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改革研究
2020-05-14王婷婷
文/王婷婷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笔者以所在学院2019级829名新生作为研究对象,以“SCL-90症状自测量表”和“《2019级新生家庭基本情况调查问卷》”作为研究的基本工具,通过中国大学生心理测评平台和发放调查问卷展开调研[1]。其中共发放问卷829份,男生193人,女生636人。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得到如下结果。
图1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表1 各因子测查结果统计表
结果显示,我院学生存在一级心理问题61人,占总人数的7.36%,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其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强迫症状三个症状较为突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独生子女、生源类型、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情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教育方式六个维度上差异明显。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更多的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来自农村的以及建档立卡和低保贫困家庭的学生在SCL-90调查问卷各个因子的表现比城市的富裕家庭的学生更为严重;父母学历较低的学生比父母学历高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强迫;家庭教育方式专断和放任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三个因子方面的表现要更为显著。因此,是否独生子女、生源类型、家庭经济情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教育方式五个维度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
表2 2019级新生家庭基本情况分析表
(二)高职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1.自卑敏感,对学习和未来缺乏信心。高职学生主要来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对口高职和中专,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入学后表现出学习兴趣缺乏,自信心不足。2.自我定位模糊。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职学生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进入到相对独立的大学集体中,心理上产生孤独感。有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事事不如人;有些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是寻找不到突破的途径。3.人际交往困难。很多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害怕与人沟通、性格内向。这些学生经常处于要求交往而害怕交往的矛盾中,容易导致抑郁或自卑。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共育模式的优势
通过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发现,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非常关键的影响。
(一)家校共育模式的内涵
“家校共育”模式主要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根本,坚持可行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家庭教育的力量,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协调沟通,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2]。
(二)家校共育模式的优势
1.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引入家校共育模式,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强大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发展有明确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家庭和学生特殊的亲子关系,发挥家庭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强和细化的特点。2.实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延续性和承接性。家校共育既有助于学校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因素,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正确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又有助于家庭了解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学校和家庭的信息交流,避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脱节。3.实现学校育人环境的优化。通过家校共育,让家长通过QQ群和微信群与班主任进行沟通,参与学校教育,可以激发家长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可以根据家长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优化学校教育环境,保证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联动机制的良性循环。
三、现阶段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共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家校合作方式单一,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一直以来,高职学生一旦走进学校,家校联系的主要方式是班级家长群,家庭很少主动参与学校教育,家长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是学校的责任,过度依赖学校。
(二)家校共育覆盖面小,缺乏持续性
学校让家庭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只针对心理存在一定障碍的问题学生,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学校心理咨询和与家长电话沟通,对其他学生则很少通过与家庭联系建立常规性的家校共育机制。
(三)专业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很多高职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隶属于学生工作处,由一个专业老师负责,下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据统计,笔者所在学校各二级学院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老师平均不足3人,且很多老师不从事学生管理工作[3]。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学校。
四、家校共育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增强家校双方的育人共识
大量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民主有爱家庭比关系紧张家庭的孩子更加乐观自信。因此,高职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家长群,并将班级工作情况及时在群里发布,让家长意识到家庭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担负着重要使命,积极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系统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谐积极的家庭氛围,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营造正能量的环境。
(二)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家校沟通方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家校沟通模式主要是通过纸质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报告,学校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家长进行面谈、约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班级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多元的网络沟通工具具有安全隐私、便于宣传、沟通时间自由等优点,便于家长随时随地了解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动态,为家校共育模式的持续有效开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三)把握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期,提升家校共育能力
研究发现,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主要表现在入学、实习和毕业三个阶段。入学时,很多高职学生面对新的环境不能很好地适应,对未来产生焦虑,此时,学校应通过入学教育、专业介绍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家长则应多了解学生入学后的情况,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实习时,很多高职学生对实习岗位不满意,多次更换实习单位,不能很好地完成实习任务,影响到毕业和未来的就业信心。实习前,家长根据自身的经验配合学校共同帮助学生做好实习前的心理准备,让学生尽快转变角色,积极面对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毕业时,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和学历能力比自己更强的本科生、研究生,高职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此时,作为学生家长要和学校一起做好学生职业选择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积极创业。
(四)完善家校共育保障机制,提高家校合作层次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共育模式组织松散,缺乏专门的机构。高职院校在实施家校共育模式时,首先要安排专人负责,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同时建立由专业心理老师和家长代表组成的保障队伍,定期开展心理知识培训,着眼于提高家校双方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高职学生的心理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促进家校共育的深化发展和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4]。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参与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发展趋势,家庭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家长与学校的配合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效果。引入家校共育模式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优化改革,可以发挥家庭和学校在育人方面的合力,促进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职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