十年的英语,但连 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都回答不出来。”所以这次把这题作为日常对话的第一题。汇总答案发现,学生除了能列举出milk,noodles,bread,eggs这些较为常见的单词外,还能写出porridge,oat biscuits等不常用的词汇,而且很有趣的是,很多学生特别是赴德和赴瑞交流的学生能概括性的回答 something warm for breakfast,他们能发现到中西饮食习惯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吃热的东西,外国人则相反。
日常问答的第二题 What can you buy online?这个问题是笔者作为带队翻译赴德交流时,德国学生最喜欢问中国学生的问题,德国学生觉得中国的网上购物很神奇,对 no cash payment更是好奇,而中国学生面对小伙伴的惊羡,特别自豪。看问卷统计,学生能列举很多物品名称,很多学生回答 nearly everything或者相似的回答。此外,有学生能主动强调网购的便捷,有同学能推荐一些常用的购物网站。
第二部分为活动介绍,带德国小伙伴参与剪纸社团活动,用红色的纸剪一个德国学生自己的生肖的图案,介绍十二生肖和红色代表的文化内涵等相关知识。剪纸体验是每次外国友好学校代表团到访都会参加的活动,一般外国学生兴致勃勃,而中国学生表现高冷。汇总答案发现,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积累不够深厚,自己也是一知半解,用英语解释给外国人,更是难上加难。少数学生选择用长句来解释不会表达的意思,很多同学存在单词拼写错误问题,同时有一部分学生不会用英语介绍。
第三部分填写中国文化相关的 25个英语词汇,词汇包含传统节日、古代乐器、特色美食、旅游景点等。学生准确率最高的词汇是长城、丝绸、筷子。考察的25个词汇,以每个 4分计算,100分总分,60分及格,及格率仅为16.2%。
造成中国文化缺失和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英语课程设置倾向西方文化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今后的就业、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五年制英语课程有文化素养培养的要求,有提到学习国外文化,却没有讲到中国文化的传播,英语课程的设置明显倾向西方文化。
英语教材内容偏重西方文化
|教育科研 |群论 |
一、二年级使用的英语教材是统编教材,共四册,每册 8单元,教材中的文章内容围绕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知识等,缺少中国文化的内容。教材内容偏重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的内容不够丰富,缺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识。
学生语言水平和文化素养制约
如需具备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则应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一定程度的了解。但这两方面,高职学生均不擅长。五年制高职学生普遍词汇量小,英语基础薄弱,英语交际能力弱,对中国文化的知识储备也不够,这影响了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教师跨文化培养意识淡薄
有些英语教师没有意识到英语的交际功能和文化内涵,片面的认为英语教学就是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仅把英语当作一门知识去传授给学生,形成了重视英语语言形式而忽视英语社会文化因素的不良现象。同时,部分英语教师跨文化培养意识淡薄,将教学重点放在语言学习和目的语文化学习上,忽视母语文化。此外,我们教师自身的中国文化底蕴也有不足。以上种种都导致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和中国文化渗透存在着障碍。
结语
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的教学,还是文化的教学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在教学中应注重中华优秀文化的渗透,在英语教学中亦是如此。在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中应重视中国文化的渗透及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性人才,符合当今的现实需求。
英语不仅是传播西方文化的载体,更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工具
跨文化交流一方面是对目的语文化的接纳,另一方面则是对本土文化进行传播。英语不仅是传播西方文化的载体,更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工具。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应遵循“实用为主”的原则,教学中强调“学生语言基本技能与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结合校情和学情,在教学中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切入点,使英语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工具,切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