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意思

2020-05-13马林霞

家长·下 2020年2期
关键词:灰雀英子列宁

马林霞

摘要: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意思。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意思呢?下面作者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默读;教学;训练

一、梳理年段要求,明确教学任务

首先,要了解不同年段学生默读的要求有哪些不同?教学中存在那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吧。

二年级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存在问题:1.有“动唇”现象;2.有指读现象;解决的策略:适当督促、提醒。

三年级默读要求:边读边圈画,边读边思考;存在问题:1.图画、标记速度较慢;2.无目的地默读等;解决的策略:1.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一套标记的方法;2.设计紧扣主题又简洁明了的主问题。

后续年级的默读要求:加快默读速度。由此可见,三年级的默读教学是承匕启下的关键年段,必须重视。

二、结合课文,找准能力发展点

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默读教学要求,我们要找准本单元每一课默读能力的发展点。

《司马光》一课的默读能力发展点: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古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默读注释,说一说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掌声》一课的默读能力发展点:默读课文,想一想:英子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灰雀》一课的默读能力发展点:默读课文,想一想,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

三、结合语文园地,学习指导方法

通过研读教材,我发现关于默读方法的指导,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一个板块——“交流平台”。它通过三个小朋友之间的对话提示“默读”的要求与方法。第一句交代了默读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是: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句交代了:要养成边默读、边圈画的学习习惯;第三句交代了:默读时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并做记号的学习习惯。另外,教学时可以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了解正确默读的要求与边默、读边圈画、批注、思考的方法。

四、立足课文,训练默读能力

(一)《司马光》一文中的默读训练

首先,我带着学生回顾了第24课《司马光》一文的默读能力发展点: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古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默读注释,说一说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在执教《司马光》一课,针对这一单元“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意思”的语文训练要素,告诉学生本课还需以多读多诵为主,默读训练与思考问题恰当结合即可。如在理解重点字词意思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古文每句话所讲的意思;然后再次默读,想一想这篇古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边默读边展开想象,说一说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进而可以把这种想象与理解融入情境表演中,在表演中感受人物的品格与心理。

“带着问题默读”,其核心目的是促进对文章的理解,逐步走向深入。由于这篇课文处在本单元的第一篇,因此默读的训练可以定位在“学习”和“实践体验”上,让学生在默读思考的实践中初步体会到“带着问题默读”带来的学习效果。

具体默读教学过程片段如下:

1.默读文下的注释,想一想:“注释”有什么用?再想一想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全班交流。2.再次默读全文,思考:这篇小古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指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3.读中想象。

(二)《掌声》一文中的默读训练

本单元第25课《掌声》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先了解课文的默读能力发展点:默读课文,思考英子在掌声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我圍绕课题“掌声”激发阅读期待,带着揭题质疑的问题:文中的掌声是送给谁的?有哪几次掌声呢?默读全文——这是第一层次;关注同学们送给英子掌声这个事件,默读发现掌声的缘起与作用:英子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找出关键词句画一画——这是第二层次;落实课后习题,体会英子的心情和情感的变化,则需要再次默读描写英子表现(神态、动作等)的语句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如果把两次掌声转化成同学们的话语,大家分别会说些什么呢?想好了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这是第三层次。这样,学生从课题读开来,关注整体的感知、重点的感悟和进入情境、体验心情的难点突破,有序地落实了本单元和本文的训练重点。在其间要对“犹豫”“慢吞吞”等关键词语深入理解,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描写中感悟英子的心情,发现文本表达的情感。我运用默读教学执教的《掌声》一课,先由生活中的掌声导入,再带领学生初读课文,接着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边默读、边想、边悟,感受文章中心。

(三)《灰雀》一文中的默读训练

《灰雀》一文是本单元的第三篇精讲课文。它的默读能力发展点是:默读课文,静心思考,列宁和小男孩在交谈时,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男孩和列宁对话的奇怪之处,走进人物内心,指导学生理解他们心口不一的真实意图,体会列宁的委婉、善良和男孩的知错就改的美好品质。列宁和小男孩对话时他们可能在想什么呢?他们听到对方的话又会想些什么呢?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思考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想,揣摩人物内心,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感受男孩的诚实。精讲课文时,我要求学生自主默读3~11自然段,把你认为能看出是小男孩捉走了灰雀的语句划出来,并说说理由。总结提升时,我带着学生关注课后习题,边默读课文、边思考: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引导学生在立足文本提取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真正喜爱灰雀(或其他动物)应该怎样做,渗透保护动物的意识。

聚焦重点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自主默读课文第2~10自然段,用“——”和“~~”分别画出列宁和小男孩说的话,边读边想:他们在对话的时候各自心里想的可能是什么。最后,默读思考课文第11~13自然段,思考:从列宁对灰雀说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再总结性地追问:列宁和男孩都爱这三只灰雀,你觉得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呢?爱一个事物,到底怎么对待,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在这三篇课文的学习中都真正得到了落实,通过带着问题默读教学,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提升文童的主题,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理解感悟能力的提高。长此以往,学生的默读水平定会大幅度地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将获得充分发展。

猜你喜欢

灰雀英子列宁
《灰雀》读后感
独臂作家之死
拉美有多少“列宁”?
钻石妙贼
巧计得绵羊
纪念列宁
《灰雀》一文中的两种爱
“不许你们伤害灰雀”
鲜花好看
灰雀·鱼·海鸥